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农牧业局 蒲春雷
△南充大力推进工程农业,图为技术员在发放农业技术宣传资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已逐渐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的农业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一方面政府精简机构,简政放权,减少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农技推广割据多元化,农业科研、农业技术院校等职业学校也逐渐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生产与加工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参与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专合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但是,农技推广机构的一些守旧思想和基层政府乃至于上级政府对其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推广方法与理念已与发展不适应。“农技推广”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推广普及技术为核心,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的产量,基本推广方法是“技术示范与行政干预相结合”,虽然也开展一些培训,但很不规范。而经济发达地方和现行的推广模式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推广人员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来促进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和农村的发展,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参与推广,通过示范、培养、交流、研讨,引导和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推广人员的基本职责是走访和培训农民,着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职能职责不明确,推广力度削弱。国务院明文规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国家在基层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实际上,顺庆区乡镇农技站、农机站、林业站、水产站、蚕桑站并没有完全履行为农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大量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无法及时普及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农业“五站”合为“农业服务中心”归乡镇政府管理造成政事不分,职能不明的现象普遍存在,绝大多乡镇农技人员被乡镇领导干部随意抽调,协助政府中心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职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二是农技人员在乡镇政府地位低下,其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他们为了生存,“重经济,轻服务”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许多农技人员除参加政府中心工作可获得一点补助外,另外还有不少自己从事一些除工作外的经营活动,包括农资经营,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服务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从事经营服务的人多,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少。这样,区级农业部门与农技站脱节,农技人员与农民脱节,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停留在县区级,技术难以传授到农民手中。
体制不顺,管理混乱。在顺庆区,乡镇农业“五站”权利一直以来归乡镇管,造成乡镇农技各站的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模式五花八门。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人事分离,形成了“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主管局管不了,乡镇政府不愿管”的窘况,出现了对乡镇农业“五站”管理上的空挡,使乡镇农业“五站”处于无人管的局面。尤其是成立农业服务中心后,绝大多数乡镇只是将几站简单相加,资产、债务不清,制度建设不全,加之各自业务主管部门不同,业务相互区别,因而出现“各做各的事,各领各的钱,人合心未合”的现象。经过几年来的运作,大多农业服务中心已处于“经费难保障,工作难开展,技术干部难生存,多头主管无人管”的“四难”境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权限在乡镇党委、政府,而且业务主管部门有多个,谁都无力管,谁也管不好。一直以来,县区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等部门只对乡镇农技中心进行业务培训,没有投入经费,甚至后来集中培训和开会的次数也很少。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全区农业服务中心人员无法统一调配,有的乡镇人多编少调不出,有的乡镇编制空余而技术干部调不进,空编用于安置政府分流人员及退伍军人,人员身份复杂,编制、人数增加,整体业务素质却不断下降,技术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知识老化,整体业务素质下降。全区乡镇农技站、蚕桑站、农机站、林业站、水产站的技术人员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30%左右,他们虽年轻,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后,要提高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更加需要理论培训和实践总结。而目前因受诸多因素限制,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的少了,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了,导致农技人员知识陈旧老化。在所调查的农技推广人员中有65%的人员是中专学历,有20%的人员是初中以下学历,而第一学历在本科以上的不足1%。从工作性质看,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占15%,从事管理的人员占22%,从事专门研究的为0,从事其它工作的占63%。而农民生产上所急需的种养殖、果树园艺、水利、蔬菜、能源等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奇缺。再加上自2000年以来,农业系统各局很少调入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现有技术人员40岁以上的占76%以上。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慢,严重的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
经费拮据,基本待遇得不到落实。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工资待遇低。特别是作为事业身份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问题相对突出,自从公务人员实行“阳光工资”后,一直围绕事业人员的“绩效工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绝大多数乡镇怕矛盾激化,参照公务员的“阳光工资”象征性给事业人员发了一点所谓的补助,行政与事业的差距已加大;二是事业经费无着落。各乡镇组建的农业服务中心五站合一(农业、蚕桑、林业、农机、水产)基本都没有事业费,县区级财政预算了一部分经费,但一到乡镇财政,就成了行政工作经费,事业上就不提了。
随着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农业实现现代化、产业化的基本保证。为了切实有利解决顺庆区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
大力改进推广方法,不断创新推广理念。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目标和指导思想,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素质相融合,随着农村农民法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干预日渐难以见效,必须探索能有效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的工作方法,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专业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
科学界定职能,创新服务机制。通过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各级推广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效,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站(包括蚕桑)公益性职能:参与同级政府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组织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下级农技人员和农民并接受咨询;对农情(病虫害、苗情、地力、环境)进行监测、预报和处理;接受委托进行植物检疫和农产品、种子、肥料、农药的质量检验、监测;引导、扶持农民技术组织,加强与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企业提供服务;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销信息及其它信息服务。
——农机站的公益性职能:承担农业机械化推广;负责农机管理、安全监理、作业质量监督;农机作业的组织协调。
——林业站的公益性职能:参与同级政府林业技术推广计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组织林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下级农技人员和农民,接受林业技术咨询等。
——水产站的公益性职能:参与同级政府水产业发展技术推广计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组织水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参与水保工程项目的制定与实施;为水产养殖企业提供服务。
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服务“三农”。本着绝对减人、相对减支、减人不减政府责任、减支不减政府公益性支出的原则,创新政府投入机制,积极服务“三农”。一是以“养事”种类、项目多少定支出,以考核结果定报酬。政府将社会人公益性事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由经营性服务实体实施,并由政府通过合同契约形式明确责权利,按实施情况给予相应经济报酬。二是以办事质量定奖惩。按照“定资质、定经费、定目标、定奖惩”的原则,实行“分项发包、公开招聘、经费包干、落实奖惩”的管理体制。如可由政府制订农技推广责任目标,向全区取得资质认证的农技人员公开招标发包,按每亩耕地多少元推广费的标准确定全区公益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总数。实行量化考核、目标管理,将服务费与考核得分挂钩,根据考核情况,对出色完成农技推广任务目标的,除保证项目经费到位外,并给予奖励;对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除终止项目经费划拨外,还将依法依规追究中标人员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三是在具体操作中,对突发性事件,由政府组织实施,对零散事务聘请的人员一律按工作量计酬,实行有偿服务。对短期性任务,实施一事一议,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长期性工作,实行合同管理。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推广活力。要切实按照《农技推广法》要求,逐年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与投入,健全完善信息传播系统、农资和农产品检测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保证重大农业推广项目和科研项目的专项经费。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办公用房和科技示范场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增加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要抓好“条块结合、双重领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的落实,将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人、财、物收归区局管辖,实行以区局管理为主,乡镇管理为铺的双重管理方式,彻底改变农业科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推广网络不健全的现状,把农业科技干部从日常繁重的乡镇工作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去。同时,要创立科技人员激励创新机构,能者上、庸者下,让农业科技人员有奔头,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加强农业科技再教育培训,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要积极推进农、科、教三结合,依靠教育培训人才,依靠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要把科技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制度化,定期进行学习培训,继续再教育要与农业科研院校挂钩,以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培训过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有关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需求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 抓“三化联动”,南充市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图为该市农技人员现场讲解嫁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