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宇
8例口底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宋光宇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漯河462000)
目的 研究8例口底皮样囊肿的诊断与临床疗效。方法 8例口底皮样囊肿患者,均在局麻下行口底皮样囊肿摘除术摘除囊肿。结果 依据口皮样囊肿的病理特点进行诊断,结合CT检测结果,将8例患者分为3种类型,舌下型囊肿患者3例,颊下型囊肿患者3例,哑铃型囊肿患者2例。8例患者手术中均完整摘除囊肿,取得满意疗效。治愈率达到87.5%,好转率为12.5%。结论 口底皮样囊肿摘除术是治疗口底皮样囊肿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口底皮样囊肿;诊断;治疗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1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诊的8例口底皮样囊肿患者为治疗对象,均符合口底皮样囊肿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在
45~53岁之间,平均年龄(47.6±4.5)岁。8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因頜下发现肿块反复疼痛6个月至1年而未好转进而求诊。其余4例患者因舌下疼痛1~2个月,頜下淋巴结肿大,以慢性颌下腺炎收治入院,治疗后未见好转。
1.2 诊断标准 8例患者的口底舌下区均可见鹅蛋大小肿物,表面光滑,外周清晰触之柔软,舌系带因为肿物压迫而伸长,肿物活动度差。经过CT检查明确诊断。根据口底的解剖特点将肿物又分为舌下位、中间位以及颌下位[2]。
1.3 治疗方法 8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行口底皮样囊肿摘除术,手术时间为30~45min,术中见肿物与口底无黏连,表面光滑,术中剥离囊壁时用力将颏下突出物往上推,在口内完整摘除。主要步骤如下:①切口:在颏下距下颌骨下缘2cm处作一与其平行的皮肤切口,长约4~5cm;②显露囊肿:按切口设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将皮瓣上下牵开,上界分离至下颌骨下缘,下界至舌骨水平,继而将两侧二腹肌前腹向左右拉开,即可显露囊肿;③剥离囊肿:由于囊壁厚,沿囊壁作钝性分离,可顺利剥离囊肿。④摘除囊肿:将囊肿向外牵拉,在囊壁与颏舌骨肌之间作钝性分离直至将囊肿完全剥离摘除;⑤缝合:冲洗伤口、彻底止血后,缝合肌层,消灭无效腔,放置橡皮条或半管引流,分层缝合伤口。
1.4 评价标准 术后2周评价疗效。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治愈指的是囊肿完整摘除,疾病治愈,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好转指的是疾病的基本治愈,有部分囊肿残留。无效指的是经过治疗后持续肿痛,不见好转。
治疗组共8例,舌下型囊肿患者3例,颊下型囊肿患者3例,哑铃型囊肿患者2例。摘除的囊肿,肿壁较厚,囊内均有化脓现象。治疗1周后,治愈人数为7例,好转人数为1例,无效人数为0例,治愈率达到87.5%,好转率为12.5%,无效率为0%。见表1和表2。
表1 治疗组分型结果
表2 治疗组的疗效结果 [n(%)]
口底皮样囊肿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留在组织中的上皮细胞所形成的[3],通常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近年来,对于口底皮样囊肿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来作为根据,要排除各种囊性病变及肿瘤等。有研究表明,在口底皮样囊肿内注射造影剂有利于观察囊肿的具体部位及囊肿形态,有利于临床治疗。
另外行口底皮样囊肿摘除术要注意,由于皮样囊肿常与下颌骨颏棘粘连,应细心剥离。为更好地显露下颌舌骨肌上方之囊肿,便于手术操作,可用手指从口内将囊肿推向颏下部。在剥离下颌舌骨肌上方囊肿时,应小心从事,避免损伤舌下腺、颌下腺导管、舌神经以及舌深动静脉等重要解剖结构。此外,若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上方时,可采用口内手术进路,即在口底黏膜上作一与牙弓平行的弧形切口,切开口底黏膜,即可显露囊肿。但在作切口和剥离囊肿时,均需注意防止损伤颌下腺导管等口底重要解剖结构。
在本文的8例口底皮样囊肿中,根据诊断和囊肿生长部位分为3个类型。囊肿处于舌下的区域是舌下型囊肿,共3例患者;囊肿在颌舌骨肌和颏舌肌之下为颏下型囊肿,共3例患者;囊肿在颏下区和舌下区均能触及的是哑铃型囊肿,共2例患者。
3种类型的手术方法均采用舌下正中纵行切口进路来摘除8例患者口底皮样囊肿。均在局麻下行口底皮样囊肿摘除术,结果表明,治疗1周后,治愈人数为7例,好转人数为1例,无效人数为0例,治愈率达到87.5%,好转率为12.5%,无效率为0%,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患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采用舌下正中纵行切口进路来摘除3种口底皮样囊肿类型,8例患者中,每例患者的出血量均在10ml以下,手术时间均在45min以下,手术视野清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 王大章.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2-259.
[2] 刘洪涛,卢漫.超声诊断口底巨大皮样囊肿1例报告[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06):103-104.
[3] 李玉龙.口底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附44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刊,1986,(07):271-272.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7.023
1672-2779(2012)-17-0033-02口底皮样囊肿生长较为缓慢,是胚胎性的良性囊状肿瘤,主要发生于口底与颌下[1]。我们收集了8例口底皮样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因頜下发现肿块治疗后未见好转而以“口底皮样囊肿”收治入院。依据口底皮样囊肿的病理特点,将8例患者分为舌下型、颊下型和哑铃型囊肿。舌下型3例,颊下型3例,哑铃型2例。均在局麻下行口底皮样囊肿摘除术摘除囊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201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