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峰,江崇民,蔡 睿,武东明,李纪江
中国国民体力活动水平的区域特征研究
张彦峰1,江崇民1,蔡 睿1,武东明1,李纪江2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上扬。同时,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意识的差异,这种差异带来了国民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模式的改变。利用2010年第3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成年人群体力活动的调查资料,进行成年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现状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居民各单项体力活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交通类、工作类体力活动水平完全静坐类人群和闲暇时间体育锻炼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家务类体力活动水平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高于东、中部地区;2)北方地区交通类、工作类、家务类、闲暇时间体育锻炼活跃度1(中度)的人数比例高于南方地区;3)我国居民总体体力活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趋势相似,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完全静坐类、体力活动活跃类人数比例高于西部,沿海区域高于内陆区域。
中国;国民;体力活动水平;区域特征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上扬。同时,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意识的差异,这种差异带来了国民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模式的改变[4,11]。本研究利用2010年第3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成年人群体力活动的调查资料,进行成年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现状分析,探寻东、中、西部间,南、北方地区间的差异,并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造成差异的根源,以便为政府部门干预、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原则,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 87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村中抽取了155 054名成年人,最终有效样本量154 277例(表1)。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问卷实施采用“现场一对一访问”的形式。问卷是在“IPAQ问卷”基础上,改良后适合中国国情,并经信、效度检验的“中国城乡居民体力活动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受试者人口、社会学特征以及饮食等生活习惯、居住地属性、慢性病史、回顾性交通、工作、家务、闲暇时段的体力活动状况。
表1 本研究成年人各年龄组有效样本量一览表(单位:人)Table 1 List of Sample Size of Adult in Each Age Group
2.2.2 数据资料处理和统计分析
使用Data 3.1录入软件对问卷进行双录入,采用mysql数据库建库管理,所有数据由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主要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K-Means聚类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体力活动调查资料处理和赋值如下:
1.体力活动问卷资料处理原则:1)体力活动每次持续时间最小值为10min,若应答小于10min,则赋值为0;2)体力活动每次持续时间应答若为15、30、45、60和90min者,相应赋值为15、30、45、60和90min。
2.体力活动问卷能量赋值,根据国际广泛认可体力活动强度评价方法代谢当量(METS,表2)[12]进行MET值赋值。
表2 本研究体力活动强度评价代谢当量一览表Table 2 Scale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nsity Evaluation Metabolism
3.体力活动问卷生成新变量汇总:1)在连续变量上,按照职业、交通行程、家务和闲暇时间4部分分别计算出每部分中每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重度体力活动/步行时间,汇总4部分,计算每周合计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重度体力活动/步行时间;根据表2各种体力活动能量消耗MET赋值,按照职业、交通行程、家务和闲暇时间4部分分别计算出每部分中每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重度体力活动/步行能量消耗(MET.min)。2)在分类变量上,按照职业、交通行程、家务和闲暇时间4个部分以及总体体力活动分别进行等级评价,评价标准如下:
1)总体体力活动水平评价:
①完全静坐:1周中没有任何的中等强度或重度体力活动;
②体力活动活跃,符合下列3项中任何1项,判定为体力活动活跃:
每周不少于3天的重度体力活动,每天不少于20 min;
每周不少于5天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每次不少于30 min;
每周中重度体力活动合并累计不少于5天,并且合计能量消耗达到600METs.min;
③体力活动高度活跃,其体力活动量相当于每天进行至少1h的中等或重度体力活动。符合下列两项中任何一项者判定为体力活动高度活跃:
重度体力活动,每周至少3天,合计能量消耗达到1 500METs.min;
3.1 东、中、西部地区成年人群各单项体力活动水平的差异及分析
本研究依据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传统区域划分标准,来探索和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成年人群各单项体力活动水平特点及差异以及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7](图1)。
图1 我国东、中、西部分布区域图Figure 1. China's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bution Area
3.1.1 东部地区居民交通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完全静坐人数比例高于中、西部
对交通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的人数比例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完全静坐类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特征,人数比例分别为:东部59.2%、中部50.4%、西部44.2%;而活跃度1(中度)的人数比例呈现出相反的特征。从性别差异可以看到,女性体力活动活跃度高于男性,西部地区尤为明显,这可能与女性在交通出行时,更多选择步行和骑车有直接的关系(表3)。
表3 本研究东、中、西部成年人群交通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人数比例统计一览表Table 3 Adult Populations Transportation Class Physical Activity Percentage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
图2显示,东、中、西部完全静坐类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特点,最高点分别在30~34岁、25~29岁、30~34岁,人数比例分别为69.9%、61.0%、53.7%。而“活跃度1(中度)”的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升高的特点。
图2 本研究东、中、西部交通类不同体力活动度人数比例年龄特征分布图Figure 2. Traffic Class Degrees Proportion Ag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y Maps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3.1.2 西部地区居民工作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高于东、中部
对工作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的人数比例调查显示,完全静坐类、活跃度1(中度)均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特征,人数比例分别为:完全静坐类东部37.2%、中部33.7%、西部30.0%;活跃度1(中度)东部36.5%、中部31.9%、西部28.4%;而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呈相反的特征。从性别差异上看,东、中部在完全静坐类活跃度上,均表现为男性小于女性,西部男女一致;东、中、西部在活跃度1(中度)上,均表现为女性大于男性;而在活跃度2(重度)上,东、中、西部均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表4)。
图3显示,东、中、西部完全静坐类、活跃度1(中度)的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均呈单边下降的态势。完全静坐类最高点均在25~29岁,人数比例分别为40.8%、38.5%、31.5%;活跃度1(中度)最高点均在20~24岁,人数比例分别为41.1%、35.9%、33.5%。
表4 本研究东、中、西部成年人群工作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人数比例统计一览表Table 4 Number of Active Degrees Percentage of Adult Population Work,Physical Activity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图3 本研究东、中、西部工作方式不同体力活动度年龄特征图Figure 3. Age Characteristics Diagram of Work Physical Activity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3.1.3 中部地区居民家务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1(中度)人数比例高于东、西部
对家务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的人数比例调查显示,东、中、西部活跃度主要集中完全静坐类、活跃度1(中度)。其中,活跃度1(中度)呈现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特征,人数比例分别为:东部44.1%、中部58.6%、西部57.2%。从性别差异来看,东、中、西部男生完全静坐类人数比例高出女性2倍之多(表5)。
表5 本研究东、中、西部成年人群家务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人数比例统计一览表Table 5 Physical Activity Percentage(%)of Adult Population in Housework Way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
图4显示,东、中、西部完全静坐类人数比例基本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单边下降的态势,但东、中部下降的斜率大于西部。东、中、西部活跃度1(中度)人数比例基本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单边上升的态势,最低点均在20~24岁,人数比例分别为25.8%、41.1%、43.0%。
图4 本研究东、中、西部家务方式不同体力活动度年龄特征图Figure 4. Age Feature Map of Housework Physical Activity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3.1.4 西部地区居民体育锻炼中、重度体力活动活跃度人数比例低于东、中部
对体育锻炼体力活动活跃度的人数比例调查显示,东、中、西部体育锻炼体力活动活跃度的人数比例主要集中在完全静坐类。“活跃度1(中度)”和“活跃度2(重度)”人数比例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特点,人数比例分别为:东部11.4%、中部8.5%、西部7.1%,东部7.6%、中部5.7%、西部4.6%。从性别差异上看,东、中、西部男性完全静坐类人数比例小于女性;在活跃度1(中度)上,东部表现出男女性一致的现象,中、西部则表现出女性小于男性的特点;在活跃度2(重度)上,东、中、西部男性人数比例约是女性的2倍(表6)。
表6 本研究东、中、西部成年人群体育锻炼体力活动活跃度人数比例统计一览表Table 6 Physical Activity Percentage(%)of Adult Population with Physical Exercise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
图5显示,东、中、西部完全静坐类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最高点分别在30~34岁、30~34岁、40~44岁,人数比例分别为86.3%、90.8%、91.1%;相反活跃度1(中度)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活跃度2(重度)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呈单边下降的态势。
3.2 南、北方成年人群各单项体力活动水平的差异及分析
本研究依据地理气候环境的传统区域划分标准,来探索和分析我国南北地区成年人群各单项体力活动水平特点及差异以及它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横贯我国东西的秦岭—淮河一线被认为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俗称的“南方”、“北方”就是来源于这条自然分界线。这一观点一直得到国内地理、气候等方面专家的认可。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南方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5](图6)。
图5 本研究东、中、西部体育锻炼不同体力活动度年龄特征图Figure 5. Age Feature Maps of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y with Physical Exercise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图6 我国南、北方分布区域图Figure 6. Map of South and North China Distribution Area
3.2.1 南方地区居民交通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完全静坐类人数比例高于北方地区
对交通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的人数比例调查显示,完全静坐类呈现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特征,人数比例分别为:南方55.5%,北方48.5%;而活跃度1(中度)的人数比例呈现相反的特征。从性别差异来看,南、北方男性完全静坐类的人数比例均大于女性;相反在活跃度1(中度)上,女性则大于男性(表7)。
图7显示,南、北方完全静坐类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特点。最高点分别在30~34岁、25~34岁,人数比例为65.2%、59.4%。相反,在活跃度1(中度)上,南、北方均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先下降后升高的特点。
3.2.2 南方地区居民工作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2(重度)人数比例稍低于北方地区
对工作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的人数比例调查显示,南方地区完全静坐类人数比例稍高于北方地区;而活跃度2(重度)人数比例呈现出南方稍低于北方的特点,人数比例分别为:南方33.2%,北方34.2%。从性别差异来看,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南北方均表现出三个等级人数基本均等的现象(表8)。
表7 本研究南、北方成年人群交通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人数比例统计一览表Table 7 Physical Activity Number Percentage of the Adult Population in the Transportation Class in South and the North Area (%)
图7 本研究南、北方交通类不同体力活动度人数比例年龄特征分布图Figure 7. Degrees Proportion Ag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y Maps of South and North Traffic Class
表8 本研究南、北方成年人群工作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人数百分比一览表Table 8 Adult Population Working the Way Class Physical Activity Percentage of the Number of Active Degrees in South and Northern Area (%)
从图8可见,南北方完全静坐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特点,人数比例最高点均在25~29岁,分别为38.6%、35.8%;活跃度1(中度)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单边下降的态势;人数比例最低点分别在55~59岁、50~54岁;活跃度2(重度)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单边上升的态势,人数比例最高点均在55~59岁,分别为43.4%、39.6%。
3.2.3 北方地区居民家务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1(中度)人数比例高于南方地区
对家务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的人数比例调查显示,体力活动活跃度主要集中在完全静坐类、活跃度1(中度)。活跃度1(中度)呈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特征,人数比例分别为:南方47.0%、北方57.6%;而完全静坐类呈相反的特征。从性别差异来看,南、北方女性活跃度1(中度)人数比例均远大于男性,且北方男、女间差异小于南方(表9)。
图8 本研究南、北方工作方式不同体力活动度年龄特征图Figure 8. Age Characteristics Map of Work Physical Activity in South and North Area
表9 本研究南、北方成年人群家务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人数比例统计一览表Table 9 Adult Population Housework Way Class Physical Activity Percentage in South and Northern Area (%)
图9显示,南、北方完全静坐类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单边下降的态势,人数比例最高点均在20~24岁,分别为67.3%、58.0%。南北方活跃度1(中度)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单边上升的态势,最高点均在55~59岁,人数比例分别为56.1%、67.7%。
图9 本研究南、北方家务方式不同体力活动度年龄特征图Figure 9. Housework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y Age Characteristics Map in South and North Area
3.2.4 南方地区居民体育锻炼重度体力活动活跃度人数比例稍高于北方地区
对体育锻炼体力活动活跃度的人数比例调查显示,体力活动活跃度完全静坐类、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呈现出南方地区稍高于北方地区的现象。而活跃度1(中度)呈相反的特点。从性别差异来看,南、北方男性完全静坐人数比例均小于女性;而在活跃度2(重度)上,南、北方均表现出男性远大于女性的特点(表10)。
表10 本研究南、北方成年人群体育锻炼体力活动活跃度人数比例统计一览表Table 10 South,the Number of the Northern Adult Population Activity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Activity Percentage (%)
图10显示,南、北方完全静坐类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最高点分别在40~45岁、30~34岁,人数比例分别为88.5%、89.7%;相反活跃度1(中度)人数比例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活跃度2(重度)人数比例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呈单边下降的态势。
图10 本研究南、北方体育锻炼不同体力活动度年龄特征图Figure 10. Physical Exercise the Age Feature Maps of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y in South and North Area
3.3 我国成年人群总体体力活动水平区域分布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探索我国成年人群总体体力活动度内在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将居民的总体体力活动等级分为3个程度,即完全静坐类、体力活动活跃、体力活动高度活跃。分别以31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3种等级进行聚类分析。总体来说,我国成年人群总体体力活动等级水平不同区域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就完全静坐类人群比例而言,区域分布连片趋势存在,但是相对较弱,总体表现为东部完全静坐类人数比例大于西部。就体力活动活跃的人群比例而言,区域分布的连片趋势明显,总体表现为东部好于西部,沿海好于内陆(表11、图11、图12)。
对于体力活动高度活跃的人群比例而言,区域连片性仍然存在,但聚类图的集中趋势有所减弱(图13),与体力活动活跃人群比例区域分布不太一样,东、中、西部地区体力活动高度活跃人数比例分别为30.7%、37.4%、42.2%;南、北方地区体力活动高度活跃人群人数比例分别为37.5%和35.2%(表11)。
表11 本研究不同体力活动程度人群分布比例的区域差异一览表Table 11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
图11 本研究完全静坐类人群比例聚类分析区域分布图Figure 11. Regional Maps of“Cluster Analysis”Completely Sit
图12 本研究体力活动活跃类人群比例聚类分析区域分布图Figure 12. Regional Maps of Active Physical,Activity Cass Cluster Analysis
3.4 分析与讨论
人们的体力活动是社会体育、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形态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一样是由社会环境的形态影响和决定[10]。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形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的长期存在。体力活动作为其中一子部分,也同样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状态。
图13 本研究体力活动高度活跃人群比例聚类分析区域分布图Figure 13. Regional Map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ighly Active Class Cluster Analysis
3.4.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
从东、中、西部成年人群体力活动总体水平、各单项体力活动水平的差异比较来看,无论是交通类、工作类、闲暇时间体育锻炼和家务类的各单项体力活动水平,还是不同性别、年龄分类的总体体力活动水平,均能明显地呈现出区域差异,即成年人群的总体体力活动活跃水平、交通类体力活动完全静坐水平等与社会经济水平趋势相同。
经济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一些政策上面的原因,中国的区域经济表现出差异性的特点[8]。这种差异性带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从东、中、西部的交通出行方式上看,东部地区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的与日俱增以及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落实到位,使得东部居民在“每周乘、自驾车3天及以上”、“每天乘、自驾车30 min及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高出中、西部居民7.6%、10.9%和5.5%、10.4%,这可能是造成东部居民交通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完全静坐人数比例高于中西部居民的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明显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也明显拉大,也同步带来教育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在这种资源配置机制下,造成了东、中部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高于西部。通过本次调查可看出,东、中部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人数比例分别高出西部4.3%、4.4%。
虽然从世界各国和各个时期来看,影响工作、职业的因素是多元的,但教育在职业分层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多地承担着脑力劳动性质的工作。从本次调查显示,东、中部居民职业分布在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的人数比例分别达49.7%、49.5%,高出西部近6%;而西部居民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人数比例分别高出东、中部12.1%、5.3%。
这种职业、工作性质的不同所衍生的工作方式不同,也呈现出工作体力活动强度的鲜明文化的职业特点[9]。西部更多的居民从事大强度农业生产活动和建筑、搬运等高强度职业劳动,东、中居民更多从事较低强度的职业劳动。本次调查显示,东、中部居民平均每周3天及以上工作方式为静坐伏案为主(用电脑、书写)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5.0%、32.6%,分别高于西部居民5.6%、3.2%;反之,西部居民平均每周3天及以上的工作方式以走为主,搬运、举重物、挖掘的人数比例为37.5%,分别高于东、中部居民15.0%、6.8%,这也就造成了西部地区居民工作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2(重度)人数比例高于东、中部地区现象的出现。
就本次调查的横断面信息来看,成年人群总体体力活动水平差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联,以经济为主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成年人体力活动活跃水平上有明显表现。人均GDP与体力活动活跃的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大于0.8,与完全静坐的相关度也接近0.7(表12)。
表12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GDP和体育锻炼相关性一览表Table 12 Per Capita GDP and Physical Exercise Correlation in 31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成年人体力活动高度活跃的人数比例呈现出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的特征,原因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所带来更多的交通方式、工作方式的体力活动过多有关。如在交通方式单项体力活动水平方面,活跃度1(中度)的人数比例表现为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的特点,在工作方式单项体力活动水平方面,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表现也为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的特点。
3.4.2 气候条件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气候条件与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发现,气候对居民体育锻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参与锻炼的持续时间、锻炼强度、频度、场地、项目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而不是以参与度这一单一的指标显现其差异。气候因素对体育锻炼的影响依然较大,表现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1,3]。本研究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于气候条件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展开研究。南、北方地区成年人群总体体力活动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北方地区的“体力活动活跃”和“体力活动高度活跃”人数比例高于南方地区,这种总体体力活动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四个单项体力活动所决定的。而在交通类、工作类、家务类、体育锻炼类体力活动“活跃度1(中度)”、“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上,北方多数高于南方。在本次调查中也可看到,在交通方式中,以走为主要方式的人数比例,南方为48.1%,高出北方约4.8%;在闲暇时间体育锻炼方式上,选择散步形式的,南方为2.7%,高出北方0.4%,这也说明气候在居民选择出行、体育锻炼的方式上有影响作用。
南、北分区在一定程度上混杂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本次调查显示,南、北方地区人均GDP的差异和成年人群的总体体力活动活跃的差异的一致性趋势比较吻合。
总之,通过本研究看到,我国东、中、西部体育锻炼体力活动活跃度的人数比例主要集中在完全静坐类,我国居民闲暇时间体育锻炼活动度较为不足。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方式基本固定化,工作、交通、家务等活动基本保持规律性,闲暇时间的体力活动是四类体力活动中可干预性最强的,闲暇时间体力活动中的体育锻炼对健康是最为肯定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总体体力活动贡献最大。为此,我们应积极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组织更多的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更多的国民掌握、了解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国民的体力活动活跃水平,养成终身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理念。
1.我国居民体力活动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趋势相似,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居民完全静坐类、体力活动活跃的人数比例好于西部,沿海区域好于内陆区域。
2.我国居民各单项体力活动水平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居民交通类、工作类体力活动水平完全静坐类人群和闲暇时间体育锻炼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家务劳动类体力活动水平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高于东、中部地区。
3.北方地区居民在交通类、工作类、家务类、闲暇时间体育锻炼活跃度1(中度)的人数比例高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居民在家务类、闲暇时间体育锻炼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稍高于北方地区。
[1]常毅臣,魏争光.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5):7-9.
[2]方志峰.广西居民职业性体力活动水平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282-284.
[3]江崇民,张彦峰,蔡睿,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3):9-19.
[4]李二玲,覃成林.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4):76-78.
[5]陆大道.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2-23.
[6]李娟问,王启.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J].经济地理,2000,20(4):6-9.
[7]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地理科学,2000,20(6):60-67.
[8]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谢高强.北京、广州城乡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现状及其10年间变化情况[J].卫生研究,2008,37(1):20-26.
[10]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5:20-26.
[11]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R].国家体育总局,2008.
[1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ove for health, 2002 world Health Day[R].Department of Noceommunicabl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ition, 2003.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in China
ZHANG Yan-feng1,JIANG Chong-min1,CAI RUI1,WU Dong-ming1,LI Ji-jiang2
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econom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income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astern coastal areas,central and western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rise.At the same time,different regions,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income gap is also expanding,expanding income gap to some extent,the ideology of difference,this difference has brought a national lifestyle and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change.Analysis of this study,the 2010third national physique monitoring force survey of adults carried out by groups in the country's 31provinces,the force level of activity of adult group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residents of the individu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has a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traffic class,working clas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full sit-class population and leisure time physical exercise activity(severe)tha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he western region home class physical high proportion of level of activity"active degrees 2(severe)"the number is higher than the east,the central region;2)northern region traffic class,working class,domestic class,leisure time physical exercise activity(moderate)in the south;3)of residents overall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trends,with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the eastern part of the"full sit-in"class,physical activity and active class proportion of the western coastal areas better than the inland area.
China;national;levelofphysicalactivity;regionalcharacteristics
G806
A
2012-05-15;
2012-08-30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部委第3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项目[(2009)212]。
张彦峰(1975-),男,山东临沂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质测量与评价,E_mail:zhangyanfeng0310@126.com;江崇民(1962-)山东青岛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质测量与评价。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61;2.四川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1.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2.Sichu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Chengdu 610041,China.
每周中重度体力活动合并累计不少于7天,并且合计能量消耗达到1 500ME Ts.min。
2)单项体力活动水平评价:
对职业、交通行程、家务和闲暇时间单项体力活动的评价,按照WHO发布的指南,进行如下评价:
①完全静坐:单项体力活动没有任何的中等强度或重度体力活动;
②体力活动活跃,符合下列两项中任何一项,判定为体力活动活跃:
活跃1(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活跃):每周不少于5天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每次不少于30min;
活跃2(重度体力活动活跃):每周不少于3天的重度体力活动,每天不少于20min。
1000-677X(2012)09-0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