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章榕
1981年10月15日,从厦门湖里荒郊传来的一声开山炮响,对于听惯当年万炮轰金门的“老厦门”来说,这次听出了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海峡两岸也许就此从对抗走向了对话。
这是开启厦门经济特区历史的“湖里第一炮”,同时也宣告了特区招商引资策略:“以港引台、以外引台、以台引台”。为台湾同胞计、为统一大业计,是在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的出发点。1989年5月国务院陆续批准在海沧、杏林、集美设立台商投资区。至此,全国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厦门就占三席。1994年,厦门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规——《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激发了台商的投资热情。从2001年厦金航线的开通到2010年获准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无一不是台海考量当推首位,区位优势再次凸显。
1991年12月,在厦门经济特区10周年庆典会上,江泽民同志曾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央在厦门办特区,重要的一条是从对台关系考虑的”。是啊,厦门特区因台而设。厦门与金门近在咫尺,相距只有5公里。30多年,我们填海造地,如今居然剩下不到4公里。距离近了,变化的不仅是“厦金一家亲”的真情上演,而且还有更优惠的政策继续跟进。今年3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于进一步地发挥福建的对台区位优势,为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从两岸对峙的海防前线到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从“厦门经济特区”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对外开放的“窗口效应”到提升开放层次,把福建以及周边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整体推进,从“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先行先试”,我们似乎可以找到内在的关联性,找到发展脉络的承袭性。厦门经济特区也几经蜕变,从由30年前的湖里2.5平方公里扩大全岛(含鼓浪屿)131平方公里,再到今天厦门全市岛内岛外的1565平方公里。厦门之“门”越开越大,海峡两岸人民的心越靠越近。截至目前,在厦门已成功举办了3届两岸参加单位和人员最多、活动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民间色彩最浓的海峡论坛。厦门还连续举办15届对台商品交易会,率先设立零关税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率先开展海上试点直航、厦金“小三通”、空中直航等;率先开展两岸基层政党、市县政府和各界之间的参访等。
从前有位台湾民进党的高官说过:如果大陆的GDP有台湾一半,我们半夜都会爬起来和大陆谈统一。30年的厦门,GDP年均增长17.2%,位居全国前列;每平方公里产生GDP超过1.1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率比GDP高出约3个百分点,而且万元GDP综合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对此,当年口出狂言的那位民进党高官,如今不知作何感想?
当厦门长高了、长大了,当十几座跨海大桥和大陆第一条大断面海底隧道的建成,让厦门城市扩大了10倍,哪里去寻找历史的踪迹?承载光荣与梦想的地方又在哪里?还有什么能让我们去抚今追昔地感怀?我在寻觅、我在思考??????
我终于在厦门湖里区原有的行政楼找到了答案,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找到了撬动特区发展的支点。
一尊邓小平同志手执毛笔、站立在桌子后的硅胶塑像,在射灯的映照下,栩栩如生,非常夺目,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升。桌子是当年的,掀开桌布桌子表面的木质板已经翘了起来。桌布也是当年的,据介绍,特区艰苦创业初期,会议室的接待条件比较简陋,当小平同志要在桌子上题字时,管委会工作人员临时取下一块窗帘布作为桌布,上面还留有挂钩。后来,这块窗帘被管委会很好地保存着。至于旁边的沙发,虽不是当初坐的,但也是当时会议室里同一套的。这样的布置,既还原历史增大了教育性,又节省了设立特区纪念馆的成本投入,以花最少的钱建最有教育意义的特区纪念馆,建馆初衷在该馆最精彩处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我在小平同志的塑像前盘桓良久,思绪飘远……
1984年2月9日上午,小平同志来到了位于湖里的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办公楼。在会议室里,管委会领导向小平同志汇报特区三年建设的情况。尽管地处海防前线,基础设施落后,尽管比深圳晚起步了一年,但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780万土石方的平整工作,建成了4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
为了增强印象,管委会的同志又请小平同志来到楼顶,虽然楼层不高,但放眼望去,湖里特区已是一览无遗,除了厂房,还是厂房,所剩空地无几,省领导迫切地对小平同志说:“您看,我们一眼就望穿了,特区太小了。”
小平同志在厦期间没有发表太多的意见,但他对办好特区却是深思熟虑的。尤其从深圳、珠海一路走来,更加坚定他当初创办特区的决心。在这间会议室内,大家请小平同志讲话,小平同志点燃一枝烟,不紧不慢地说:“说好不讲了。”可是,当一位特区领导硬着头皮去请小平同志题词时,没想到小平同志毫不推辞,走到桌边,欣然挥毫:“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我突然顿觉,如果说30年福建干群的努力奋斗是杠杆,那么小平同志的题词则是不是撬动特区发展的支点?正是他指向鲜明的题词,大有一锤定音,结束了一场关于特区办不办的争论,从此终结了经济特区的试验期,把经济特区引上了快速前行的航道。小平同志回京后不久,1984年3月,中央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從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中国对外开放由特区扩大到沿海14个港口城市,一条环状开放带在中国的版图上形成。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特区是小平同志生前的最佳创意之一;出于爱戴与缅怀,在小平同志设计特区的地方——建设全国第一个特区专题纪念馆也可以说是厦门特区人很好的创意。精心复原小平同志当年为厦门经济特区题词的场景,斯人已去,音容宛在;情景再现,遗愿永记。厦门特区纪念馆建立,从此厦门又多了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又多了一个景仰伟人、资政育人的原址,又多了一个以史鉴今、开创未来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