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社会学教材建设研究

2012-09-12 10:51苏绍华
运动 2012年18期
关键词:社会学学科教材

苏绍华

(重庆城市职业管理学院基础教学部,重庆 401331)

体育社会学作为体育学下设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主干课程,在体育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二战以前,世界上很多的国家都在高等院校中开设这门课程,并有大量的科研工作者致力于这方面的专业研究,而且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一些体育专业院校开设体育社会学课程以来,逐渐发展形成了这门学科的体系,开始招收了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并建立了体育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其中,体育社会学被列入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实行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发展成为体育学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骨干课程。体育社会学能够取得如今的成绩离不开教材的建设,教材建设为该门课程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体育社会学教材建设进行研究也有助于体育社会学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主要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卢元镇教授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3个版本的《体育社会学》教材(分别为1996年版、2001年版和2010年版)的编写思路、内容框架和发展变化特点等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社会学教材建设概况

自1993年第1本《体育社会学》讲义自今,我国体育社会学教材建设主要呈现出少而精的特点,其中主要有刘德佩、徐瑞隆、梁向阳、黄捷荣、李泽润、吕树庭、卢元镇、毛秀珠、顾渊彦等9人进行教材专著研究,一共出版了11本教材。从教材建设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表1),我国体育社会学教材建设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得教材主要是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从出版社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社会学教材研究与建设是凝聚了大量心血的宏大工程,也是我国体育学科发展取得的宝贵成果之一。在出版的11本教材中,不乏有修订版本,这说明我国体育社会学教材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逐渐更新与完善,充分体现出教材建设的与时俱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卢元镇教授主编的《体育社会学》,这本教材已经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之一,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别在2001年和2010年进行了第2次和第3次修订。可以说,该教材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体育社会学教材建设的典范和杰出成果代表。

表1 我国体育社会学教材建设统计一览表

2.2 对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认识

在对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上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体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的共同认识,但对于是体育学科的分支还是基础学科仍然存在分歧。在卢元镇教授所撰写的3个版本的教材之中,对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一直保持一致性的观点,指出:“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从现有的体育社会学相关研究文献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体育社会学发展现状可以清晰地看出,体育社会学已经是具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视角、内容,它具有更加具体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已经发展成为体育学科体系的基础学科。

2.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分析

对于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上,3个版本的教材中前2个版本的都是以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来阐述,均指出:“体育社会现象,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在第3个版本中,即2010年版本,指出:“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社会现象,体育社会现象是由3个要素所组成,即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人与社会的关系。”可见,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社会现象已经逐渐得到世人的认可与熟悉,更是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凸显的效益,体育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体育社会学发展的研究对象,而其中社会、个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更是体育社会现象的构成内容。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上,一方面要在整体上研究社会,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关系、社会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研究人。而对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阐述,在2002版本和2006年版本中被列入到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中来阐述,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体育社会学相关问题与理论建设;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3大内容共同构成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2.4 研究框架

在2002年版本、2006年版本和2010年版本3个版本的教材中,教材体系结构逐渐进行了精简与更新。由卢元镇教授所编写的3个版本的《体育社会学》教材在目录结构上呈现出,前2个版本在目录框架上未做大的结构调整,而只是在某些章节上做了细节上的增删。例如,在2006年版本中,在第8章体育与文化一章中,将2002年版本的第3节东西方体育文化改成了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第11章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中,将2002年版本中的第2节内容改成了2节,分别为第2节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正面影响与第3节大众传播媒介与体育的负面影响;在第12章体育社会问题一章中,2006年版本增加了第3节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在第13章体育与民族中,增加了第3节体育与民族主义1节;在第14章体育与宗教中,增加了第3节警惕邪教利用体育借尸还魂1节内容;在第20章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学分析中,增加了第3节中国体育发展的社会学阐释。

在2010年版本中,编写者从目录结构上做了很大的变动,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章节结构上做了重大变动,由前2个版本的20章变成14章,把第2版本中的第3、5、9至11章合并为一章,第13章与14章合并为一章,第6、16、17章合并为一章;第二,在编写内容的选择取材上,编者将第2版中大量的背景材料、目学科材料以及可能与其他体育社会学科重复的内容做了删减,使之更加突出体育的特点;第三,更加注重吸收新的学术思想与理论建设成果,在新版教材中不仅注重社会对体育的影响,也突出了体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不仅充分阐释了体育的正面价值,也指出了现代体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让读者能够对现代体育有一个全面的、辩证的认识;第四,更加注重体育发展的与时俱进,突出了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体育的发展,准确把握体育社会问题发生的实际问题等;第五,编写中编者更新了前2版本的数据,调整与纠正了一些不当的文字表述,从而在整体上让体育社会学这本教材更加与生活贴近,更加符合现代发展需要,更加满足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

2.5 研究内容

从3个版本中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社会学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在前2个版本编写的基础上,在第3个版本中编者已经改以往的“与”字表述方式,将前2个版本中的“体育与政治”“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社会结构”等进行了较大改动,对体育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大的理论阐述,在体例与研究内容上采用了“的”字与“社会中的体育运动”的描述方式,较好地表达了体育社会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凸显了体育与社会学之间的必然联系,如采用了“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等。在章节内容上也更加体现出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数据的更新,如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一章中,增加了竞技体育与社会竞争、竞技体育与社会规则、竞技体育与社会公平公正等内容,更加突出了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发展现实问题以及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一章中,更加突出了社会体育发展与社会健康的相互关系,注重了社会体育参与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在表面上阐述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等单一性内容。另外,注重了相关联内容的整合与统一。例如,把原来分散的属于体育群体的内容单独纳入一章中,形成了有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农民工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所组成的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一章。此外,将体育运动中的民族与宗教合在一起,促进教材内容的整体性与完整性。

3 结 论

纵观我国体育社会学教材建设的历史轨迹可清晰看出,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今已形成以体育社会学为主干课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体系,而且体育社会学课程已经被列入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被纳入了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社会学教材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代表之一,相信随着我国广大体育社会学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定将会迎来灿烂的明天,体育社会学教材建设也必将会更加全面、科学与丰盛。

[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 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 3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 4 ]吕树庭,刘德佩.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9.

猜你喜欢
社会学学科教材
【学科新书导览】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教材精读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