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向升
“十一五”期间,企业的快速壮大,我国经济实力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顾过去,我国经济保持了一个多年持续高增长的态势,这种连续多年的高增长,造成两个日益凸显的“极”:一个“极”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财富的迅速积累,这是个令人欣喜的“极”;另一个“极”是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这是个令人担忧的“极”。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在放缓。2012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是7.8%,较2011年同期的9.6%明显下降,这已是连续六个季度增长放缓。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整个石油化工行业虽然产值和销售收入都在上升,但是利润却大幅下降。随着化石资源日益紧缺,原油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又加上人力资源成本的节节攀升,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创新已然是迫在眉睫。
自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以来,我国已走过了7个年头的“创新之路”,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在7月上旬出炉的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化工等79家中国企业上榜,再次超越日本,上榜企业的总数仅次于美国的132家。上榜的数量和经济的总量都有较大增加,成绩是明显的。但是,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一个明显的差距是国际化经营水平低,另一个明显的差距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弱。在创新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主导产业的新技术、工艺过程的关键技术、生产过程的关键设备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一些技术难度大的重大产品或专用产品、重要材料或特种材料都不能掌握其核心技术,常常受制于人,有些时候还处于被动、甚至陷入尴尬处境。
二是创新投入不足。就整个国家来说,虽然创新投入的总量逐年增加,但是研发投入占比近期曾出现过逐年下降;我国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就更低,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都不足2%。较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的3%、5%甚至于更高的研发投入而言,无论是投入总量还是相对量都低很多,可见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低。创新成果只有及时转化,才能促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在我国,鉴定成果、获奖成果和专利等的数量都很庞大,但是及时实现产业转化的却不多,相当多的创新成果和专利都被“束之高阁”,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实际作用的很少。这主要是由于产学研矛盾的存在,研究本身以及现有的考核机制造成了其“求数量”的误区,由此造成了脱离市场与用户的现实需求,片面地追求鉴定的数量、获奖的数量以及专利的申请数量;另一方面是由于创新成果的保护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法律保护缺失。
四是创新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缺乏创新型的学科带头人。在科技决定竞争力、科技引领时代发展的今天,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繁荣高度有赖于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引进和使用,有赖于创新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的发挥。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强调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
7月初《财富》杂志公布了世界500强,8月底《中国企业500强》出炉,对比这两个名单,我们不难发现企业间的差距不仅仅是规模上的,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人员结构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特别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差距更加明显。这不仅是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体现,更体现出从国家到企业各层面对创新的认识和战略布局。
一是国家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创新的领航人。研究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发现,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例如,欧盟的化学工业之所以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欧盟十分注重制定化学工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十多年来,欧盟不断地对创新规划进行与时俱进的补充、修正和更新,如2004年发布《欧洲可持续化学的技术平台、2025年及以后的设想》,2005发布《Suschem的战略性研究计划》,2006年发布《Suschem实施行动计划》,2007年成立欧洲化学工业竞争力研究高级工作组,2009年发布《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化学工业》等,这不仅体现了化学技术和化学工业的重要,而是从国家层面推动整个创新体系的建设和路线图的规划。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也都适时地推出科技振兴规划,特别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提出的新兴产业发展纲要和振兴计划,都对经济振兴和创新战略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我国政府也要立足当前行业发展现状,瞄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适时出台顺应全球发展潮流的国家创新战略,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战略性规划,指导和推动重要行业的创新。在实施创新工程的过程中,国家要从税收、融资以及人才等多方面予以政策性的支持。
二是企业应努力发展成为创新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主要有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合作创新以及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两种主要方式。对于前者而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严重断层。技术引进是快速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最直接、也是最快速的一条捷径。我们都知道,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行业陆续引进了不少技术,乙烯、化肥、化纤等工业的发展都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快速实现了大型化和现代化。但是,在多年的行业“先进技术引进”过程中,“成本昂贵”、“重复引进”等问题频发,全行业的技术引进还面临消化吸收的问题,很多还存在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吸收,无法在引进技术上进行再创新等问题,在这方面,日本、韩国等行业技术引进、创新积累以及再创新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在经济实力和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时候,引进技术、通过引进技术快速提升技术水平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当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跃上高位、整体技术水平已经跨上较高的平台,再想引进国际一流技术时将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甚至一些重要产品的关键技术根本就引不进来。我们化工行业多年来就有过很多这样的无奈,一些工程塑料,如聚甲醛、聚碳酸酯等;一些特种材料,如碳纤维、纺轮、聚酰亚胺等;一些特种化学品,如蛋氨酸以及一些专用化学品;还有就是氯化法钛白生产技术、电解槽用离子膜的制备技术、飞机及高级轿车用高性能子午胎生产技术等。这些不仅仅是化学工业的困扰,甚至成为了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和信息通讯、机械制造,以及大飞机、高速列车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
三是自主创新促进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石油化学工业已从此前的大力发展基础化学品、大宗化学品等转向重点发展特种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加之在经济多年持续高增长的驱动下,我国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石化工业产值也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二位,很多基础化工产品,如:纯碱、烧碱、硫酸、氮肥、磷肥、电石、聚氯乙烯,以及农药、染料、涂料等一些传统精细化工产品的产能和产量都已居世界首位。基本有机化学品、专用化学品以及一些特种化学品、特种材料等,都还依靠进口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先进技术的引进变得日渐困难。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限制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自主创新也是由“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不仅着眼于现有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技术水平的改进、提升和优化,更要着眼于企业长远的战略创新的规划和部署,现有生产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的节能减排、降本降耗和提高当前的经济效益固然重要,而企业战略创新的规划和部署更是关系到打造百年企业的长远发展。现有生产技术的创新可以主要依靠自己的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而长期创新战略规划,瞄准未来15年甚至于30年后的事情,可以委托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来进行;当然企业创新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紧紧围绕企业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核心竞争力,在确定企业的主导产业或核心产品的基础上,剥离非核心业务,加大核心业务的研发投入,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做强做优。
中国化工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的基础化学品制造企业,积极实践企业的全方位创新,在任建新总经理的重视和领导下,集团各项创新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一是重视战略创新。自2004年成立以来,中国化工集团一直十分重视战略创新,坚持秉承“老化工 新材料”的战略定位,不断推进创新战略,加大创新力度,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不断提高全系统的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在新的发展平台上,面对新的竞争格局,提出了集团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和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化工集团将在“新科学 新未来”的新战略定位指引下,在现有6个业务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确立以基础化工为战略保障支撑,以材料科学为核心,以培育发展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为未来的“3+1”产业格局,挺进一流国际化工企业。
二是重视管理创新。中国化工集团成立以来,在管理创新方面,随着业务板块的调整,各专业公司的管理更加专业化;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大宗原材料的集中招投标;重视管理变革,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连续几年实施持续改进和世界及制造、六西格玛管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大力引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大各级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不仅在中央党校加大各级干部的培训力度,还与人大、纪检监察学院、中央团校等机构,联合培训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团委书记、监事等各方面人员。同时大力引进国际化工最佳实践,与跨国公司对标,通过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强做优。
三是重视体系创新。集团拥有25家原化工部直属的化工科研院所,有2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现有17000多人从事研发工作,占整个集团人员总数的12%。在平台建设方面,集团积极推进创新平台的建设,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此外集团还直接牵头组织并参与了十几个国家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重视产业化技术创新。中国化工集团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利用海外并购获得的关键技术和自主集成创新的技术工艺,在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工程塑料、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等产品的生产方面已经形成一批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这批专有技术的水平已达到或全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还拥有羰基化醋酸技术、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成套技术、钯催化制双氧水成套技术、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成套技术、巨型子午线工程胎生产技术、航空子午线轮胎技术、煤制乙二醇技术、新型炭黑生产工艺成套技术、铬盐清洁产生技术以及大型干燥机、子午胎生产用大型硫化机、成型机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
五是重视创新投入。中国化工集团成立初期,集团每年拿出1000万元,建立创新基地,支持全社会从事化工创新。“十一五”期间,集团认真实施“十一五”科技规划,持续增加科技投入,总量达124.71亿元,年均增长14.5%,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2.14%。2011年,研发投入占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的2.37%,这一研发投入比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亦比央企平均水平要高。
得益于创新领域的种种努力,中国化工集团在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拥有专利3182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有2143项,在有效发明专利排行榜连续三年列央企第3位。2011年,集团公司经过七年的发展,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第475位;2012年排名提升73位上升至402位,在进入500强名单的化学品企业中排名第9位。在今年8月底公布的中国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59位,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专门从事化学品制造企业。
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短缺、人口增长、粮食安全等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转型中的化学工业一面肩负着应对人类挑战的使命,一面肩负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担。只有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化工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工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也孕育着巨大机遇和潜力,只有依靠科技的力量,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解决长期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发展方式粗放、产能严重过剩、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矛盾,实现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