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杨文英
陈家本,浙江宁波人,中国船舶工业高效焊接指导组办公室主任、中国船舶焊接专家、研究员。30多年来一直从事船舶焊接技术研究和领导推广船舶高效焊接技术进步工作,曾获得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写技术著作4本、撰写40多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焊接》、《现代焊接》、《造船技术》、《电焊机》、《船舶工程》、《机械工人》、《金属加工》、《上海焊接》等杂志。
走进陈研究员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简陋的办公室和堆满书的桌子。更让记者惊诧的是,整间屋子没有电脑。就在此时,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热情地招呼着记者,他就是陈家本研究员,一位不拘小节、心系船舶焊接技术的老专家。专访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
作为船舶标准专业期刊,我们的工作性质和意义得到了陈研究员的首肯。他说,焊接标准是船舶建造过程中的关键,是船舶自主知识产权的集中体现,若没有标准,造船工作无法开展,即使造好,也根本达不到船东要求或国际要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都是十分重视标准的制定工作。
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指导下,一批老专家曾组成专家组对船舶标准进行了体系研究,该标准体系涉及船舶的各方面,如船舶的建造方面、船舶工艺方面等。陈研究员参与的课题是编制船舶焊接体系表,该体系表将焊接标准分为六大类,包括材料、工艺、装备、基础、术语和管理。编制过程中,对80年代以前的标准进行重新编制或取消,对之后的标准进行汇总,最后形成一张标准体系表。该项课题是2002年开始的,历时2年,编制了船舶行业的标准体系,实现了船舶标准的顶层设计。现在,该标准体系仍在发挥其功能。该体系表参照了国际ISO标准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标准,制定过程中还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国情。
当记者问到标准制定过程中参照国际、国外标准的必要性时,陈研究员说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在我国还没有相关标准的情况下,实践中基本上是直接引用国际、国外标准,这其实也是一种标准制定方法,可以避免闭门造车,保证造出的船可以通行于国际市场。但国外标准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技术要求,我们就必须不断地研究和推敲,跟国外专家进行讨论,纠正不正确的标准。
对于目前的船舶标准制定进展,陈研究员表示,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的船舶标准在研究和制定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他仍表现出一丝担忧,他表示,虽然目前的标准研究取得了较大进步和成就,但我国的标准发展还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和发展。他说,在船舶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很多特种船和新能源船,如LNG船、钻井平台、海洋工程等,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标准几乎为零。在标准方面的落后就会导致其他国家的技术压制,在标准上没有发言权就会导致技术甚至是经济没有主动权,因为我们想要在市场中生存,就必须跟着国际标准走。
虽然在2002年~2003年间,我国已基本制定完成了船舶行业标准体系框架,但在后期的发展中,该体系框架的细化和完善工作未得到很好地实现。对此,陈家本研究员认为,我国船舶标准在日常工作方面还显得相当薄弱。而导致标准化工作薄弱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员的流失;一是标准化工作从业者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通过对各个船厂或研究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目前,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员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小”,即从业者老同志和年轻人居多,中间力量少,且从业者人数少;整个团队表现出技术力量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等现象。这种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标准编制的要求。
在整个访谈中,陈研究员始终关注船舶标准从业者队伍的充实和保留。他一直希望有人来从事标准化工作,但现实中却是表现为人才的断层和人才的短缺,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经济为中心的市场背景下,基础性工作就相对被忽视。现在,标准化工作人才不多,有经验的人不肯干,无经验的人也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其实,从事标准化工作的门槛是比较高的,因为做标准化工作必须既要有熟练的外语知识,又要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如果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的话,标准化工作根本无法开展。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应具备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实践经验。若实践经验不足,制定出的技术标准根本无法引领整个行业技术的发展。标准化工作需要丰富的技术知识,若没有深厚的技术功底,就只能被国外标准牵着走;若我们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对国外的技术标准产生质疑,而我们确认自己的技术优于国外技术,则可转被动为主动,引领国际船舶标准。陈研究员呼吁,一定要给标准化工作从业者创造一个能够生存的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在工资最低、奖金最低,工作既繁琐又没效益的环境中,人员不可能专心于科研。目前,就存在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有经验的人员易选择跳槽或改行。因此,有关部门应该继续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保留工作,加强队伍的建设,稳定标准化工作队伍。
陈研究员还建议,我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推动今后的船舶标准化工作:
首先是领导重视。船舶标准化委员会应继续发挥其组织职能,鼓励委员会委员发展其学生或徒弟,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先进技术的船舶标准化工作人员。
其次是科研经费。标准制定的整个过程,包括前期调研、试验论证等阶段,都是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且标准的制定过程长,研究人员多,若经费太少,易挫伤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应保证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基本生存。
第三是宣传。对在标准化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或特殊贡献的人才进行宣传与鼓励,用榜样去激励标准化工作从业者。
最后,宣传机构与媒体应发挥其宣传职能,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特别是杂志等媒体,应更多地采集国内外最先进的标准信息,促进国内外的标准化工作交流,如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交流或研讨会,也可以请专家或在标准化工作领域有名望的人员对标准化从业者进行不定期的培训等。
直至访谈结束,陈研究员还一直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本刊记者在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其心系中国船舶业发展的忠诚之心。在此,本刊也呼吁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保留工作,同时也希望船舶标准化工作的从业者能继续克服困难,为中国船舶标准化工作贡献力量。本刊也将继续为船舶标准化工作提供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