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文茂林
积极应对刚性发展持续期的素质挑战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文茂林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主基调,河南“十二五”期间仍然处在经济社会刚性发展的持续期。尽管国土系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确定因素较多,发展中的可变性需求随之增加,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地位不会变,保耕地与保发展的双重任务不会变,各地依赖土地发展、资源需求刚性增长的大趋势也不会变,这对国土干部能力素质的挑战更加现实、更加紧迫。
第一,运用政策空间能力的挑战。任何政策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实践需求倒逼出来的办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发展空间、创新空间、操作空间,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找得到、展得开、用得好。广东的“三旧”改造,不仅促进了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而且解决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甚至把一些违规违法问题也合理合法化了。河南省与国土资源部签署的省部合作协议,看上去条条款款多,思路性的东西多,实际上每一段里含有多个政策,每个政策的研究运用空间非常大。像那些“优先保证”、“重点支持”、“允许探索”、“共同推进”等关键词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政策空间、发展空间、操作空间,里面可以做出大文章来。就拿人地挂钩政策来说,其核心是解决人往城转、地随人走、钱从地出的问题,操作空间就在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大平台之中,在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规模的挂钩之中,在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市场配置之中,这里面的潜力巨大。目前我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64%,人均建设用地约248平方米,比国家确定的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多出100平方米。按“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人口900万、人均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计算,全省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可达900万亩,如果再拿出100万亩进入市场交易,每亩按10万元计算,那就是1000个亿,这无疑为实施人地挂钩政策提供了广阔空间。而近几年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这件事情完全可以办到办好。舞钢市将全市190个行政村、834个自然村整合规划为4个中心镇、17个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居民点节地率50%多;滑县把产业集聚区内的18个村整体搬迁,节地率60%多。既然国务院已把人地挂钩先行先试的“许可证”发给了河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左顾右盼呢?这不行那不行,什么时候也不行。给政策就是给机遇。国土干部一定要抓住和用好这个机遇,加快人地挂钩政策进入实践的具体研究和论证,努力把政策空间转化为发展空间。
第二,创新资源利用方式能力的挑战。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最根本的是实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即从粗放浪费到集约节约,从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目前这两个方面,河南差距比较大。一方面反映供地紧张,到处要指标、跑指标;另一方面又闲置浪费,建宽马路、大广场。国土资源部通报的闲置粗放用地的省份中,河南省是其中之一,这对人多地少、发展不足不优的河南很不利,处理不好很可能就要扣减下年度的计划指标。市场配置资源滞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个省的土地收益不及江浙一个地级市,靠廉价的土地发展短期内可以,长期下去是难以持续的。出现这类问题,固然有各级政府领导的原因,但国土部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至少说明我们在把握供地条件、批地原则、用地标准和批后监管等方面的素质缺失,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还没有真正成为国土干部的素质要求,真正进入业务管理职责。土地是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发展的最大潜力,否定哪一面都是不对的,关键是要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方式一转天地宽,解构瓶颈有密码,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那种“要多少地批多少地、只管供地不管用地”的浅层次管理上了。资源需求刚性增长的特殊时期必须有超常思维和特殊办法,该变则变,该改则改,拿着“旧船票”是上不了“新客轮”的,“老土地”是适应不了新需求的。
第三,依法依规运作能力的挑战。善于运用法规的手段维护国土,保障发展,是国土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国土干部的一种重要素质。在当下“要发展、得违法”的暗流冲击中,坚持依法规范运作的确很难,甚至要付出一定成本和代价。胡主席强调的“三个最严格”,既是对国土资源管理方向、任务和职能的定位,也是对国土资源干部的素质要求和殷切期望。作为国土人员特别是执法者,首先要高扬法律这把利剑,自觉学法、懂法、用法,敢于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丢掉了这个武器就会失去工作的原则性,扭曲国土管理的正义性。越是执法难,越要严执法,才能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秩序。当然,按法规行事,不仅仅是个“违法必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违法控制在萌芽状态,把法规障碍排除在工作之前,把规范运作贯穿到国土管理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违规行为,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才是依法依规运作的高水平。对科学有效的管理来讲,发现了多少问题,处理了多少人,其本身并不是成绩,成绩在于预防有效、制止有力。近两年全省实现“零问责”,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在推进合作协议落实中,各级国土部门应发挥积极引导和从严监管的作用,坚决防止那些不顾自身实际照抄照搬外地模式的做法,防止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或土地综合整治的名义开发小产权房,防止建新不拆旧导致建设用地总量不减反增,防止那种只想从农民手中拿地、不为农民长远生计提供保障的简单行为,避免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依法引导科学发展。
第四,应对新闻媒体能力的挑战。国土部门的工作既与政府的利益紧密相连,又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做好了说好的不多,没做好说什么的都有,特别是某个问题在报刊电台一曝光,就会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和焦点,搞得工作很被动。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国土干部必须学会引导社会舆论,抓紧提高应对新闻媒体的能力。要学会打主动仗,努力占据信息发布制高点,构建自己的媒体舆论场,增强党委政府意志的社会化程度和贯彻力度;要充分利用网上调研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舆情;要善于疏导群众情绪,多与群众零距离对话,负责任地处理和纠正问题,以取得群众的谅解。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心态,对新闻媒体不能采取“躲”的办法、“控”的办法、“封”的办法,还是要以善待善用为主。善待,就是热情接待,以理相待,多和新闻界交朋友,欢迎和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善用,就是主动接触沟通,积极化解矛盾,善于与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交流对话,争取理解和支持,力求为我所用。新闻舆论是公开竞争的舞台,也是可以争取的阵地,你不会说事,人家就会找事,你以为出的是小事,人家可以以小见大。要学会讲好自己的故事,特别要注意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多推出好的经验、好的典型,借助新闻媒体力量,为国土系统说话给力。
第五,协商协调能力的挑战。加强协商协调是理顺各方关系、促进合作合力的桥梁。在社会各系统和各部门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协商协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效益,就是本事,就是作为。国土部门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工作性质决定,必须把协商协调能力作为一种素质要求,落实到各业务口和每个同志的自觉行为中去。在纵向上,要学会协商,力争政策决策支持;在横向上,要善于协调,汇聚抓落实的力量。这方面的能力缺失,不仅仅是关系难处、事情难办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干不成事、难成大事。比如建新型农村社区,就不仅仅是个批地供地、建新折旧的问题,如果没有国土资源部的人地挂钩政策支持,没有城建部门的科学规划,没有各项涉农资金的捆绑使用,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得力领导,靠国土部门一家是搞不成的。这里面,有大量的协商协调工作要做,哪一方、哪一点做不到位,都会影响进程、阻滞发展。当前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有的起步快、发展顺,而有的至今推而不动,互相掣肘,这与协商协调素质缺失有很大关系。许多同志都到外省看过,有些人家能办成的事,而我们这里办不成;有些人家能要来的政策,而我们却要不来;有些工作并不比别人差,却迟迟得不到认可。这尽管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但起码说明我们的协商协调工作不到位。今年,省部签署的合作协议就是一个大成果,争取来的政策真正付诸实践后,比给指标要强得多。
第六,抗腐拒腐能力的挑战。
社会刚性发展必然拉动资源刚性需求,而资源刚性需求又往往把国土部门推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不出事没人找事,一出事就是大事。这几年,社会把国土系统推举为高危行业,一方面是因为国土客观上成了谋求发展的热土,部门自然成了热点部门;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这支队伍里的确有“前腐后继”的个案,接连不断地出事。现在看,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不因个案而影响整体形象,最关键、最管用的是每个同志要增强抗腐的定力,切实经得起权力的考验、利益的考验、吃亏的考验。任何时候都不要把手中拥有的权力当做自己的,把前来送礼者不拒当做应该的,把私下操作项目当做精明。省厅推行网上报件审批,绝不仅仅是个“削权去利”的问题,更深层的意义是提高效率、阳光操作、保护大家,树立国土部门公开、公平、公正的形象,让那些背后生疑者少一点议论,多增加一分信任。持续开展“两整治一改革”活动,目的和意义并不在整谁治谁,而是通过常抓教育、常严制度、常敲警钟,帮促大家筑起抗腐拒腐的坚固防线,每个同志必须重视,不可厌烦。贪心必腐,腐败必败。这方面不在说多少理、定多少规矩,核心是自己把握自己,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人生要始终记住两句话:广厦千间夜卧六尺,家存万贯一日三餐。钱多钱少、官大官小没有终极标准,顺其自然的日子过得最轻松、最快活、最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