◎ 李晓峰 左煌
在过去的三十年内,广州企业主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走出了一条独具广州特色的发展之路。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广州企业在对外经贸方面的原有优势已逐渐弱化。为了促进广州企业在今后对外经贸中又快又好发展,分析和明确广州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状况和程度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将根据广州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别构建广州企业内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动态模型和广州企业内外向国际化现状的静态模型,以期能对广州企业国际化及其程度问题做出全面的分析研究。
企业国际化阶段性的理论研究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北欧,Carlson(1975)、Forsgern和Johanson(1975)、Johanson和Wiedersheim-paul(1975)、Johanson和Vahlne(1977)等人以企业行为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提出Uppsala模型,此模型认为企业的海外经营由4个“连续”、“渐进”的发展阶段构成: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Welch和Luostarinen(1993)认为企业内向国际化过程会影响其外向国际化的发展,企业内向国际化的效果将决定其外向国际化的成功。梁能(1999)首次提出把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此后, 鲁桐、李朝阳(2002)经研究后认为企业国际化必定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且内向国际化是其外向国际化的必要基础和条件。林俐(2007)提出了“外-内向国际化经营模型”,并认为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不但存在外向偏好,而且是一个内外向互动共存、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
对企业国际化程度测量的研究则是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各国学者对测量方法的研究成果颇多,主要有Lawrence Welch 和Reijo Luostrinen(1988)从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的产品、海外生产经营方法、目标市场的选择、组织结构、融资方法和人员素质六个方面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并提出了衡量国际化的六要素模型。Daniel Sullivan(1994)用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重等五个指标构建了国际化指标模型。鲁桐(2000)通过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组织结构、认识管理及跨国化指数六个方面的量化指标构建出国际化蛛网模型。王静一(2006)在鲁桐蛛网模型的基础上对其指标进行重新设定,提出了符合测量地区企业国际化程度需要的地区企业国际化蛛网评价模型。
国内外这些研究对探寻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广州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独具特色,若把国内外的阶段理论直接套用来分析广州企业问题难免有失偏颇;而对于国际化程度的测算,出于数据收集方面的原因,一些模型并没有进行量化考虑,或者在量化的判断上主观因素的影响痕迹颇重,不利于客观的看待问题。本文将根据广州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对诸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调整和创新,并以广州的企业总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测算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的概念尚存争论,本文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由单纯的国内经营到与国际联系的逐渐增加,进而在全球范围内经营的发展过程。因此,从广义上来讲,当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活动发生某种联系时,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不论这种开始是否出于该企业的自由意愿;而狭义的企业国际化则是指出于企业自由意愿,即企业主动、积极的与国外发生联系、参与国际分工。而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有形的商品贸易,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资金、技术以及人力资本的流通等。根据以上企业国际化的定义,可知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应该包括内向的国际化和外向的国际化两个方面。其中,内向国际化是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具体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外向国际化则是指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服务、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它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具体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等。
为充分了解广州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历程,本文将以时间为轴,对广州企业的内外向国际化进行纵向考察。由于考察企业内外向国际化指标众多,下文将采用企业内外向国际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来进行测算。其中以广州市进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代表内向国际化的发展;以广州市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代表外向国际化的发展。
1.进出口贸易数量分析
广州的进出口贸易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发展迅猛。从1991-2010年广州市进出口贸易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在进出口额的增长上,1991年广州市的进出口额还较低,全年仅28亿美元,随后几年的进出口总额都以高比例增长,到2010年广州市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1037.76亿美元,为1991年进出口总额的37倍。当然,其中个别年份由于特殊原因也出现过负增长的情况,但是影响时间都很短,没有出现持续年份的进出口负增长状况。如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当年广州进出口下降幅度高达30%,但随后在1999年即开始回升;2001年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各国需求大幅下降,全球贸易形势急转直下,全球商品贸易量出现了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广州受其影响进出口微降,并在随后的2002年即大幅上涨。第三次负增长在2009年,主要是由于受到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 ,在出口所占比重方面,出口所占进出口总额比例以1999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出口的比重一直高于进口,但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在此之后出口所占比重在50%线上下小幅度波动。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1991-2010广州市进出口贸易统计
2.进出口贸易质量分析
广州进出口贸易在数量上迅猛发展的同时,其在质量结构上也有改善。由于出口贸易中的一般贸易出口是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实现价值的重要环节,不同贸易方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不同,总体而言,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的贡献和综合效应高于加工贸易等其他贸易,因此本文选择以广州市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这一指标来考察广州出口贸易质量的改善情况;广州的一般贸易进口主要是进口国内缺乏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这就使得广州地区的人均资本得以提高,而一般贸易进口通过人均资本的途径与广州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保持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选择一般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比重这一指标来分析广州进口贸易质量的改善情况。
如表2所示,从2001年至2010年,广州市一般贸易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年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为37.93%,自2006年开始上升到40%以上,虽然2009年和2010年所占比重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仍有42%左右,比2001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
表2 2001-2010广州市一般贸易出口比重
表3 2001-2010广州市一般贸易进口比重
从总体趋势来看,以上表3的数据显示了广州一般贸易进口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呈稳中上升的态势,特别是近两年来,一般贸易进口比重大幅攀升。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危机对加工贸易进口带来的打击,导致加工贸易进口绝对金额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广州企业抓住了经济危机中的机会,加快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从而一般贸易进口在相对值和绝对值上都得到较快的增长。
根据以上对广州市进出口贸易的分析可以看出,广州企业在对外贸易方面,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但近年来比例基本保持平衡,这意味着从对外商品贸易方面看,广州企业内外向国际化的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程度较为平均;同时,广州企业在内外向国际化中的经营质量稳中上升。
1.引进外资的数量分析
广州利用外资始于1979年,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成为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外资作为推动广州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过去几十年内为广州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实际利用外资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1991年),虽然实际利用外资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第二阶段(1992年—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速度非常快,尤其是1992年到1994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70%。之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入世过渡期期间实际利用外资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尤其是2002年和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的绝对额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从2005年开始,实际利用外资又呈现较强的增长态势。具体如图1所示。
2.引进外资的质量分析
图1 2001-2010广州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在利用外资数量上增长的同时,利用外资的质量上也有所改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广州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39.79亿美元;二是引进的投资项目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高新技术领域成为投资热点;三是外商投资的来源结构更加多元化,例如2001年共有49个国家和地区在广州进行投资,而到2008年广州则累计吸收了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19216个;四是外资平均项目规模有较大增长,如实际利用外资的平均规模2004年为164万美元,而到2009年则上升至447万美元。
3.对外投资
相对于招商引资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广州市的对外投资发展缓慢,且绝对数额较低。虽然其间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但由于广州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资金和技术等资本并不雄厚,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广州市境外企业仅为493家。2009年全年境外企业新增74个,其中中方投资4.18亿美元;2010年全年境外企业新增87个,中方投资为4.67亿美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对外投资金额增速快,但是其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9年对外投资金额仅为引进外资的11.07%,而2010年也仅为11.74%。
从以上数据可知,广州企业在吸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主要致力于吸引外资,而对外投资方面发展比较落后。代表内向国际化的引进外资明显优于代表外向国际化的对外投资,这就表明从资本流动方面来看,广州企业的内向型特征更为显著。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将代表外向国际化的出口总额和对外投资总额与代表内向国际化的进口总额和引进外资总额进行比较,对两组数据各赋予0.5的权重,经过计算可得,2008年广州企业内向国际化的比重为50%,2009年为53%,而2010年为55%。由此可见,在内外向国际化过程中,广州企业国际化发展比较均衡,但稍偏好内向国际化。
通过以上对广州企业国际化的纵向考察以及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结论:一是随着时间(T)的推移,广州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二是随着时间(T)的推移,广州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三是对于内外向国际化方向的选择上,广州企业稍偏好内向国际化。综合以上结论,本文分别构建广州企业内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动态数量模型(如图2所示)和广州企业内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动态质量模型(如图3所示)。
图2 广州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动态数量模型
图3 广州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动态质量模型
以上的两个动态模型都表现出广州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一个主要特点,即在内外向国际化方向的选择中,广州企业发展比较平衡,稍偏向于内向国际化;其中,图2的模型从动态的角度阐述了广州企业在国际化进程出所表现出来的数量特质,即企业国际化的经营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扩大,显示出在数量上的上升趋势;图3的模型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广州企业在国际化进程出所表现出来的质量特质,即随着时间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N阶段,企业通过在对外经贸活动的学习和创新,不断提升国际化经营的质量,从而显示在质量上的上升趋势。与此同时,这两个模型还揭示出企业国际化的一条新的路径,即除了企业国际化一般由内向国际化到外向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以外,还可以先进行外向国际化,待外向国际化发展到一定时机再转为内向国际化。如近两年由于国际市场不景气,广州及国内很多原本专业从事外贸出口的企业纷纷选择开拓国内市场来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国际化程度测算最初研究成果多是针对单个企业的,王静一(2006)在鲁桐(2000)蛛网模型的建模思路下,为了测量地区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需要对蛛网模型中的指标进行设定,提出了“地区企业国际化蛛网评价模型”。文本考虑了上文分析的广州企业国际化的具体特征后,对“地区企业国际化蛛网评价模型”的某些指标做出修正,以期调整后的模型能更好的描述广州企业内外向国际化的现状。
修正后的蛛网模型包括测量广州企业国际化的8个指标,其中测量内向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为:进口依存度指数、外资对出口的贡献度指数、规模项目引进指数和世界500强的进入指数;测量外向国际化程度的指标分别为:出口依存度指数、一般贸易贡献度指数、境外市场覆盖率指数以及境外扩展覆盖率指数。为了避免出现因单独年份数据波动幅度过大而造成的数据不具代表性的情况,本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为选择2008-2010年的数据,然后采用算术平均法求取平均值来进行测算。
1.进口依存度指数
进口依存度是指进口贸易额与GDP的比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对进口和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以及进口业务的发达程度。选择进口依存度作为衡量企业国际化的一个指标意在反映广州企业内向国际化的深度。
表4列出了对进口依存度进行考察的具体指标以及分值,其中分值越高代表国际化程度越高。广州2008至2010年的平均进口依存度为33%,得分为2分。
2.外资对出口的贡献度指数
外资对出口的贡献度指数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这个指标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外资的效果和程度。
表5为外资对出口的贡献度指数得分表,其中分值越高代表国际化程度越高。2008-2010年广州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平均出口占总出口额的59%,可知此指标得分为3分。
3.规模项目引进指数
规模项目引进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引进的外资中规模以上项目投资金额在总引进投资金额中所占的比例。此指数中规模项目的投资额下限为1000万美元。规模项目的引进有助于利用规模效应来提升当地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引进的项目规模越大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越大,也就意味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深化,因此,此指标反映了企业国际化的深度。
表6列出了不同规模项目引进指数对应的得分值,分值越高代表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广州近三年规模项目的引进指数为89%,得分为5分。
4.世界500强进入指数
企业内向国际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与进入当地的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竞争等,而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进入的情况,则直接反映了当地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程度,表现了企业内向国际化的广度①。因此,选择当地世界500强的进入指数作为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一个指标。其具体的计算方式为当地引进500强企业占500强总数的比值。
表4 进口依存度指标得分表
表5 外资对出口的贡献指数得分表
表6 规模项目引进指数
表7 世界500强进入指数
表8 出口依存度指数
表9 一般贸易出口贡献度指数
表7为世界500强进入指数的得分表,得分越高表示国际化程度越高。经过计算得知广州2008至2010年世界500强进入指数为34%,因此得分为2分。
5.出口依存度指数
出口依存度即出口与GDP的比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的外出口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程度。作为测算国际化程度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出口依存度反映了当地企业外向国际化的深度。
表8列出了出口依存度各层次的得分表,其中分数越高代表国际化程度越高。广州近年的出口依存度平均值为32%,得分为2分。
6.一般贸易出口贡献度指数
珠三角对外贸易的特点之一即为加工贸易比例过高,而加工贸易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论是从财富效应还是综合效应来看都远弱于一般贸易。因此,如仅用出口依存度来判断一个地区企业国际化的程度无法反映出当地出口贸易的结构状况,故本文选择加入一般贸易出口贡献度指数来衡量广州外向国际化的质量。其具体的测算方法是取近三年广州市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的平均值。
表9列出了不同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所对应的得分值,得分越高代表国际化程度越高。根据上文的数据可得广州市近三年一般贸易出口比例为43%,得分为3分。
7.境外市场覆盖率指数
境外市场覆盖率是评估一个地区的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覆盖程度的指标,它不仅决定了企业国际化的成长空间,也影响着国际化的成熟程度和风险程度以及对国际市场的熟悉程度。其具体的测算方法为出口国家数量与世界国家总数量之比。
表10 境外市场覆盖率得分表
表11 境外投资覆盖率得分表
根据表10列出的境外市场覆盖率得分以及广州企业对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地情况,根据2008-2010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境外市场覆盖率为99%,得分为5分。
8.境外投资覆盖率指数
境外投资覆盖率是指当地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国家数量与世界国家总数之比。它代表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广度以及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调配各种资源的能力。
表11给出了不同境外投资率所对应的得分值。根据广州市近年②的对外投资数据可得知境外投资覆盖率为24%,因此得分为2分。
1.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文对广州企业内外向国际化现状指标的测算,现建立静态模型如下图所示:
2.对模型的分析
图4 广州企业内外向国际化现状的静态模型
(1)在组成模型的8个指标中,只有两个分值很高,得分为5分,其余6项均只有2分或者3分。这说明广州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突出的问题仍然较多,贸易结构和对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需要继续完善、优化。
(2)从衡量内向国际化的4个指标来看,其中规模项目引进指数高达89%,反映了目前广州所引进的项目都有着较高的规模,这对促进广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其余三项得分均比较低,这表明广州企业内向国际化水平还不高,企业在本土参与和介入国际市场的程度仍待提升。
(3)从外向国际化的4个指标来看,其中境外市场覆盖率指数高达99%,表明广州企业经过30余年的努力,在出口空间上的扩展取得良好成绩,但是对国外高端市场的开拓仍然乏力,接下来企业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境外市场的深度开发上;而其余三项指标的偏低综合反映了广州企业外向国际化的低程度,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外贸易上的出口比重较低,另一方面表现为广州对外投资尤为欠缺。根据邓宁(1981)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当一国(地区)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时,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应该大于等于零,且绝对值不断扩大。广州2008年时人均GDP就突破1万美元,达到11696美元,这就意味着按照一般规律,广州此时的对外投资应大于引进的外资,而不是出现目前广州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和企业自身的不断成长,广州企业必然加速卷入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企业国际化进程必然不断向前推进。为了分析目前广州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状况,本文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对广州企业内外向国际化的程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从动态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发展,广州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且在内外向国际化选择中稍偏向于内向国际化;从静态角度来看,广州企业国际化的程度还不高,且各项指数显示出企业国际化发展不平衡,需要继续改进。
注释:
①王静一.对地区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创新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9.
②由于资料所限,此处近年指2005-2007年。
[1]Jan Johanson & Jan-Erik Vahin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7, (8).
[2]Welch & Luostarinen.Internationalization: Evolution of a Concept.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1988,(14).
[3]鲁桐.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4]林俐.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于温州的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王静一.广东企业国际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6]王静一.对地区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创新评价研究.广州:科技管理研究,2006,9.
[7]陈菲琼,王晓静.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武汉:统计与决策,2004,7.
[8]田剑英.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品牌国际化——以宁波民营企业为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9]鲁桐.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北京:世界经济,2000,3.
[10]叶向阳.广东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对策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1.
[11]李江帆,顾乃华.从内向国际化剑外向国际化——CEPA背景下珠三角国有服务企业国际化路径安排.广州:南方经济,2004,3.
[12]周海敏.浙江企业国际化程度研究——以民营企业为例.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08.
[13]蔡卫东,赵进,周祖城.中国大型企业国际化程度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4,7.
[14]丘杉.广东经济国际化的特征、障碍与思路调整.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06,2.
[15]胡莎.企业国际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16]尹柳营,杨凯云.我国企业国际化现状和问题分析.武汉: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
[17]赵丽佳,冯中朝.加工贸易进口、一般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个协整和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杭州:世界经济研究,2008,8.
[18]王方华,曾赛星,宛天巍.长三角都市圈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