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风险分析及应对

2012-09-12 07:08杨小会
现代企业 2012年8期
关键词:物流金融企业

杨小会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前倾向于纵向一体化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愿意将采购、运输、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价值增值过程进行分解,进而控制产品价值链中稀缺的战略核心环节,而将非核心的环节转移到具有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区域。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对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有效治理,获取了巨大的利益。随着供应链上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相应整合的边际效应大幅降低,全球供应链的财务管理,尤其是物流金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物流金融风险分析

从上文对物流金融的价值分析中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不仅可以使物流企业、银行和融资企业实现“多方共赢”,其自身也拥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但在物流金融迅速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1.企业内部风险。(1)物流企业内部风险。①内部管理风险;②人才风险;③操作风险。

(2)银行内部风险。①流动资产评估体系及信用体系不完善风险;②信息不对称风险。

(3)融资企业风险。①融资企业诚信风险;②质押物风险。

2.企业外部风险。(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指质押品的价格和变现风险。主要表现为政策制度、经济环境引起的质押品发生价格的波动,以及汇率造成的质押品变现能力的改变等。现在,因为产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一旦质押品的品牌或质量发生改变造成负面影响,直接受影响的就是销售情况。质押物变现的风险指的是银行在对质押物处理时,质押物变现后的价值比银行授信质押物无法变现或价值低。由于这种风险是无法控制的,带来的损失也就难以避免。

(2)法律风险。由于物流金融行业涉及到的主体方比较多,物品在流通过程中就很容易产生所有权纠纷,这也是物流金融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目前我国的物流金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物流金融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整合,《担保法》及《合同法》中关于物流金融的条款和规定也不完善,再者也没有其他指导性文件可以依据,因此实际业务中可能出现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的情况,这些都会影响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3)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政策制度和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包括相关政策的适用性、新政策的出台、国内外经济的稳定性等。目前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容易受政策环境的影响,当国家采取银根收缩政策时,金融机构会缩小对中小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授信额度;提高企业融资门槛;缩短融资期限等,这都有可能导致物流企业或中小企业违约,引发供应链上的经营风险。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当下以欧洲债务危机为典型的一些负面因素,很有可能会通过贸易、汇率等途径对我国的物流金融产生作用。

(4)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因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而引起的风险。比如:物流硬件陈旧,功能单一,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价值评估系统不完善,评估技术不高,网络信息技术落后,造成信息不完整,业务不通畅,工作效率不高;标准化程度低,包括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等。

二、物流金融风险应对策略

1.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来设置组织机构,要互相监督,互相合作,以利于物流金融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物流金融工作人员的培训,不仅仅是业务方面,思想道德品质方面也不可忽视,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并建立合理的福利待遇机制和职位变动制度,避免由此引起的道德风险。

2.加强物流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短期培训、学校在职进修等方式加强专业物流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学习和培养;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要加强金融知识和物流金融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当然,银行和物流企业可以签署培训协议,实现双方员工的融合和交叉,增加员工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此外,高等院校也要创新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具有物流和金融双重知识背景的更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3.拓展物流金融的融资渠道。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异业紧密合作和核心能力互补,争取稳定的授信额度。物流企业要注重扩展融资渠道,改变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方式。运用资本营销手段,以资产重组、参股控股、资产并购、产权置换、发行股票或债券、发起或借壳上市、票据性融资等多种方式扩大自身的规模,增强实力和扩大市场份额;开拓实物型、技术型融资业务;争取境外资金和政府财政的战略投资。物流企业也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4.加强仓储安全管理。①防范质物风险;②实施标准仓单制度;③加强质物管理。

5.降低合同风险。作为所有企业共有的风险之一,对其的处置主要还是风险控制的策略。一是要加强对合同内容的审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可能地完善相关的法律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将合同风险降低到最小。二是要熟悉与物流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从法律角度保护质押权人的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物流金融服务的操作程序,降低合同谈判的复杂程度。

6.控制信用风险。建立和完善物流金融评估机制,加强信贷审核的风险预警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内部评级模型、财务测算模型以及风险预警等信用分析定量模型,加大防范和控制风险;要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如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以及银行信誉度等;对客户进行全方位资信管理,建立起资信档案管理制度、客户信用分级制度、客户资信调查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等。

7.加强信息化管理。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后,其客户数量更多、客户地理位置分布更广、客户价值识别难度提高、个性化服务需求导致服务方式变得更多元化等,这些变化迫使银行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以保证决策的可信度。对此,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将有效地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经营风险。同时,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利用内部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和环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防范和减少内部操作失误。企业还要注重建立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

8.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随着金融物流业务的快速发展,参与到金融物流的当事人会越来越多,各当事人的利益诉求也会不同,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如市场准入机制;质物接收流程和监管监察机制;金融业务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等,从而理顺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同时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加大执行力度,严查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完善物流金融经营风险的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完善现有法规体系,提高可操作性,加大执行力度,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完善包括贷款政策、质押及质押权让渡政策、金融担保政策、保险政策、资本证券化政策等在内的政策体系,以及物流金融业的准入资格规定、行业管理办法和操作指南等,逐步完善物流金融经营风险的防范体系。

9.防范外部环境的风险。政策环境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不同于其它的风险,不能通过风险控制或风险转移的处置方式来消除,而只能在事前采取充分的分析论证,或采取风险回避的处置策略,或风险自留。风险回避策略要求企业应该加强国家政策、宏观环境、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增强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预测,适时调整运作模式策略,尽量减少宏观环境及经济周期对物流金融服务造成的不利影响。

作为一种新型业务的物流金融,在市场上处于不断上升状态,它是金融及物流的创新服务产品,也是国内第三方物流业务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但是,物流金融作为是一种新型的业务,使参与企业面临着内部和外部风险,只有认识、控制和解决好这些风险,物流金融业务才能更好地开展。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物流金融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