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心发展的可持续性:基于中小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优势分析

2012-09-15 08:2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2年6期
关键词:决策权信贷金融机构

■ 盛 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重心由大企业转向中小企业成为世界银行业的发展潮流。因此,美国银行业掀起了一轮规模巨大的 “银行并购潮”,大银行为了抢占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直接兼并了社区银行,致使美国商业银行数量锐减。虽然,商业银行战略重心转移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必然,但在我国,该趋势并不明显;企业直接融资的门槛过高,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是企业对外融资的主要途径。因此。对大企业信贷资源的抢夺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重点。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经营中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显,为了扶持中小企业,政府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并放宽了对贷款利率和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不良率的要求。一方面迫于政府压力,另一方面考虑到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趋势,国有商业银行均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中心,专司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业务。

截至目前,就国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心取得的成效来看,远远没有达到其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国内外学者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其结果虽有分歧,但在大规模银行无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的观点上达成一致。林毅夫,李永军 (2001)从国有大银行自身的特点出发,认为大银行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张捷 (2005)从银行的组织结构上分析表明,由于大银行信贷决策权不能达到中小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权的分散程度以及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高于中小金融机构,将会失去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的客户资源;邢哲、宋志清 (2010)从信贷市场分割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时更具优势。国外的相关学者,通过实证分析也证明了大规模的银行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Strahan and Weston(1996)研究证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与银行的规模呈负相关;Peek and Rosengren(1996)对美国80年代中后期的银行合并的研究证明,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合并或大银行间的合并都会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Meyer(1998)实证得出:在银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银行数量少,规模大),中小企业即使能获得贷款也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

鉴于理论和实际都证明,大银行不适合为中小企业融资,本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分析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对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格局

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和我国大企业多为国有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为大企业,两者最终所有者相同的特性也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根本不缺乏优质客户资源。因而,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开发中小企业客户群的动力。从客观因素上讲,大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更透明的经营管理制度、更能够提供抵押担保品;并且单位信贷处理成本随着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等都使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在享有对大企业信贷市场“垄断”的背景下,建立中小信贷部,意义不大。即使在政府的督促下,增加了对中小企业的放贷,也只会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在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利率条件下,尽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动力,但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率本来就较低,提高贷款利率,无疑会将大部分中小企业排除在信贷市场之外。

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优势

(一)中小金融机构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为了解决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开发了基于不同信息的贷款技术,根据美国经济学家Berger、Udell(2002)等的研究,可分为四类:财务报表型贷款、抵押担保型贷款、信用评分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难以提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经营管理不具有 “公开性”;大多数小企业也因交易成本过高或手续繁琐无法满足银行抵押和担保的要求;而我国信用监管体系正在完善当中,信用评分技术在国内有效性较低。关系型贷款由于银行跟企业间的长期密切合作,银行能掌握企业的诸多 “软信息”,有效的降低了银行的放贷风险。因此该类型的贷款一直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很盛行。有大量的研究也证明,银企间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如德国学者研究发现,德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与一至两家银行建立了长期化的借贷关系,该关系持续的长短与企业贷款的可得性成正比;在筹资成本上有银企信赖关系的企业贷款利率比没有这种关系的企业的贷款利率平均低0.48个百分点。

建立银企间的关系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又可以扩大银行的信贷市场,可谓是 “双赢”。为什么大型商业银行不利用其广阔的分支机构与中小企业建立相对固定的银企关系,反而让中小金融机构在中小规模信贷市场上占尽优势呢?对此,国内外学者都给出了相关解释。林毅夫 (2001)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地方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经常调换,使得其对地方中小企业的理解程度差;中小企业的 “软信息”传递成本高,传递过程中信息丢失大;放贷中存在的固定成本,使得对大企业的放贷更具规模效应等都使得大型金融机构更愿意贷款给规模大的大企业,忽视对小企业的贷款。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小金融机构倾向于向中小企业贷款,并由此形成了在对中小企业融资中的 “小银行优势理论”假说。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是中小企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大银行回避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二是大银行在对数额小频度高的贷款上存在着规模不经济;三是大银行仅将对中小企业间的贷款作为贷款多样化的补充;四是小银行受资金与市场力量的限制,在与大银行争夺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五是小银行在生产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更具优势,大银行更擅长于生产 “硬信息”和发放市场交易型贷款。

综上可见,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 “软信息”上的优势,是其能在小额信贷市场上 “击败”大商业银行的关键原因。那么,为什么拥有庞大分支机构的银行不能借助其市场客户端生产与中小金融机构一样的 “软信息”呢?张捷 (2002)从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的角度将银行放贷的交易成本总额划分为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两类,并假设大银行通过其分支机构生产“软信息”的信息成本与中小金融机构一样,从代理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大银行在处理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的劣势。

如图1所示,信息成本在 “最优信息决策点”以前随着决策权的分散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随着经营链条的拉长,其代理成本必然比中小金融机构的代理成本低,因此大银行难以将决策权配置到与小银行相同的低层级上。其结果表现在图1中即大银行的最优决策点较小银行更靠近原点,即大银行的决策权更加集中。这必然导致大银行的底层信贷人员即使辛苦取得的中小企业的 “软信息”,又因其缺乏决策权而派不上用场,从而大银行的基层人员缺乏收集信息的动力。而中小金融机构的情况刚好与此相反,这也是中小金融机构在生产中小企业 “软信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

图1 银行组织结构差异与贷款决策权的最优配置

(二)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分割下中小金融机构的优势

根据前文分析表明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优势,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存在分割的角度分析,中小金融将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的绝对优势。

信贷市场存在两种分割:一种是大型企业信贷市场和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分割,一种是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高风险企业市场和低风险企业市场。大银行在规模上的优势以及收集大型企业“硬信息”的优势,使之成为大企业信贷市场的 “天然主角”;中小金融机构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上的优势,使之成为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 “主角”。

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在生产 “软信息”上的优势,使其具备识别中小企业风险的能力,当对低风险中小企业融资时,中小金融会主动放弃抵押要求;在面对高风险中小企业时则通过提高利息来补偿风险溢价。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没有抵押要求。大银行对待风险高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而放弃抵押要求,但由于其在 “软信息”上的劣势,它要求风险低的中小企业提供抵押。因此,低风险的中小企业不会向大银行申请贷款,大银行在中小企业市场只有高风险企业客户。

在信贷成本相等的前提下,大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共享高风险中小企业市场。但实证表明,大银行的信贷成本均高于中小金融机构 (如表1所示)。由于信贷成本的劣势,大银行在竞争中必然会失去其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的唯一客户——高风险中小企业。

美国信贷市场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中小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的优势。在美国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小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全部贷款额的96.7%,而资产规模大于50亿美元的大银行该比率仅为16.9% (邢哲,宋清志,2010)。

表1 2000-2009年各家银行综合费用、营业费用、核心费用以及利息成本的比率及排名

结论

上述分析可知,依赖大银行解决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是不合理的,现阶段为了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而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在基层信贷人员缺乏决策权的情况下,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但如果国有银行治理结构尚未得以解决的情况下,盲目下放贷款权限,势必会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故而,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小信贷部缺乏可持续性。

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是:一是放低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 “门槛”,建立以民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二是加快国有商业治理机构的改革步伐,完善中小企业信息,使国有银行能够进入中小企业市场。

参考资料

1.邢哲,宋志清.信贷市场分割下中小银行的信贷优势分析.金融论坛,2010.

2.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

4.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经济研究,2003.

猜你喜欢
决策权信贷金融机构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农地确权是否加强了农村妇女家庭决策权?——来自皖、川、鲁三省的证据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