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观革新的六个方面

2012-09-20 11:38许耀桐
共产党员(辽宁) 2012年21期
关键词:执政党法治化革命

近代以来,世界诸国的政治发展都经历了革命的阶段,与之相适应,必然形成革命的政治观。当革命胜利后,取得政权的政治力量都进入了执政阶段,其革命的政治观也须及时地转向执政的政治观。毋庸置疑,革命政治观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两个不同政治观的置换也极为重要,舍此,一个国家的政党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不可能正常地发育成长起来,政治现代化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

从革命政治观转向执政政治观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后,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社会秩序的恢复,特别是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中共召开了八大,已认识到党已经成为执政党,提出应充分发展政治民主,完全有条件完成革命政治观向执政政治观的政治转变。但是,由于随即国外发生了匈牙利事件、国内发生了反右派斗争,党内左倾思想开始蔓延,导致这样的转变进程一开始便戛然而止,执政政治观不仅没有培育生成,革命政治观反倒愈加根深蒂固。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重新启动了这样的政治进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认识路线指引下,逐步加大了转变政治思维、清除陈腐观念的力度。因此,当下继续认真地分析和总结革命政治观如何转向执政政治观,仍是非常必要的。概而言之,从革命政治观转向执政政治观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政治关系的冲突化转向和谐化。在革命年代,尽管社会上存在纷繁复杂的政治关系,但革命政治观对政治关系的认识则过于简单化和阶级化,一味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执政时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等政治力量的长期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应转向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等政治力量之间的共存共处、平等合作,实现政治关系的和谐化。2.政治竞争的野蛮化转向文明化。在革命年代,政治竞争的双方采取的是武装斗争形式,一切靠武力解决问题。很显然,到了执政时代,政治竞争继续采取暴力这样野蛮残忍的手段已经不合时宜,不能用谁的胳膊粗谁就有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执政政治观主张,政治竞争应采取自由地表达不同政治观点的方法,由“武斗”转向“文斗”,用协商、民主的文明手段措施,进行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等政治事务的科学安排。3.政治宣传的标签化转向务实化。革命极为重视政治宣传的作用。革命政治观认为,政治宣传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革命政治观的宣传教育,慷慨激昂、揪人心魄、收效显著,其口号式、标签化的做法易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记。执政政治观应放弃宣传标签化的做法,超越左右之争,回到现实,转向务实化。4.政治开展的运动化转向常态化。革命需要发动千千万万的群众参加。借以凝聚人气,集中注意力,为革命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造成政治活动的频繁性、运动化。在执政时代,群众运动的习惯性运作往往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诸领域,一旦决定部署、推行某项大事,首先搞人山人海的广场集会。事实说明,搞“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群众运动危害极大。因此,执政时代的政治观阐明,必须废止和禁止搞政治运动,也不要动不动就要求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表态和欢呼,助长盲从倾向。应将政治的开展转向合理合法的常态化活动。5.政治社会的无序化转向法治化。革命渴望激烈的社会变动,革命急于奔向新的彼岸,这就决定了革命政治观必然藐视一切秩序、法律,拒绝接受任何既成现状的社会安排。执政政治观与革命政治观恰恰相反,它大力宣扬的是法律、制度和法治化。执政党须要依据法律、制度这样的规范进行政治治理,其执政活动才能具有权威、合理性。从政治社会的无序化转向法治化,需要解决“官大还是法大”的根本问题,确认执政党自身要在、也只能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活动,而不能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6.政治精神的崇拜化转向民主化。革命政治观不遗余力地推行“领袖文化”。

猜你喜欢
执政党法治化革命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器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反腐败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中国的出行革命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