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成了经济的拖油瓶

2012-09-14 07:06:04
资源再生 2012年9期
关键词:僵尸企业中国银行僵尸

“僵尸企业”成了经济的拖油瓶

“Zombie Enterprise” Became Economic Cumber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东方航空公司在申请破产的情况下仍获准继续飞行,从而拖垮了美国航空业;著名投资家索罗斯曾表示,救助美国银行业可能会使他们成为“僵尸”银行,吮吸经济血脉,延长经济下滑持续期,也将伴随着高通胀问题。

2011年12月,英国《卫报》称,雅虎公司就如同是一家“僵尸公司”,在过去的十年当中,雅虎没有做任何事情来制止公司的陨落。由于雅虎错过了与谷歌创始人及微软合作的多次机会,并且在广告营收上几乎没有任何作为,雅虎的营收正处于下滑之中。最近,官方公布的数据称,二季度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率维持在0.9%不变。美银美林银行业分析师吴旖(Winnie Wu)指出,这个数据可能掩盖了中国经济中的重大风险,他警告称:靠中国银行系统喂养的大批“僵尸企业”正在啃食中国经济。

就在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当下,这些“僵尸企业”正在拖累中国经济,甚至有可能将中国经济推向“迷失的十年”,就像日本经历的那样。

中国政府正在维持僵尸企业的“生命”

随着中国经济减速,实力最弱的企业撑扎在倒闭的边缘。当他们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这些企业理应破产,然后银行注销他们的贷款并承担损失。

吴旖称,中国政府不允许银行系统注销这类坏账。相反,中国政府迫使银行继续向这些本应倒闭的企业发放贷款,甚至远远超出他们的还款能力。

换言之,在中国政府的授意下,银行系统正在向没有经济效益的“僵尸企业”发放大量贷款。

官方数据隐藏了“僵尸企业”增加的事实

尽管中国多次重申经济转型,但破产的图景却一直很安静。吴旖对银监会最近公布的不良贷款数据感到非常震惊,因为这些数据似乎远远低估了潜在的风险。

结合近期媒体的报道,官方公布的不良贷款率低得让人吃惊。媒体报道指出,浙江中江控股有限公司(中江集团)已申请破产,欠下中国建设银行30亿元的巨款;翡翠航空于6月份进入破产清算环节,对中国银行欠债30亿元;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厂熔盛重工集团欠下180亿元银行贷款,正被银行密切关注;陷入困境的10家太阳能光伏企业集体欠下1110亿元银行贷款。媒体曝光的这几单案例说明中国银行系统面临的坏账风险远高于官方数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6月末温州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几乎翻番,不良贷款率为2.69%,较年初上升1.33个百分点。吴旖称温州是中国经济压力的早期反映,值得持续关注。

吴旖先生的意思是,由于中国中央政府领导人换届在即,非常重视“维稳”,因此人为的压低了不良贷款率,但这样的后果会让更多的“僵尸企业”被催生出来。

“僵尸企业”威胁着中国银行系统的健康

银行系统把健康的钱投入到不健康的企业中去,仅仅可能是因为政府授意,导致资产质量恶化,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中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将它们从坏账中拯救出来。

然而,这并不是“僵尸企业”给银行系统带来的唯一风险。随着信贷条件收紧,企业涌向债券市场直接融资。

有媒体报道称,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了121只企业债券,融资金额为1407.48亿元,而去年上半年发行家数为63只。今年前7个月中国的企业债券发行量同比增长了7成以上。

吴旖指出,获准发债融资的企业并不全是健康的企业,“过去12个月内,由于银行贷款收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问题企业(如江西赛维和熔盛)获准进入债券市场融资”。

不幸的是,这并不会分散银行面临的风险,因为中国的银行承销了7成以上的企业债,并且自购5成以上。

如果这一切听起来是如此的熟悉,请参照日本的经历。

中国银行系统面临的压力反映了多年以来的不当投资和资源错配。中国政府通过向“僵尸企业”注入流动性来避免硬着陆的发生。吴旖称,日本也曾做过类似的傻事,后果是灾难性的。

在增长缓慢的20世纪90年代,日本借款者借新债还旧债,这种手法使银行免于承认亏损。据有关数据推算,日本政府自1993年至2002年的公共投资近90%投入至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毫无进一步发展空间的领域。政府虽然出动了巨额财政,但并未带来经济的长足发展,而是导致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顿·米勒在总结日本“失去的十年”原因时,就认为这是救助僵尸企业的结果。他认为,“允许破产就鼓励发展”,日本当初不应该救那些僵尸企业。

吴旖称,“僵尸企业”反映的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缺陷,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胀又使得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扬,制造业失去竞争力,中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来源。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有必要让某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破产,将劳动力和资本转移至更有前景的行业中去。

延伸阅读: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的特征。

附记:本文数据来源于综合媒体报道,刊登本文不代表本刊赞同文中所列举的观点,目的在于提醒读者关注相关企业的生存现状及思考解决之道。

book=64,ebook=334

猜你喜欢
僵尸企业中国银行僵尸
中国银行
现代苏州(2022年22期)2022-12-09 07:08:18
中国银行
现代苏州(2022年14期)2022-08-05 05:42:54
笔记本电脑“僵尸”
英语文摘(2020年2期)2020-08-13 07:26:22
中国银行
现代苏州(2019年19期)2019-10-18 11:58:02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中国银行
现代苏州(2017年1期)2017-01-18 02:01:01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新闻传播(2015年6期)2015-07-18 11:13:15
“僵尸肉”横行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