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增强农作物种业竞争力,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这份《意见》的指导下,中央各大相关部委展开了推进种业发展的部署。在《意见》发布一周年之际,相关部委负责人就各自所属部门推进种业发展的成效和进展进行了梳理。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种业是农业的先导产业。去年国务院出台的8号文件是一个历史性文件,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是一个历史性会议,在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年来,有关部委认真落实国务院部署,细化、实化配套政策措施,地方党委政府以及业界积极响应,23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落实意见,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成效显著。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机制创新取得进展,企业信心显著增强,市场环境逐步优化,社会各界对推进种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总体看,推进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初步形成,种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但还要看到,发展现代种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解决不少难点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对种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认识,相关政策要配套到位;创新资源要继续向企业转移,切实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种子基地要加快建设,确保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种子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加强,要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余欣荣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科学务实高效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
一要继续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一些地方的实施意见还有待细化实化。加大对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企业商业化育种、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管理体系的投入,推动制种保险、种子储备等政策落实。
二要扎实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坚定推进科研单位与商业化育种、与所办种子企业“两分离”,以此推动科研单位加强基础性研究、企业加强商业化研发“两加强”。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研发“两合作”,鼓励商业化科研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强化产学研结合。
三要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实施种业发展基金、生物育种、行业科技等项目,推进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尽快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加快企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优秀企业家的培养。
四要加快推动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要抓紧研究制定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四川杂交水稻制种、海南南繁育制种三大种子基地建设规划,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提升种子生产设施化水平,逐步实现种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
五要进一步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统筹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加大品种退出力度。继续组织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专项行动,加强种子信息调度和市场监测,搞好供种余缺调剂,保证生产供种安全。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郭志伟指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今年2月,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了一个以种业为主题的第二届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主题就是“创新引领发展、做强做大种业”。会上,相关部门交流了我国种业及种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未来种业的推进和发展作出了宏观、系统的部署,主要从建设新型种业体系、探索育种机制与模式、构建种业交易和支持平台、推进种业国际化等方面,系统推进我国种业科技工作。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科技部将启动实施“种业科技创新行动”。
一是依托国家相关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十二五”种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大幅度增加种业科技投入,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是面向三大对象,一个是农作物;第二个对象是农业动物;第三个是林果花草。围绕四个环节,一是解决种质资源的创新,第二是解决新品种的选育,第三个环节是新品种扩繁技术,第四个环节是加工流通。我们对三大对象、四大环节要进行系统的部署,围绕农作物、农业动物、林果花草等动植物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技术、加工流通技术,加大研究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研究和开发一批对种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显著提升我国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十二五”前两年,科技部在863计划和支撑计划里已安排了若干个项目,初步进行了部署,预期将取得一批有影响的创新性成果。
二是将大力强化种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结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立国家级海南现代化育种和良种繁育基地。启动“科技特派员种业专项行动”,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入种业产业链的各环节开展科技服务,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推广应用。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经司副司长方言指出,2012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将继续贯彻落实《意见》,努力为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切实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首先,将进一步改善种子生产条件。方言指出,加强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子生产条件,是促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发改委将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种子工程、棉油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与育种院校合作,加快推进区域布局调整,支持建设国家级重点种业基地、区域化规模化粮食良种繁育基地、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等,努力改善农作物种子繁育推广条件,提高生产水平,为促进现代种业发展、保障良种供应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继续加大良种研发扶持力度。加强农作物良种选育,提高种业创新能力,是促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实施生物育种能力建设与产业化专项,统筹建设或利用高水平规模化生物育种研发平台,共享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成果,创制突破性育种新材料,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小麦、玉米以及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新品种,择优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育繁推一体化、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种业企业,积极推动企业整合现有种业资源,提升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要努力加强国内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好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种业科研成果,规范交流合作行为,是促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跟踪种业交流合作动态,深入研究国内种业安全状况,督促各地贯彻落实好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做好外资并购境内种子企业安全审查工作,规范种业外商投资行为。
第四,积极创造种业发展良好环境。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是促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种业发展政策研究,结合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公开募集资金,同时建议制订相关规则,避免在科研单位改制、企业兼并重组时种质资源和科研成果流失,防范社会资本过度包装运作和投资炒作种业,为种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卢贵敏指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精神,中央财政围绕《意见》提出的种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优先安排、重点保障,不断强化支持措施,逐步形成扶持农作物种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加大对种业投入力度。加大对种子科研的支持力度,提高种子科研水平。增加基础性、公益性种子科研投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逐步建立运行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为加快提升企业“育繁推一体化”能力,支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财政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落实给予种子企业所得税优惠和兼并重组税收优惠等政策。改善种子基地生产条件,提高生产供应保障水平。据了解,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用于支持开展良种繁育项目建设,加大对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的扶持力度。安排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8亿元用于种养业良种项目。
二是创新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财政部会同农业部、中化集团(中种集团母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单位,认真研究探索新途径新模式,积极倡导发起设立了“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简称“种业基金”)。种业基金按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主要用于支持农作物种子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