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田
前苏联开展综合标准化的做法和经验,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原国家标准局为探讨其可行性,经过试点取得了成功。1987年原国家科委给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下达了“科技引导型项目——综合标准化”研究课题,旨在通过进一步的试点研究,制定一套国家标准,以便在全国推广。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我国企业试点成功的事实,特别是彩色电视机综合标准化取得的惊人成效,展示了综合标准化的优势,极大地振奋了我的研究欲望。我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项既有理论价值又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所里的行政事务缠身,很少有时间过问这个课题,一度影响了项目的进展。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坚定的想法:辞去所有的行政职务,全身心地投入这项研究。我先是说服了程传辉局长同意我辞去了所长职务,后来又说服了白景中局长同意我辞去了党委书记职务。当时我55岁,准备用这最后的5年时间实现我的梦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标准化。
1988年到1989年大约有11个月的时间,我在室主任宣湘同志的领导下,以一名普通科研人员的身份,同室里的其他同志一起,按照计划任务书和试点计划的要求开始了艰苦的试点工作。
因为这一轮试点的目的是要制定国家标准,所以,在项目的安排上考虑到方方面面。有工业项目也有农业项目,在农业项目中既有种植业也有养殖业,既有良种繁育也有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从南方到北方,从黄土高原到松辽大平原,可以说试点遍布全国。这项试点工作得到地方标准局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辽宁省标准局的宫长福局长、方永德总工程师,福建省标准局的林东钦局长、新疆自治区标准局的孟鉴兴局长等地方标准局的领导同志,不仅亲自领导,而且全过程参与。同我们一起到工厂考察、在田间试验,这不仅是对我们的支持和鞭策,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每一个试点项目认认真真地按计划进行,使由此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有着极强的可信性,为起草国家标准奠定了良好基础。
到了1989年末,所有的试点项目全部完成,国家标准草案报批稿也已上报,课题组即将进行全面总结时,我和宣湘同时被调到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投入《产品质量法》的起草工作。这样,我只好白天讨论《质量法》,晚上起草综合标准化研究报告。待到这个“科技引导型”研究课题被验收之日,也就是综合标准化在中国昙花一现、销声匿迹之时(其中缘由见《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第二章)。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项遍布全国的“引导型”科技实践,虽然取得了满意的试验成果,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不仅未能起到“引导”作用,反而被遗忘得一干二净。除了国家标准目录中还保留一个GB/T 12366《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的标准号之外,再无任何令综合标准化容身之地。许多标准化工作者,包括从事标准化科学研究的人员现在都不知道综合标准化为何物,甚至连这个概念都没听说过。我时常在想:假如历史不发生断裂,假如国家标准颁布后,哪怕每年全国只搞一个像彩电国产化这样的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性课题(见《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第十一章),到现在应该是20多个。通过这20多个项目,可以带动成千上万个优秀标准的制定,可以锻炼出一支举世无双的能打硬仗的标准化队伍,可以给国家创造巨大财富和一系列自有知识产权。每当我产生这样的设想时,便久久不能平静。
近些年,我经常参加军口的标准化活动。这才知道国防科工委还在大力推行综合标准化,从战略导弹、歼击机,到舰艇、雷达,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标准化项目,取得了喜人的业绩。与此同时,他们还结合开展综合标准化的经验,开创了“型号标准化”,这是对武器装备研制过程标准化工作的制度创新,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具有很高的方法论价值。它在许多方面与综合标准化是相通的,也可以说是我国军口独创的综合标准化。综合标准化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中大行其道,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刘华清将军说:“这么抓标准化工作,才抓到了根本上”。这就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综合标准化作为一种方法,是相当科学的,越是复杂系统,越是高科技,便越能显示出它的作用。后来,国家标准委崔华同志告诉我:20年前颁布的那几个综合标准化的国家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修订,已于2009年5月批准发布,11月正式实施。这条喜讯再次点燃了我的希望之火,一种职业的责任感驱使我把那段实践的体会讲出来。尽我微薄之力,给后人留下这段历史,给决策者提供一种选择,给实践者推荐一条途径。
《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一书的写作目的,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介绍刚刚修订不久的综合标准化国家标准GB/T 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通常编写的标准宣贯教材,大都以解释标准条文为重点,力求统一理解,以利标准实施。但是,本书没有按照国家标准的内容逐条逐款地进行讲解,而是从综合标准化的由来讲起,并将综合标准化的理论基础、结构、功能和特点等理论内容加以展开,着力说明综合标准化对企业,对农业、对地方以及对整个标准化工作的意义。之所以要这么做,那是因为对于综合标准化来说,目前真正了解的人还不多,有人连这个概念都没听说过。基于这种情况,当前的任务还不是讲解如何实施标准的问题,而是要向人们解释“什么是综合标准化”、“为什么要实施综合标准化”以及“实施综合标准化有什么意义”。当社会各界对综合标准化有所了解,并产生了实施意图时,才有讲解标准条文的需求。所以本书只能说是综合标准化的普及读物,还不能算做是宣贯教材。
综合标准化是前苏联标准化工作者的创造。本书吸收了一些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不少是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在前苏联开展综合标准化过程中,遇到过两个技术性难题:一个是标准参数指标的最佳化问题,一个是标准综合体中的标准指标超前的问题。前者,由于应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参数最佳化问题已不是难题;后者,之所以要制定超前指标,是为了防止岀现标准跟不上科技进步,标准指标落后于客观实际的情况发生。为此,他们开创了“超前标准化”的理论与方法。但是,由于当代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使对技术水平的超前预测变得极为困难,因此,本书未涉及“超前标准化”问题。对标准系统如何跟上科技进步的发展步伐和市场变化这个问题,本书提岀了用调整标准系统结构的方法来改变标准系统的功能,从而保持标准系统能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理论构想。具体方法就是将现行的一体化标准系统改造为模块化结构的标准系统。运用模块结构所特有的灵活性,使标准系统具备自下而上即时演进的自组织与自适应功能,从而使标准系统成为有应变能力的动态系统。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也是本书的创新点。这一构想既需要更加广泛的实践经验加以充实,也需要更加广泛的实践加以验证。
在本书的最后,以总结的形式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综合概括,那些没有时间又不想通读全书的朋友,通过这篇总结也可以达到了解综合标准化的目的。
本书的一些观点和内容,自2008年起陆续在标准化刊物上发表,以期听取不同意见。在此期间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批评、指导和帮助,使我得以改进和完善。借此机会向所有这些朋友表示谢意,尤其要感谢鲍仲平、刘霜秋、蔡彬、李秋花、董晓媛等同志。
这本书是在老年公寓的特殊环境中,用3年多的时间,边学习、边思考、边写作,断断续续完成的。不妥之处在所难免。除恳请读者谅解之外,希望继续得到朋友们的批评、指导和帮助,尤其希望有更多的标准化界的朋友关心综合标准化,并投入到研究和实践综合标准化的行列中来,让综合标准化这一科学方法在我国标准化活动中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