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i May
在一天中的巅峰状态下运转时,我们往往能更好地过滤掉外界干扰,一门心思专注于做自己的活儿。大量研究证实处于巅峰状态下的人有超强的抗干扰能力,他们的思维进程不易被打断,产生的错误也更少,适合应对挑战性的、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比如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学习)。
然而,近期两位心理学家——来自阿尔比恩学院(Albion College)的Mareike Wieth与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Rose Zacks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革新性思维和创意灵感并不会在我们巅峰状态的时候喷涌而出,至少不是生理节律的“巅峰”。
诚然,如果你的工作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比如做数据精算或是阅读教科书,你最好把这些事安排在一天之中状态最好的时间段进行。不过,如果你需要打开思路,寻找非传统的方式及多样化的方案,在大脑抗干扰能力没那么强的状态下做这些事就是聪明的,你可能会发现被自己忽略的东西。
干扰并不一定都是坏事。Wieth和Zacks已经证明,我们可以将非巅峰状态下容易受干扰的不利局面转化为一种优势。
在他们的研究中,参与者被要求在巅峰或非巅峰状态下去解决分析型问题和顿悟型问题。分析型问题,通常需要人们通过一个连续性的策略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最终得出答案。
与前者不同,顿悟型问题在一开始常常会迷惑答题者。想要获得正解,答题者必须放弃原有的想法思路而去寻求其他“可替代选项”。这类问题的答案常常是突然冒出来的——正所谓“顿悟”的那个时刻,答题者在一瞬间灵光乍现然后茅塞顿开,而不是经过一系列系统地、逐步地计算得到答案。
解决顿悟型问题往往需要跳出思维定势,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的抗干扰能力下降时,反而可以是一种优势。在非巅峰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不再完全集中,对于信息的关注面反而会放宽。关注范围的拓宽,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可替代选项”以及多样化的思路,以此激发革新能力及创意。Wieth和Zacks的研究证实,在测试时处在非巅峰状态下的参与者,解决顿悟型问题的能力确实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