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敏
如果认为我们已经是四面楚歌,参与到与之的对抗中,就将陷入其圈套。只要我们不折腾,搞好自己的事情,一切外部问题都不能撼动中国
“领土问题没有谈判只有战争”是种基于历史惯性的不自信反应
在认识和分析形势的时候既不能盲目乐观,无所作为,但也要有理性的自信,不意气用事,要以特有的定力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方向,不让外部干扰打乱包括中国军事现代化在内的前进的步伐。美国“重返”东亚,重视中国,实际上是对中国崛起不得不作出的被动反应,是其在力量相对衰弱的背景下采取的战术上的攻势以弥补战略上的不足,这样的战略绝不可能持续太久。如果说中国外交上曾经总是根据大国对华政策作出被动反应的话,那么当下美国对亚太的政策应该是少有的一次对中国变化的被动反应。原本是美国担心我们,我们有理由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对美国战略过度反应,乱了阵脚,就成为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南海问题无疑是近年来影响中国周边环境的最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爱国热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和主张。这些主张既可看出人们对解决中国周边问题的能力表现出的巨大信心,也反映了基于历史惯性的高度不自信。不可否认,近期南海问题的凸显与美国“重返”东亚有直接的关系。但还应看到,当下东亚的海上领土争端具有一定的共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地缘政治和力量对比的变化,海洋经济在相关国家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上升,国际海洋法公约关于大陆架原则的生效,以及相关国家国内社会转型和政治变化外溢所造成的影响等。在分析形势的时候,采取简单的黑白两分法来解读不同国家的政策,或者简单地把事情都归因于美国,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则,实践上则高估了美国的作用,低估了我们自己影响和把握形势发展的能力,这是自信心不足的又一种表现,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选择恰当有效、对我有利的因应对策。
在涉及海疆边界问题上,有一种认为“领土问题没有谈判只有战争”的意见尤其值得思考。这种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认识相当流行,误导了不少国人,影响了不少人对国家现行政策的看法,害莫大焉。中国与陆上的14个邻国中的12个国家的边界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这些无一不是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的。从战争是解决边界的唯一途径的说法中可以看到中国近代百年耻辱所遗留的悲情阴影,也可以看到对历史的无知,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坚持稳中求进的定力,才是理性的自信
我们国力上升了,理应更加自信。但是,我们在享受超越日本的快感的时候,不愿去体会同样的变化给对方所带来的不安、焦虑乃至恐惧。一方面表现的相当自信,另一方面在思考和选择对日之策时,却没有大国和强国心态,仍然念念不忘我们任人宰割时候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和弱国之策,这又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比如,早期我们面对西方和日本的入侵,无能为力,抵制洋货曾经是别无选择的因应手段,因为那时的中国只是一个洋货的进口国。如今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世界工厂,却有人在中日关系恶化的时候动辄提出抵制日货,没有想到这种做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至于那些提出打砸在华的日本产品之说,不仅违反中国法律,更是“让日本人偷着乐的事”,因为在中国市场的大多日本产品是在中国生产的,毁掉的是日本商品,损失的是我们自己。诸如此类的观点和认识包括了太多的歷史悲情和惯性。
中国国力上升,社会进步了,过去能够解决的麻烦,现在一样能解决;过去有些无力解决或者无暇解决的难题,现在则日渐具备了解决的实力。我们有理由更加自信,但是这种自信应是理性的自信。所谓理性的自信,就是要以符合当今中国身份和地位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有大国风度和国际视野;相信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能力,又顾忌别人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摆脱历史的惯性,跳出传统的从与大国或西方国家关系角度考虑中国外交的藩篱。中国外交史告诉我们,领土丧失,国际环境的恶化等看似是外部问题,根源往往在于国内不整和国力的衰弱,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也在自己。在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时,不为外部杂音噪音所扰,坚持稳中求进的定力,才是理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