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2011年12月22日,“中国智造·世界强音”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共计200余位中外科技企业负责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员及媒体人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会。论坛旨在通过政府、企业、学界、媒体四方的有效交流,共同推动中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2011年,美国次债危机的影响尚未熨平,欧债危机又起。受制于宏观经济环境,以温州和东莞两地为典型的中国加工制造业也遭遇到了融资困难,实体经济的不振也让新兴的互联网经济进入寒冬。中国企业遭遇的“三高”、“两荒”,使得各界人士越发意识到技术升级与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此次论坛围绕着“中国智造”,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近年来技术创新对中国企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作用,共同寻找不同行业在“中国智造”中的结合点,对未来更多中国企业和民族品牌应该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携手跻身国际市场进行了深度探讨。下面请几位嘉宾谈谈他们的看法。
●主持人:目前,我国不能满足做一个世界制造大国,我们要走出去,除了技术创新,还有就是做响品牌。请问徐院长,您认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目前的状况如何?作为一家研究机构的领导,通过你们团队的调研,您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品牌建设有什么看法,能给企业一些建议吗?
●徐东华: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在整个工业45个大类中,装备制造业占到30个大类,169个中类,482个子类。装备制造业的财政税收上涨占整个制造业上涨的50%。但是装备制造业这些年的发展,产业是空心化的。虽然我们是世界上最全的装备制造业国家,但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规模虽大,但是产能过剩。二是集成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还远远不够。三是我们一些关键零部件对国外依赖非常大。我们与全世界最发达的44个国家的装备制造业进行产业竞争、市场竞争、技术标准体系竞争,还有差距,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企业家的智慧来解决。短期之内可能有一些应急办法,但是从长期讲,我国装备制造业任重而道远。
我们现在把整个装备制造业进行分类研究。把世界上四个最先进的国家按照制造业每个行业的世界竞争力、贸易和定单,竞争力分析指数、研发指数等进行研究,经过分析之后,找出某个产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给相关行业和主管部门参考。相关部门会制定出台一些产业性政策,引导一些企业先在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另外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装备制造业低水平的盲目扩张、产能过剩所带来的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目标,如果产能过剩就会使经济趋缓甚至下滑,智造增长是比较理想的经济运行方式。所以说要打造软实力,品牌建设不是简简单单的事,关键是要有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的后市场,现代制造业的服务,都是一种产能,是竞争力所在。真诚希望我国装备制造业从根子上做好。
●主持人:请钱总谈谈中国制造如何演变成中国智造?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品牌脱颖而出再走向世界,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钱建农: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今天谈中国智造,应该是以原来中国制造为基础而演变过来的。我觉得中国制造为现在中国智慧的智造创造了一个前提。从我接触的国外公司来看,他们看中了中国在一些领域的制造能力,因为有这些制造能力,促使中国的GDP和中国的个人收入不断增长,从而创造出中国的消费市场不断升级,不断增长。所以,我觉得两者是有联系的,而不应该否定原来的基础。如果现在来谈中国智造的话,实际上复星集团已经在实践中国智造了。因为从2001年我们已经开始走国际化战略,提出了非常独特的复星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叫做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中国有很多动力,比如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收入提高等等。这些动力我们如何去嫁接全球资源,这个需要我们用智慧来运作。
我们现在整个国际化的商业模式就是投资收购国外在某些领域非常领先的企业,而帮助这些企业在中国和其他的新兴国际市场去成长。然后复星来享受这个成长创造的长期的价值增长。去年我们收购了全球最大的旅游休闲渡假企业地中海俱乐部,是法国的一家著名上市公司。对于这种战略,有人或有疑惑,认为中国失去了品牌定价权,实际上我觉得并没有失去定价权,而是通过长期中国原来意义上的制造发展,使得中国企业不断成长,并有能力利用全球资源去收购环球品牌。比如我们收购了欧洲著名的一些品牌,同时也利用了他们在全球的制造业优势,他们不仅在中国外包给中国企业制造,全球其它地方也有很多生产基地。实际上不光在制造行业促使企业成长,还包括知识产权和品牌定价能力方面,我们可以享受到其中的利益。我觉得整体来说,如果谈中国智造,一个是不能否定历史,另外就是我们要如何用全球眼光考虑全球智造。
刚才我提到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我们不光是收购别人的企业,利用这个企业的经验或者他们的市场,我们还可以利用全球的资本、全球的人才等等,然后把这些企业跟中国的经济成长动力结合起来,在全球范围内去印证这些资源。未来也可以把中国品牌通过全球化的运作推广到世界各地去,我觉得这是中国企业未来成长的一个路径。
●主持人:PTC不仅是拥有很出名的IT技术,更重要的是有研发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整个技能的管理能力。为什么要做中国智造,如何来做中国智造,刘总有很深的体会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刘同龙:PTC作为研发体系建设跟支撑的软件服务商、提供商,在中国有20年的历史。PTC帮助中国公司建立研发能力,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人财物ERP系统建设,PTC就是帮助用户来搭建自己的研发体系,不仅是帮你管理一些研发的材料,更多的是把你整个产业链管理起来,从前端市场需求到研发过程、制造过程、售后服务,只有这样建立起核心能力,才能真正地去面向竞争,才能真正地把你的差异化表示出来,这是我们建立核心竞争力的目标。20年中,我们为很多大的企业服务过,比如高科技企业当中的华为应用PTC5万套系统支撑它全球的研发,并支撑它全球的37家供应商。把大家的智力资产结合起来,形成真正的中国智力能力,就要从真正的研发体系建设开始。
在今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移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面对冬天来临的时候,更多需要内涵内力的建设。我认为中国在2012年,有非常大的潜力,而且是蓄势待发的一年。PTC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坚持大项目推进外,还要不断地把我们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以及在全球这个行业所获得的最佳实践不仅向中国的大型企业转移,更要向中小型企业转移,希望在中国智造过程中我们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请李总介绍一下厦工是怎么通过信息工程以及技能管理来提高技术创新的?
●李溪龙:厦工1951年建厂,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建厂历史最悠久的,从1964年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在厦工诞生,厦工人一直致力于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化,在技术研发力量,以及整个生产制造特别是中国智造(智慧型制造)下了一些功夫。
我给大家分享一组数字,2002年,厦工在行业内优先设计了一个专利技术——双泵技术。双泵技术在工矿实际运用中,每天每台装载机比同行业,甚至比国际品牌(卡特、小松)省油200元左右。从2002年到现在已经10年的时间了,厦工拥有的装载机投放量是中国第一位,也就是将近20万台的市场保有量,那么为中国的贡献度在哪里?赚了300多亿元人民币,节省了400万吨柴油。通过这个数据,我们看得出只要我们民族的制造业立足于世界做深做强,把技术研发做好,面对国际品牌竞争,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做得比别人更好。
厦工在信息化上投入是非常大的,特别是近几年,2009年厦工全面导入ERP系统。实际上我们用的软件是SAP,我们聘请了IBM的顾问团队,目的就是打造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厦工。去年厦工整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时由世界品牌实验室颁布的品牌价值数据,厦工也高达110.83亿元,我们能够突破双百亿元,除了我们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更重要的就是我们信息系统的投入也很到位,使我们整个企业的运作,进入了良性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