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许帆婷 陈帜
访谈人名片
陆婉珍,分析化学家与石油化学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她是中国色谱法的开拓者之一,199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记者:原油是炼油化工的原料,对原油做分析和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对原油进行加工处理。请您介绍一下原油评价工作在炼油化工、原油贸易等方面居于什么地位及所起的作用,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陆婉珍: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派了一批专家到苏联专门学习原油评价技术。他们回来以后就在大连开始筹建一整套原油评价的设备,其中最关键的装置是一个标准化的蒸馏塔。我国的原油评价技术就是从那儿开始的。
原油评价为什么很重要呢?我们知道,原油是炼油化工的原料。原油变化了,炼油的方法也得相应改变。所以必须早一点了解原油的状况,以指导炼油。最初发现原油的时候,人们只需要从中提取一样东西,就是点灯用的油。所以就需要知道灯油产率有多少以及冒不冒烟等性质。这是最原始的原油评价,后来逐渐发展了其他方面的评价。我国一开始的时候分析的是克拉玛依的油,后来发现了大庆油田,就开始对大庆油做评价。大庆油在世界上是一种很特殊的油,它含蜡量很高。后来发现了更多的油田,我们又分析胜利油、江汉油等其他油田的油。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大量进口原油,种类之多不可胜数。现在国产原油只占到原油消费量的不足一半。有时候船到码头,我们才知道是哪种油。形势的变化需要我们对原油评价的方法作出改进。现在对我们工作的一个新要求就是速度要快,船一到码头就要尽快分析出油的比重和硫含量。一是因为原油的价格是依靠原油评价定的;二是因为炼厂加工的原油来源经常变化,需要了解每一种油的性质,指导炼油。
炼厂对原油评价速度的要求很高,最好一两个小时,甚至二十分钟出结果。用传统的蒸馏塔方法达不到这个速度,现在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用油样的光谱数据与现有数据库里的光谱数据做对比,就能得到这种油的一些关键数据,比如实沸点、含硫量等。
记者: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使用的,这个技术跟以前的传统技术相比有什么样的优缺点?它是不是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新问题?
陆婉珍:这个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速度快、高通量、仪器设备简单,而且可以实现在线分析。原理是这样的,每个油都可以测得一个光谱,把分析结果放在计算机里就成为一个档案。我们经过60多年的累积,建立了一个有500多种原油的光谱档案数据库。一种新的油,只要把它的光谱在数据库里做比对,就能找出与它最接近的油品,从而快速得到这种新油的一些重要性质。
但是近红外光谱技术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它做出来的酸值不够精确。酸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酸值高的原油会腐蚀蒸馏塔。所以现在我们补充了红外光谱的方法,波段比近红外光谱要偏长一些。这两个仪器同时用,可以互为补充。
其次,近红外光谱仪的分析过程,需要应用一个预先做好的模型。这个模型要稳定,不能在不同的仪器上做出不同的结果。因为要求的精度很高,而我们的仪器总会有一点误差,这是硬件的问题,最近我们正和制造厂商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在同一台仪器上做检测,使用同一套模型,也就不会出现误差的问题了。
最近我们在广石化有一台近红外光谱仪,用来做油品自动调和,它能很快告诉你油品的辛烷值以及芳烃等质量数据。我们日常所用的汽油,其实是用好几种油调出来的。过去调油依靠人工计算,对油的状况不能及时了解,凭的是经验,所以结果不是很准确。为了保险起见,总是要牺牲点辛烷值,比如90号的汽油调到91号。现在用红外光谱仪来分析,用在线计算机来计算,就能调得很精确,90号汽油就是90号,能够做到卡边操作,有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但是,作为一种新技术,它的推广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但我始终认为,这是现代流程工业的一个总趋势,必须要花大力气搞起来、推广下去。
记者:刚才说到近红外光谱仪可以做原油评价的工作,现在有一种原油调和技术,这个工作的基础就是原油评价。那么,原油评价是怎样运用到原油调和的技术上的?原油调和技术的出现,对炼油工业有什么好处?
陆婉珍:原油评价最关键的是两部分内容:一是实沸点蒸馏。它能告诉我们原油蒸到多少温度能出多少油,这是原油评价非常关键的一个数据,因为同样比重的油,实沸点不一定相同。二是分析油中的芳烃原料、金属杂质、含硫量等这些组分的情况。例如知道催化裂化原料的多少,才能决定装置的开工情况。假如硫含量很高的话,必须加氢脱硫处理。有的油能出一些特殊的产品,比如大庆油能出石蜡、胜利油能做沥青。原油评价也能告诉你油里有没有含蜡、有没有沥青组分。
□ 陆婉珍院士(左)与科研人员讨论课题。
现在我们在海外买的原油种类变化很快,而且又没法控制。尤其是常常会买到所谓“机会油”,价格比较低,可是会有一些缺点,比如酸值高。假如能够准确知道它的性质,调和得好,也可以变成好油。
调和原油最关键的指标是蒸馏曲线。太轻或太重的油都会对蒸馏塔的运作造成影响。比如阿曼油就很轻,经常一蒸就冒顶,所以最好能与较重的油调和到合适的程度再去炼。其次就是调硫含量以及别的成分,特高硫的油可以与低硫的原油调在一起。但这个经济价值不高,我们关注得比较少。另外就是提示一些不能相互掺和的成分。比如想做沥青的油就不要与含蜡的原油混合,否则含蜡太高就不能生产出合格的沥青了。
记者:您对原油评价领域未来的发展有何展望?您认为将来还有怎样的发展空间?想要在原油评价方面进一步发展,关键在哪儿?
陆婉珍:主要有三方面需要提高:首先是要有一个全面的数据库。现在原油品种增加很快,有新发现的油藏,也有页岩油这样的非常规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拓展数据量。其次要求评价速度更快,以满足调和油品的需求。这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大问题,但在国外并不是很重要。最后,我们需要应对许多新出现的问题。比如,以前我们做原油评价并不关注氯,因为油里很少含有氯。但是现在有的油田用四氯化碳驱油,一部分四氯化碳会混在原油里,加氢过程中变成盐酸,容易腐蚀设备。所以我们做评价的时候,也得告诉他们有多少氯。针对这样的新情况,原油评价的内容也要不断扩展。
我们国家要进一步发展原油评价,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稳定的队伍。有一支稳定的队伍在不断地做评价工作,我们积累的数据量也就会越来越大。在对现有的技术熟悉之后,往前发展也就比较容易了。
记者:您刚才提到我们队伍的不足,推广做得还不是很好。那么您认为技术的发展与推广的关系是怎样的?是等着现有的技术推广到一定程度再继续往前发展,还是不管推广程度如何,先研究技术?
陆婉珍:一个技术要慢慢创新提高,必须要有一个应用的背景。尤其是我们从事的炼油技术,如果将它“藏之闺阁”,那将来就会变成“半老徐娘”。更何况,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新问题,技术才能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应用是一个考验,如果不用,就看不到问题,没有挑战。
比如我们的汽油自动调和技术在广石化应用,假如要推广到另一个炼油厂,也许还要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在广石化就出现了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例如他们有很长的输油管线,其储存的油量很大,这部分油会影响调和的结果。其次我国加工的原油不如国外炼厂的稳定,变化很频繁,因此调和的方案变化也较快。这些课题假如不去应用,是不会了解的。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自己做工作。再比如,为了使这套设备能长期稳定运行,需要培养一支专门的维护队伍,这也是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对于一个基础性的工作,需要看到它的前途、意义和发展方向。有时候可能三四年都出不了成果,这时就会有人不理解。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的科学界同样存在。我把石科院所从事的工作叫做应用研究,有很多基础理论是借鉴前人的工作。但是我们也在从事一些基础工作,如原油评价数据的积累等。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