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的学习压力: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纠正方法研究

2012-09-21 07:14谢巧生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学分隐性大学生

谢巧生

(厦门理工学院 管理科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4)

“大学大学,就是大概学学”、“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这样的话语在大学校园中广为流传。只满足于60分或考前短期应付,明显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徐曼的研究认为,4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压力较轻,甚至有5%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学习压力[1]。因此,当前不少高校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学生在上课时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心理旷课行为,如自学其它科目、睡觉、聊天、玩手机、发呆、想事情等[2],即“隐性逃课”现象,且趋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了由一个大二学生一觉醒来的“灵光一现”而诞生的逃课网,帮助大学生“逃课、代课、帮答到”并迅速走红,在校大学生关注、留言、发帖称“学生的时代需要逃课”[3]。大学生隐性逃课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大学生不值钱”、“大学生不如民工”等现象的客观存在。因而,研究如何纠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隐性逃课现象,对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1 隐性逃课现象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厦门地区某高校(以下简称L大学),主要为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被调查的样本总数为1787人,包括63个访谈样本,其中理工科的学生占总人数近54%,文管类学生约为46%(见表1),男女比例约为1:1。调研的对象基本覆盖该校开办的专业大类,意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参考性。

表1 样本构成情况一览表

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材料的整理分析,我们概括出了L大学学生隐性逃课的如下情况:

(1)隐性逃课现象较为普遍且严重。在被抽样的1724人中,隐性逃课的绝对数达到1689人,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过隐性逃课的经历,隐性逃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只要不影响正常教学,教师一般对隐性逃课者视而不见,持放任、默许态度,课堂管理施予学生的压力很小。学生则认为我到了课堂就不算逃课,开小差老师也不太会管。尤其严重的是,有近一半的学生每节课隐性逃课时间均在15分钟以上(见表2),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听课的效果自然就很差,不仅影响学习效果,也打击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表2 若您有过隐性逃课,一堂课的时间是

(2)公共课、选修课隐性逃课严重,专业课、基础课及实验课程情况良好。调研结果表明,有超过40%的学生在选修课上隐性逃课,29.5%的学生在公共课上隐性逃课(见表3),公选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隐性逃课的“必选课”。相形之下,专业课的8.2%、基础课的7.3%的学生隐性逃课比例则要低许多,尤其是实验课备受学生的重视,仅有1.8%的学生在实验课上做其他与课程无关的事情。

表3 若您有过隐性逃课,你选择最多的是什么课

(3)隐性逃课多为无聊娱乐型的“惰性”逃课。调查显示,学生课堂上不听课在睡觉的人最多,达62.4%;玩手机次之,占50.6%;赶作业排名第三,占41%(见表4)。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喜欢听课,选择了睡觉、玩手机、聊天等娱乐方式来打发漫长的45分钟,这种惰性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在隐性逃课中还有22.4%的学生属“理性”逃课,即在自学其他课程。这类学生有志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时间学习符合自己发展意向的其他课程与知识。

表4 您认为大学生隐性逃课中排在前三位的表现方式是【选三项】

(4)课程设置、学生自身、教师管理为学生隐性逃课的三大原因。据调查,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最主要原因依次是课程的问题占33.1%、学生的问题占32.7%、教师的问题占21.8%(见表5);而考试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则对学生是否选择隐性逃课的影响较小。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与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但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并不回避,体现了学生对于这个隐性逃课现象的理性看待。

表5 您认为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最主要原因是

(5)多数学生认为隐性逃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态度调查中发现,高达58.1%的学生认为隐性逃课是合理的,而仅有15.1%的学生不赞成,另有28.8%的学生认为不值得和无所谓(见表6)。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隐性逃课是不对的,但是周围同学的表现与自身的感受,让学生认为这一行为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课堂无聊又无用,还不如娱乐一下自己好打发时间或者学习将来发展用得着的知识。

表6 您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态度是

2 隐性逃课原因探析

隐性逃课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广泛性有其滋生和繁衍的“土壤”。在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我们对隐性逃课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和验证,具体归纳如下:

(1)固有的教育体制局限性大,限制学校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据调查,有31.1%的学生表示隐性逃课是因对课程不感兴趣。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局限,高校办学的自主权至今仍非常有限:专业的设置、调整、增减等都必须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教学计划必须遵照教育部颁发的指导性文件,教材须用教育部编写或审定的等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学校很难对迅速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做出及时应变,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内容上的诸多局限,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人在课堂而“神游四方”,甚至旷课现象的发生。以公共课为例,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高等数学、体育等在内的公共课的学时数占据了学生应修学分的大约1/4,所占比例较大且不能够随意地删减课时。而这些课程以理论为主,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学生对此类课程提不起兴趣,在严格的校规校纪的约束下又不得不去上课,造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自然就不尽如人意了。

(2)学生自我调整能力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逐步富裕起来,且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倍受家庭的关心与宠爱,学习自主性、自我约束能力都较低下。在进入大学后,与高中时代有明确的“高考”目标相比,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变得十分迷惘。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及时地作出调整,找到个人学习的目标,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自我调整能力低的弊病暴露无遗。调查显示,有33.4%的学生因学习缺少目标动力而不想上课,有31.1%的学生表示对课程不感兴趣(见表7),没有学习的激情,再加上课堂自控力比较差,隐性逃课也就“顺理成章”了。

表7 隐性逃课与学生自身有关的最主要原因是

(3)教师课堂管理宽松。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开展,因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目前,虽然校方再三强调教师要管理好课堂教学秩序,大部分老师会采用点名的方式以保证课堂的出勤率。但是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只要我来上课,且不做影响老师上课的事情,老师就不怎么会去理会学生是否在听课。校方规定的学生平常表现,包括出勤、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该门课程总评成绩部分比例的条款,在执行过程中很难操作。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课程大班上课,任课教师根本无法认识全部的学生,给学生的课堂表现打分很难执行,因而只能是根据学生有没有来上课,作业是否按时上交等来衡量。此外,很多高校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由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分,部分教师迫于这种压力,不敢因严格要求而“得罪”学生,导致测评分数低下,进而影响个人的绩效评定、工资收入和职称晋升。因而,部分教师只管点名保证学生的到课率,至于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有的教师是因为不愿意因老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而打断教学思路,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听之任之。

(4)学习成效考核压力小。大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一考论功过,期末考只要通过就可以给学分,考核考试的方式也较为单一,大多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操作考核少,且难度不大,学生在期末考前临阵磨刀,临时抱佛脚,基本就可以过关,特别是满足于“60分万岁”的学生,就更没有什么大的学习压力。对于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考核,只要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全部考试课程且修满学校规定的选修课学分,不管你是及格还是优秀,都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样的学习成效考核机制,显然无法给学生以足够的学习压力,促使其用功学习,也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对许多学生造成了学业困惑,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只要都及格,大家都一样拿证书”的不良学习氛围,上课不专心,发呆、走神、玩手机的隐性逃课现象也就自然屡禁不止。

(5)社会竞争压力大。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群体也正在承受着各种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其中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最直接。为了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大学生就必须根据人才需求的方向修正自己的学习内容,增加专业外的知识。因此,一些学生只好放弃自认为是对自己未来发展影响不大的课程,而去学习对个人前途和发展更有直接功效的专业和课程,如补充一些就业需要的知识,考取各式各样的证书等。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22.4%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隐性逃课主要是为了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虽然说学生因为要面对社会竞争而选择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也不乏其为追求更好的发展前途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正好给了这部分学生“理直气壮”隐性逃课的理由。

3 适度的学习压力——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纠正方法探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个体而言,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其调整状态,积极应对,从而激活动力,发挥潜力投身于某一事业。学习压力实质上是个体面对学习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的内部状态,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4]。因此,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心理学的压力理论为切入点,提出适度的学习压力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施压和营造外部环境,给学生施加适度的学习压力,并促使学生将这种压力转化为持续认真学习的重要应激源,实现压力的情绪和生理唤醒功能,从而达到纠正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目的。

(1)适度增加教学实践,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发现,课程设置成为学生隐性逃课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学生隐性逃课是有所选择的,专业课、基础课及实验课,尤其是实验课是学生隐性逃课率最低的。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无法决定课程设置,但是可以引导甚至要求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在理论课程必须加入一定比例的实践课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增加适量的专业技能训练,使课程变得更加具有实用价值,促进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完善课程设置,不仅是防止学生隐性逃课的一种权宜之计,更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长远之策。

(2)推进教师管理者的角色转变,适度增加教师课堂管理压力。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因而课堂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如果不是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5]。对于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很多高校采用了多种方法,但是效果不尽理想,因为目前很多教师还是抱着“只教不管”的态度在上课。对此可以借鉴台湾铭传大学的经验,融合我国精品课程录像制度与高考录像回放制度——对课堂情况进行录影,督促教师加强对管理课堂纪律的力度,实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手和管理者”[6]的角色定位。大学申报精品课程时,因为要录像,所以教师精心备课,上课状态出色,对学生则严格要求,学习状态非常好,但是仅仅是为了录制这一回。而高考回放制度,则是为了给考生予震慑,督促考生诚信应考。综合这两种制度的优势,高校加大投入,在教室中安装摄影设备,购置大容量存储器,将课堂的情况全部录制并保存下来。如此一来,对教与学都是一种督促:监督教师认真上课并管理好课堂秩序,学生认真听课,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些教学影像既可以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真实资料,也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通过这样的措施,坚强地抓住教学管理的缰绳,提升学校整体教风学风,可以达到逐步杜绝隐性逃课现象的效果。

(3)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适度自我加压。隐性逃课的内在根源在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受学习思想认识驱使的。调研分析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标不清晰,尤其是对今后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进而导致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严重下降。针对学生群体对自己将来的前途和命运非常关注的特点,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学涯规划、职业生涯辅导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涯、生涯规划,鼓励学生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而加强自我约束,主动走进课堂,认真学习。

(4)完善考试评价制度,适度增加学业压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严进宽出”,学生考进理想大学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而从大学毕业则是较轻松的。根据国家制定的学位授予制度,学生只要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在国家学位授予制度的宏观指导下,各个高校可以根据目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位授予的条件,如学习成绩必须达到一个高于及格的水平方可授予学位,并将学位分为不同等级授予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如此一来,可以督促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让学生更多更主动地走进课堂,更专心地听课求学,而不再是在课堂上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厦门理工学院推出“适度严出”的政策。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换算成绩点,以60分为1个绩点,61分为1.1个绩点,依次类推至100分,并对成绩划分不同等级折算不同的绩点系数(见表8),则每门课的学分绩点=课程的学分数*绩点系数。

表8 厦门理工学院学生学习成绩换算方法

因而,毕业总平均绩点为毕业总分绩点除以总学制内所修学分总数:

平均学分绩点=∑(学分*绩点系数)/∑学分

学校要求文、经、管、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总平学分均绩点不低于2.0,理工科学生毕业总平均学分均绩点不低于1.8,方可拿到学位。并且将学位分为卓越、隽良、合格,对本专业毕业总平均学分均绩点前10%(含10%)的学生授予卓越学士学位,对本专业毕业总平均学分均绩点排名前10%-30%(含30%)的学生授予隽良学士学位。如此一来,学生顺利拿到学位的学习压力大了,而要得到卓越的学位更是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越发重视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面貌也越发良好。

(5)强化家校联系,通过家庭督促施加学习压力。在访谈过程中,我们曾接触到多门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这些学生都非常“害怕”父母了解他们不良的学习情况,辜负父母养育之恩。这样的现象发人深思。中国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要求孩子在进入大学后仍然要好好学习,争取毕业后有好的前途。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熏陶下,中国传统的孝道伦理深入学生当中,学生的责任感,特别是对家庭的责任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生怕自己不良的学习成绩为父母所知,令父母失望。在中国这样孝道伦理深厚的国度里,大学生群体对来自家庭期望方面的压力感受最重[7]。家庭期望成为大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压力源之一。因此,学校可以充分挖掘传统孝道文化思想,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措施,加强家校联系,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尤其是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表现,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家长参与教育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形成家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纠正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

(6)多渠道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学生管理学习压力。古语云:“文武之道,一张一驰。”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定程度的支持能提高个体有效应付的能力,减轻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因而,学校在通过各种措施对学生施加适度压力学习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管理学习压力,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首先,加大宣传,引导师生端正对压力的认知评价。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帮助师生了解学校各类措施的目的,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压力是一种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应激源,可以为人控制、处理以及利用,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其次,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支持。由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变化的阶段,学校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老师辅导、朋辈交流、主动寻求父母支持等渠道寻求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压力,安然度过身心的应激期。第三,教导学生运用一些生理放松方法以调整临阵状态。校方通过开展一些教育活动,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即时放松的方法,提高应付突变情况的能力,如通过控制呼吸、心跳等生理反应来从外到内降低应激,改变情绪。这虽然治标不治本,但在具体情境中仍有其实用性,降低由于过激反应而带来的对学生伤害的可能性。

[1]徐曼.大学生学习压力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91

[2]郎佳.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韩聪.别对“逃课网”一网情深[EB/OL].[2011-09-14].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1_09/14/9178194_0.shtml.

[4]王鹏.大学生学习压力及其调控策略初探[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5.

[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杜威.明日之学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7]邓琪.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特点的实证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1):23.

猜你喜欢
学分隐性大学生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学分美食
大学生之歌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