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红 郑晓丹 廖爱娇 梁端敏
血管活性药物是心血管内科患者经常应用的药物,包括血管收缩药和血管扩张药。常用的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间羟胺、异丙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等;常用的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米力农、酚妥拉明、硝普钠等。由于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即微小剂量的改变,都会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发生改变。因此,提高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性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对我科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60例,其中男102例,女58例,年龄23~82岁。常用血管活性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多巴胺、胺碘酮、间羟胺、硝普钠、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均采用外周静脉给药方法,静脉使用时间2~10 d。
1.2 方法 科内设血管活性药物用药不良事件登记本,对发生的用药不良事件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进行分析,了解造成不良事件的过程及原因,找出用药流程中的风险和缺点并加以改善。
本组患者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共发生不良事件27例,分类及原因见表1~2。
3.1 护士对用药知识认识不足 护士不熟悉血管活性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本组有1例患者使用胺碘酮药物复律心率降到58次/min,有1例心动过缓患者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心率升到102次/min,因护士不熟悉血管活性药物用药知识,没能正确地进行识别和处理,没报告医生调整剂量和输液速度。
表1 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良事件分类构成比
表2 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良事件原因构成比
3.2 护士责任心不强,护理安全意识淡薄 护士用药前无充分履行告知义务,用药后观察不到位。本组有2例患者在静脉使用胺碘酮时告知护士穿刺局部皮肤发红、触痛,因护士责任心不强,未有及时处理,更换穿刺部位,导致静脉炎程度加重而引起患者不满;5例是由于患者卧位改变、肢体曲伸等原因导致输液滴速变化、针头堵塞,护士观察不到位从而引起患者血压、心率波动或感觉不适。
3.3 护士选择穿刺用具、方法不当 护士选择普通输液管进行头皮针输液。本组有1例护士选择普通输液管进行双管输液,在静脉滴注普通补液及硝酸甘油时,因混淆药物放快了硝酸甘油滴速而引起患者心慌、恶心等症状;7例由于护士选择头皮针输液,因患者肢体曲伸、翻身等原因导致穿刺部位肿胀液体外渗。
3.4 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对危险性认识不足 血管活性药物通常24 h持续输注,使用时间长,影响肢体活动,患者对用药危险性认识不足,依从性较差,容易产生不耐烦心理自行调节。本组有8例患者在静脉滴注注硝酸甘油时,因自行放快滴速而引起心慌、恶心等症状。2例患者用药时坚持下床如厕,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4.1 加强专科用药知识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加强专科用药知识培训,提高安全用药防范意识尤为重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血管活性药物用药知识学习,重点培训新入科护士及年轻护士,培训目标是熟练掌握血管活性药物的种类、作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掌握不同药物的护理监测重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必须了解患者病情和用药目的,注意从低浓度、低速度开始用药,有些药物用药剂量不同其药物的作用不同,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同,如多巴胺小到中剂量起纠正心功能不全作用,大剂量起升压作用。护士配制血管活性药物必须根据医嘱配制,配制用量要精确、现配现用、充分混匀。进行推药、调节滴数、回血快冲操作可使血管活性药的走速突然增快,使心率、血压突然变化;而大剂量使用降压药的患者,在更换体位时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滴速过快、剂量过大或高敏感者易诱发头痛、血压下降及反射性心率增快等副作用,应及时报告医生。对特殊药物的使用时间要做好重点交接班及护理记录。
4.2 加强输液巡视 在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中,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勤观察。根据病情采取定时与随时相结合的原则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和病情变化,认真询问患者自我感觉,并根据心率、血压情况遵医嘱随时调整剂量和输液速度,确保药物应用的有效剂量,每次调整剂量均应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多巴胺、胺碘酮等药物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可使局部组织发生变性、炎细胞侵润和坏死[1]。表现为穿刺处皮肤发红、硬结、疼痛、水泡,甚至沿血管方向皮肤可见发红或发白。注意局部皮肤的颜色、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红线。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漏、堵塞等情况,有无胀痛感。一旦发生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并抬高患肢,用30%硫酸镁湿敷或喜疗妥涂擦。有些药物起效非常快,如胺碘酮、异丙肾上腺素、硝普钠等,静脉使用30 s内即可出现心率、心律、血压和病情变化,应使用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4.3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用药宣教 由于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及患者对药物敏感性的不同,用药前应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药物名称、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明确告知患者用药过程中输液速度控制的重要性和速度过快的危险性,药物对血压、心率影响较大,杜绝私自调快输液速度,尽可能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体位的改变对输液速度也有影响,如需起床、翻身、移动肢体动作应缓慢,防止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药液外渗。如果感觉穿刺部位疼痛、红肿等及时通知护士。
4.4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方法、用具 血管活性药物尤其缩血管药物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药液外渗后加速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另外血管活性药物通常24 h持续输注,因长时间刺激血管而易引发静脉炎。静脉穿刺时应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严禁在四肢末梢尤其是指(趾)小血管上或其他关节部位输液。微量注射泵因其精确性、恒速、安全的优越性在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在没有条件使用注射泵时,可选择带有流量设定微调装置的高效过滤输液器,使药液恒速输入。静脉炎多是由于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输液微粒进入静脉,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诱发炎性反应介质的释放,从而出现局部组织液增加,发生红、肿、热、痛[2]。心血管病患者通常伴有血管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病变,微粒药液进入血液中,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栓塞和静脉炎的发生[3],微粒对其的影响比普通患者严重。本组患者静脉滴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采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微剂量高效过滤输液器,药液过滤膜标称孔径5.0 um,能有效滤出输液中各种不溶性微粒,从而减少了微粒对血管的刺激,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5 护理标识的使用 由于病区工作量较大、患者病情复杂、特殊用药多等原因,护士稍有疏忽就会因遗漏而发生安全隐患。设置用药提示标识,如悬挂黄色输液牌标识于输液架醒目位置寓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警示”,输液袋贴红色胶布标识寓意“防外渗安全警示”,区别于其他普通药液颜色的输液标识使护士一目了然,可以随时提醒护士勤观察,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药物滴速的各种因素和处理异常情况。能有效改善护士担忧交班漏项、观察漏项产生的心理压力,利于护士身心健康。同时还能启示患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主动关心特殊药物滴速、药物副作用的自我观察等,积极配合护士工作,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护士是药物治疗的执行者,又是用药前后的监护者、管理者。通过提高血管活性药物用药知识,加强输液巡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用药宣教,正确选择静脉穿刺,应用用药提示标识等措施可以减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降低护理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1]黄怡,周建平,胡瑜.银离子敷贴在血管活性药外渗中的疗效观察.海峡医学,2010,22(9):114.
[2]杨晓敏.精密过滤器预防多巴胺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270.
[3]刘春梅.浅谈药物性静脉炎的治疗及防护.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5,14(7):54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