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朱慧
【摘要】长期以来,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无话可写,正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呢?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无米之炊;积累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让学生潜入书海、联系生活,在阅读与生活中积累素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无米之炊”。
一、读“有字之书”,从书本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所谓“下笔如有神”的境地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基础上。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指导阅读,在书本中积累习作的素材。
1.从课本中汲取营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重要因素,教材中优美的词句,重点课文,名家名段,这些都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极好素材,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如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中蕴含着作者或愉悦、或悲愤、或心酸的情感心路,几乎每一篇优秀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心灵自白。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涉及文本的人文因素,通过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介绍,扫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障碍,实现语文教学的主旨。
只有在阅读中思考,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在上课外阅读指导课时,要有意识地根据阅读材料深浅程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分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若有争议,也可展开全班性讨论,最后教师作总结。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让学生自由阅读,再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表对这件事情的意见和看法,再由教师引导这件事怎么样才能避免,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友情与亲情的矛盾。同时,也可以采取先读后议、边读边议、读议结合的方法。用读议法指导学生阅读,既发挥了教者的指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掌握阅读方法。
2.从经典书本中汲取营养
小学生经典名著阅读差异明显,近半数小学生没有经典名著阅读习惯,小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体现关怀自我的价值追求,经典作品阅读甚少,课外读物来源比较单一,学校图书馆的作用相当有限,新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未能真正落实。从目前的总体现状看,小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基本上还处于一个比较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阅读经典名著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语文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我们看到一长串书名。每一个被这些经典作品滋养过身心的人都会相信,这些书名的背后,是一座座宝藏,藏在其中的宝物融汇了成百上千年的岁月,依旧熠熠闪光、璀璨夺目。
教师对经典作品的敬重以及阅读感悟,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终生阅读。让教师们自己首先爱上名著,深刻阅读和感悟名著,是当前推动经典阅读的重要一环。陶行知、朱自清、钱穆等教育家以其博学多识引领许多学生走上文学之路,很值得今天的教师学习。而且,这种积极的引领,非常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扩大,也促进了其品格成长和文化认同。
二、读“无字之书”,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所谓的“无字之书”,就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没有芳香,没有颜色,没有轮廓,没有状态,但又是现实工作、学习、人们的交往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从无字处读书”,这正是古人教导我们要从生活中吸取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怎样使学生既“有米下锅”不做“无米之炊”,又能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呢?只有让学生读无字之书,直接地接触生活,真正地去体验生活的情趣,积累作文素材,享受到习作的快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从校园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万花筒,是习作的源泉。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品味酸甜苦辣,感悟喜怒哀乐。我重视挖掘校园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搜集信息,进行感悟,积累和应用语言。我们引导学生时,要求多一份耐心的观察,多一点及时的评价,再多一次动笔的记录,多一次展示的机会。学生有了丰富多彩的体验,何愁他们写不出个性鲜明,意趣盎然的文章呢?
2.从大自然中积累素材
美到处都有的,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孩子来观察自然。
每个季节,景物的色彩各不相同。春天,引导学生留意花圃的变化,用眼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情况,以及花丛中蜜蜂勤劳忙碌的身影,蝴蝶翩翩起舞的身姿;用鼻闻闻花圃飘来的幽香;用耳聆听风婆婆的问候,树上小鸟欢快的歌唱;用心感受大自然万物的欢乐……
3.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组织学生到社会课堂中学习,指导他们接触生活,接触社会,从而为习作开拓鲜活的源泉。所以,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工厂参观,走进社区宣传环保知识,走进老年公寓送温暖,走上街头消灭错别字……这样,拓宽交际范围,丰富习作素材,让学生乐写。再如过年时家家贴春联,我引导学生春节时走家串户,收集春联,学生在一副副充满生活气息的春联中感受到了农民幸福的生活。
只有有了“米”,我们说话的中气才充足,才能“巧”起来。作文中用好素材,其意义我们都知晓,可让你这巧妇有“米”可“炊”,可让你的文章在旁征博引中,在你的巧妙的素材运用中丰厚起来,典雅起来,美丽起来。素材选得好,用得贴切巧妙,确实可让文章“超凡脱俗”。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