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钊 曾伟锋 李雪晶 李桂云 陆雪山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东 广州 510430)
流浪精神病患者长期流浪在外,来历不明,病史不详,患者生活懒散,缺乏主动性,个卫生差,个人习惯衰退,少语、少动、生活无规律等不良行为,导致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虽然抗精神病药可以有效的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但仍有20%~30%的患者经药物症状无明显的改善[1]。如何改善慢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成为患者康复的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探讨慢性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入组时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经药物治疗后患者阳性精神症状基本消除,病情基本稳定。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66岁,平均(37.1±1.9)岁,用药平均剂量按冬眠灵换算为(324±126)mg/d,病程1~6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6~67岁,平均(33.7±14.7)岁,病程1~6年。用药平均剂量按冬眠灵换算为(332±118)mg/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1 两组均给予冬眠灵药物治疗。入组后由主管医师和护士对患者进行精神状态的评估、分析,制定行为干预计划,并向观察组患者说明训练的要求和奖励的方法。先健康教育后进行行为干预,按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施行方式:①组织患者进行集体健康教育讲座,每周组织2次的健康教育讲座,每次40分钟;②病情观察及心理护理,在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及精神状态的变化,每天定时与患者沟通,注意倾听患者的交谈,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提高患者参加康复的主动性,自觉配合康复训练。③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娱疗活动,加强训练社会技能。培养患者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病区内有乒乓球、扑克、卡啦OK、康复小菜园等项目供患者训练。④行为干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以讲解、典型示范、督促培养和强化手段帮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并利用相互检查、评比、奖励等措施给予鼓励,具体做法如下,观察示范训练:组织患者每天学习整理床铺、叠被子、打扫卫生、收拾、清洗餐具等训练。首先由护士进行示范,再由患者分别进行操作,于每天早晨、晚间护理完成训练,符合标准则予一定的奖励。纠正患者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引导患者将痰吐到痰盂内,并督促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规定患者晚上睡前刷牙、洗脸、洗脚,晨起洗漱刷牙的制度,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患者按每天规定的时间统一进行洗澡、更衣、修剪指(趾)甲、头发等。同时鼓励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做广播体操、练习歌曲等,充分发挥患者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示范训练督促下反复强化并协助其完成,开展互帮互学,并及时予以表扬、物质奖励和小结,使患者树立信心,增强成就感。日常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要全面训练,多加督促与引导, 采取奖惩等强化手段,增强和巩固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护士用精神科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疗效评定[1]。①NOSIE量表包括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整洁、精神病表现、退缩、抑郁、激惹。前3个因子之和为总积极因素,后3个因子之和为总消极因素,积极因子分越高,消极因素分越低,表示恢复越好。②IPROS量表有36个项目,5个因子,评分等级为5级,量表以总分判断患者的实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分数越低,社会功能缺陷越轻,分数越高,社会功能缺陷越重。
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NOSIE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IPROS评分比较见表2。表1、表2说明干预前两组比较,NOSIE、IPRO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行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NOSIE各因子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NOSIE各因子分比较(±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项目 观察组(N=50) 对照组(N=50)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社会能力 24.7±2.8 35.0±1.5* # 23.7±2.6 31.7±1.9*社会兴趣 10.5±1.5 17.2±2.3* # 10.5±2.1 15.7±4.6*个人整洁 11.3±1.6 23.3±2.1* # 11.8±1.7 24.2±1.4*激惹 23.3±1.8 6.5±1.1* # 23.2±2.2 7.1±1.2*精神病症状 11.7±1.7 5.0±1.5* # 11.1±1.9 5.5±1.5*退缩 10.2±1.4 6.2±1.8* # 9.8±1.7 6.4±1.3抑郁 5.3±1.3 3.2±1.2* # 5.4±1.4 3.2±1.2*总积极因素 50.6±10.3 80.3±7.4 51.2±11.2 61.0±8.2总消极因素 49.6±11.5 14.8±6.9 48.9±12.3 22.5±9.1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IPROS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IPROS评分比较(±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项目 观察组(N=50) 对照组(N=50)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工疗能力 13.16±4.25 6.85±4.30* #13.76±4.14 8.41±5.11*生活能力 11.32±5.27 5.53±2.92* #11.42±5.20 7.33±3.54*社交能力 9.67±2.31 4.20±2.85* # 9.50±2.51 6.75±3.51*讲究卫生 7.30±3.44 4.43±2.81* #7.21±3.10* 6.53±2.42*关心和兴趣 11.12±4.36 6.23±3.12* #11.21±4.62 8.45±4.63*总分 53.71±4.36 22.74±7.42 53.25±9.14 42.48±13.26
慢性精神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多为懒散、孤僻、行为退缩的不良行为。行为治疗主要目标是针对抗精神病药不能消除的症状,矫正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社会行为、侵犯行为、精神病行为和工作技能等多种行为。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阳性强化适应行为及消除不适应的行为[3]。通过开展行为治疗训练后,丰富和调节患者的住院生活,生活有规律了,衰退表现减轻,逐渐改变了患者的不良行为,改善了患者的社会交往技能,提高适应环境能力。观察组接受行为疗法训练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护工之间交往增多,使其主动地与人交往、接触,逐渐懂得礼貌待人,也提高了患者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力及观察力,逐渐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改善患者社会功能。行为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恢复期或慢性期精神病患者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并能提高精神分裂症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经过行为训练后可以减少患者住院的孤独、烦闷、无聊的感觉,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得到很大的改善,总体康复疗效明显(P<0.05),在个人卫生方面,两个量表的该因子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在进行药物治疗和有效的行为干预后,可以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是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有效措施[4]。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1] Rathod S,Ttrkington D.Cognitive-behaviour therapy for schizophemia: a review[J].Curr Opin Psychiatry,2005,18(2):159-163.
[2] 张明园.精神科量表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42-447.
[3] 石林(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9.
[4] 温乃义,杜维丹,孙学宏.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病人不良行为的作用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