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洒黄沙地翻唱信天游——治沙英雄石光银

2012-09-20 03:00赵娜
决策与信息 2012年12期
关键词:风沙治沙树苗

文/赵娜

石光银,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农民,18岁入党。几十年来,他带领群众,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为阻挡黄沙南侵,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举办了“农民文化夜校”,带动沙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投资数万元建起了“黄沙小学”、“光银希望小学”,让沙区子弟就近上学读书。2000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2年1月他被CCTV评为2011年度三农人物,并参加了2012年1月8日的颁奖典礼。他的获奖词是:“有了你,愚公移山不再只是传说。有了你,肆虐的黄沙终会向绿荫低头。你用产业化的治沙新路,聚集了更多的愚公。你们必将与绿洲一起成长。”

“这恶沙不除,穷根不拔,我石光银枉活一世。”

“掏完苦菜上树梢,遍地不见绿苗苗。百草吃尽吃树杆,捣碎树杆磨面面。”诗人李季在《王贵与李香香》中这样描写“三边”(陕北的定边、安边、靖边,三县合称三边,安边县后撤县改为安边镇,区域并入定边县)。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从春种到夏,到秋一场空。”这首定边县曾流传的歌谣,又是老百姓对黄沙漫漫的一声叹息。

石光银就出生在这个自然条件恶劣的不毛之地。那时,全县有1/4的土地被黄沙所淹没,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常年受到风沙侵害。

在石光银7岁那年的一天,他和邻居赵家一个5岁的男孩在野外放牲口。忽然,黑压压的沙尘暴从西北方向压过来。狂风呼啸,遮天蔽日,沙子卷起来,“呜呜”声仿佛野兽咆哮,天空一片漆黑,两个小孩瞬间被吞噬了。

3天后,家人才在30多里地以外的一户人家找到了石光银,但5岁的赵家男孩早已不见踪影,年轻的生命就凋零在风沙之中。

风沙过后是何光景?庄稼被连根拔起,房屋被吹倒在地,草原被淹埋殆尽,更可气的是鲜活的生命被沙尘暴吞噬。

恨,恨这风沙无情;立志,要和这风沙斗争到底。

年少的石光银在心里埋下志向:“我要跟沙子作斗争,斗一辈子。”

“我跟随父亲搬了9次家,都是为了躲避风沙。”石光银回忆说。从他18岁担任村大队党支部书记那天起,石光银就开始了与风沙的斗争。9次搬家,9次“沙进人退”的痛苦记忆。

1984年,国家出台政策,国家无力治理的林场、荒山、沙地,个人可以承包起来。同年,石光银联合7户人家组建了一个股份制治沙公司,拉开了大规模治理荒沙的序幕。他承包了3000亩沙地,打算全部栽树。

“要在3000亩沙地上栽树,仅买树苗一项就需要现金10万元。我们7户人家拿出了全部积蓄,总共才750元。一天中午,趁婆姨不在家,我偷偷将家里的84只羊和1头骡子赶到集贸市场。半路上,我两个女儿和婆姨追上来,她们娘仨哭天喊地,拉着我的衣服不松手,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卖牲口,全家人的所有开销都靠它们呀!”

当初的治沙难,石光银历历在目。他说:“我恼了,‘你这婆姨,自己吃的沙子还不够,还要让子子孙孙吃下去吗?这恶沙不除,穷根不拔,我石光银枉活一世’。”说完这话,石光银的眼泪也不知怎么就掉下来了。但他还是扭过头,赶着牲口走了。

为了治沙,石光银举家从北搬到南,搬到风沙最大的四大号村;为了治沙,他辞掉南海子农场场长职务。当时这在海子梁乡是个爆炸性新闻,全乡干部群众上下议论纷纷。面对家人的担心以及亲朋好友的好心劝阻,石光银治沙的决心没有动摇。

周围人说:“石光银疯了吧?”暗地里,大家叫他“傻子”。在风刮沙动的荒沙梁上栽树,就是给沙窝里撒钱,撒出去容易,收回来难,风险太大。即使树栽活了,何时能有收益?

那年的春秋两季,石光银带领7户人家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在3000亩荒沙地上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杨树,这年天公作美,雨水好,树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3000亩荒沙变成绿洲。

这次成功坚定了石光银进一步治沙的决心。1985年春,他与国营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并在海子梁乡政府的门口贴出了一张“招贤榜”,榜告四方父老乡亲:有人愿来我旗下与我一起治理承包长茂滩荒沙者,不分民族,不分身份,山南海北的,一概欢迎。

这5.8万亩荒沙中有大沙梁上千个,难度最大的是狼窝沙,处在风口上,沙漠特大,地形复杂,80%以上是沙丘,大沙梁高10多米,夏季地表温度高达摄氏60多度,冬季在零下40多度。在这样的荒沙上能把树栽活?人们不敢想象。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风吹、日晒、沙子烤,嘴上起火泡、裂血口,脸晒得黑乎乎,眼里布满血丝。在哪里干活,晚上就住在哪儿。第一年,由于风蚀沙埋,栽上的树苗90%没有成活,第二年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一次次的苦就这样白受了,钱就这样白花了,力就这样白出了。

“我知道治沙不容易,我一个人也做不成。可是,如果大家都来治沙,我就不信这沙治不了。”他发动乡亲们一起治沙,“如果仅靠我一个人根本治不了25万亩的沙,所以要发动大家的力量。”

第3年,石光银采用从外地学来的治沙方法,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在沙丘涧地栽植杨柳树,经过三战狼窝沙,第3年树的成活率为80%。

治沙是为了治贫,富了不能忘记石光银

防沙治沙是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领域。党中央、国务院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

多年来,石光银带领群众治沙造林,并创造性地通过股份合作制,把沙漠绿化、沙产业开发和农民脱贫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改变了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也为沙区群众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乡亲们把他誉为“播种绿色的人”。

石光银说:“我不但治沙,而且治穷致富。我决心治沙以后,很多穷人都跟着我栽树。我给他们钱,给他们树苗,让农民自己去治沙。农民光出劳动力就能拿60%的收益。”由于种1亩树的收入相当于3亩~5亩的农田收益,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石光银说:“光治沙解决不了当地百姓的温饱问题,要是想走上富裕之路,还得开发利用沙漠资源,向沙漠要效益,走良性循环之路。”

为了让沙区由“绿”变“富”,石光银和他公司的成员近几年又搞起了沙产业开发。建成了百亩育苗基地,培育美国大杏、法国葡萄等50多个品种的经济果树。同时,又建立起饲料加工厂、专业养殖场等小企业,用来加工、经销治沙公司及周围群众的林产品。还建立了定边县马铃薯育种基地、千亩葡萄基地。石光银笑着说,这些工厂能够建起来,得益于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如今,评估价值过亿元的25万亩荒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在定边县营造出一座50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城”。在石光银治理的沙漠里,林草覆盖率最高达90%,最低也有60%以上。

石光银的儿媳李蕊青说,以前十里沙村环境特别恶劣,荒无人烟。有一年,她和丈夫去县城拜年,路过十里沙村,沙漠特别大,摩托车都陷进沙里熄火了。无奈,家里人只能赶着驴车把他俩拉了回去。以前每次去县城,路过十里沙村和海子梁,满身都是沙子。

昔日的不毛之地,现在已成为一望无际的绿洲。近万亩成片的柠条就像金色的海洋,微风中波浪般地起伏。上千亩花棒粉粉的,杨柳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真让人感叹,人间春色无限美。

风沙得到遏制了,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农田、草原、房屋被沙压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昔日的沙海反倒成了生态旅游景点。

石光银自豪地说:“以前几辈子都在‘吃沙’。现在通过植树治沙,不但农民富裕了,当地降雨量也增加了,由过去的260毫米增加到现在的320多毫米。如果长期不治沙,当地面貌就不会得到改变,一代又一代人还要吃沙的苦头。”

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民精神面貌好了,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石光银所在的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因此得到了根本改变。过去有60%是特困户,现在已有300多户、1000多人摆脱了贫困。如今定边县人均每年纯收入超过8000元,而在过去每年才收入200多元。

当地农民都说,富了不能忘记石光银。逢年过节时,周边群众都把自己家里的鸡、羊、土特产等送给石光银,以表达自己的谢意。石光银每次去林地察看树木时,都不敢往人多的地方站,怕别人看到他在林地里,叫他去家里吃饭。有一次,一位农民背着西瓜走了十几里路,就为给在林地的石光银送西瓜。

28年的坚持,石光银从一个青年小伙子成了双鬓苍白的老者。“不坚持不行,毛主席说过,坚持就是胜利。”他笑着说。

石光银创造出的不仅仅是一条绿色长廊他的精神激励着为治沙而奋斗的一代又一代

石光银了了3个心愿:扶贫、建校、修路。

他自幼家庭贫困,没有机会上学读书。在承包治沙的28年间,他先后建起了两所学校。为什么?石光银回答:“我意识到治沙不能蛮干,也要讲科学。我自己不识字,娃娃再不识字就麻烦了。所以,要用知识使农民致富。”

第一所学校叫黄沙小学。1988年,石光银承包的国营长茂滩5.8万亩荒沙里居住着20多户农民,一时无法迁出。石光银挨家逐户走访时发现,有27个适龄儿童没上学,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在这里建一所学校。

沙窝里住的农户知道他要建学校,拉着他的手哽咽得说不出话。农民知道没文化的苦,也吃过没文化的亏。

最高兴的是孩子们,他们蹦得八丈高,调皮的人索性在地上翻起跟斗:“石爷爷要给我们盖学校了,我们就要念书了。”2002年,他又建了光银希望小学,十里沙移民村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就近上学了。

“别看我岁数越来越大,但我治沙的决心一点没减,把这些娃娃都培养好,反而让我劲头更大了,心里更有底了。我要把更多人培养成治沙的接班人。”他笑着说道。

如果石光银的儿子石战军在世的话,不知道会有多高兴。

石战军从小亲眼目睹父亲对治沙事业的执著追求,父亲吃的苦、受的累,这一切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参加工作后,为了减轻父亲的重负,他主动离开机关,到农村参与治沙。为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治沙上,他放弃了自己继续深造的大学梦想。他顶着烈日,冒着严寒,不知有多少次跋涉在大漠的不毛之地,深入林地绿洲,在沙窝里不停地捕捉着父亲的足迹。

2008年3月,石战军到宁夏六盘山购买树苗和地下输水管。奔波了一天,当晚10点才签完最后一份合同。为了赶上第二天植树节的动员大会,凌晨5点他就动身运树苗回家。然而,谁也没想到,石战军遭遇车祸,就这样告别了深爱他的父亲。

说到这时,石光银的眼眶已经湿润了。儿子39岁英年早逝,命运为何要捉弄这个家庭?

石战军走后,孙子石健阳成了石光银的寄托。

年仅14岁的孙子石健阳已经是初一的学生,他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的理想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北京林业大学,学习林业知识和技术,像爷爷和爸爸一样去治沙。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我希望自己栽的树苗能像爷爷栽的一样,长得粗壮、高大。

8岁时,爷爷抱着他,把他放在膝盖上,郑重地说:“我的小孙子,长大了你要考进北京林业大学。在这个学校可以学习到很多的种树知识。”

石健阳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为什么要种树,为什么要去北京林业大学?

10岁那年,他吵着闹着要跟爷爷去植树,沙漠环境恶劣,爷爷心疼孙子不带他去。他就抱住了爷爷的腿,不让爷爷走。爷爷拗不过他,就带了他去。一天下来,石健阳累得筋疲力尽。但是从那一天开始,他仿佛懂事了许多。以后每逢假期,他就跟着爷爷一起去植树,也慢慢地体会到了在他8岁时爷爷说的话。

石光银的治沙精神也深深地感动了他身边的人。石光银的秘书李向东的父亲跟随石光银治了20多年的沙,是1984年的7户联合治理模式的其中一户。2010年李向东的父亲去世后,李向东毅然辞去了长庆油田的工作。“父亲去世后,我就回来帮石老了。我喜欢这一行业,相信我父亲的眼光。我要坚持走完父亲生前没有走完的路。”李向东认真地说。

石光银的儿媳也为了治沙辞去了县城医师的工作,她说:“父亲起早贪黑地治沙,晒得黑乎乎,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由于不能按时吃饭,我们全家人都有胃病。父亲一有钱就买树苗,一有空就到沙漠里植树。很多树苗栽了却被风沙盖住,得反复栽种,父亲实际上治了36万亩的荒沙。”

正因为这种执着的精神,在沙漠中,由开始的1个人、1棵树,慢慢变成一伙人、一片树,最后形成了一片绿洲。

石光银在治沙过程中,不知卖掉了多少只羊、多少头牛、多少匹马,寂寞、劳累、困惑时喝过多少瓶烧酒,唱过多少曲信天游。一场场风沙曾刮走了他努力过的一切,但他凭借永不放弃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也许石光银创造出的不仅仅是一条绿色长廊,他更创造出了一种精神财富,这笔财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治沙而奋斗。

远远望去,一望无垠的沙漠中,一棵棵小树苗迎着风,挺着胸膛,骄傲地迎接着风沙的洗礼。不正像一代又一代茁壮成长的治沙人吗?

“毛泽东说,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我就想做一辈子的好事。”谈起今后的打算,石光银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治沙造林、脱贫致富,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歌词里不是说得好吗?绿洲依依,这里冰河化春水荒漠变绿洲,甩开臂膀创大业咱奋发争上游,赛江南的美景在新世纪造就,古老的山川明天到处披锦绣!

猜你喜欢
风沙治沙树苗
移栽树苗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合影
时间的年轮
三棵桃树苗
沙枣花
都怪祖先
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