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秋芳 编辑/任 红
2006年9月9日,福建,福州市中山路林则徐出生地旁的7145号小行星——“林则徐”星纪念碑。 摄影/陈浩/CFP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颗小行星叫“林则徐星”,这个行星是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的。“林则徐星”的命名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是因为林则徐不仅是晚清一位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以其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的爱国业绩彪炳史册,同时,他还是一位功绩卓著的水利大家、治水名臣。
对他的禁烟运动和抗英事迹,人们耳熟能详,但他在水利方面的卓著成就,不少人却知之甚少。在他近四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不论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地处江湖之远,他都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他历官十三省,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地区,各地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他潜心研究我国历代治水方面的论著及奏章,写下了《畿辅水利议》及大批有关治水的奏折。林则徐治水时间之长,投入精力之多,贡献之大,是清代其他封疆大臣难以比拟的,在历史上亦属罕见。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年)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等职。
上:林则徐故居。
下:福建福州,林则徐祠。 摄影/马耀俊/CTPphoto/FOTOE
林则徐出生在清末,当时社会矛盾重重,加之西方列强和日本侵略者的侵扰,清朝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林则徐出身贫寒,对底层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为了挽救衰落的经济,发展农业,他特别重视水利设施的兴修,在《娄水征文序》中,他说:“水利之兴废,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这说明林则徐不仅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洞察到水利能左右社会文化的兴衰。
由于国计民生过度依赖漕运,带来诸多弊病。他在京师为官七年中,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就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林则徐受命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州县,考察官史。
治理河道是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大事,每年朝廷要拨大量的银两用于治理水患。由于河防官吏贪腐严重,河道得不到有效的治理,水患不断。
林则徐在署衙倾听到下属禀报,有官员在治河过程中徇私舞弊、偷工减料,大搞垛料投机。他不禁拍案而起:“似这种积习不改,弊端不除,江河何以安澜?民众何以养息?必先周其弊,乃可严立其防,方可奏效”。当晚便带领随员直奔仪封(今河南兰考东)黄河工段,巡检工事。
在仪封黄河工段上,林则徐逐一查巡险工,询问工地上的河员、堡夫、民工,了解河工秸料的购买、使用、验秤、运输、堆垛等详细过程。他发现一些料垛新旧混杂、潮湿、捆束大小不一,堆放松散,严厉斥责官员、堡夫,并限期解决。
在工地上他还发现有些人大搞垛料投机,哄抬料价,致使民工停工待料。他即奏准朝廷交料物按平价购买,杜绝中间盘剥。他整治贪官,河南巡抚琦善由此被朝廷褫职议处。
一时间,工地上下,料垛为之一新。仪封险工也迅速得以修复。大小官员,无不称颂林则徐督察认真,政纪严明。连皇帝也赞扬他:“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同年八月,林则徐调任杭嘉湖兵备道。到任不久,就勘查了保障滨海良田的海塘工程。当他发现“旧塘于十八层中,每有薄脆者掺杂”时,立刻主动捐出自己的廉银充作修塘经费,委任海盐(今属浙江)知县加固这些病险工程。他还特别强调“新塘采石,必择坚厚”。经过整修之后,新塘“较旧塘增高二尺许”,且在“旧制五纵五横之外加添桩石”,极为坚牢。后经部议作为筑塘成式。
2004年6月23日,苏州观前街玄妙广场,苏州工艺美校学生扮演各种历史人物。图为林则徐青铜像的扮演。 摄影/戚振林/CFP
道光四年十一月,林则徐接任江宁(今南京)布政使。稍后,又兼署江浙两省七府三品水利总办官。
林则徐经过考察指出,江苏的水灾,主要是太湖出水道的吴淞江、黄浦江、娄江(又名浏河)及白茆河久淤不畅所致,要保证今后不再成灾,必须赶在冬春季节修浚三江一河,“水道多一分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他把自己的意见上奏朝廷,很快得到了批准。
但是当时水灾刚过,百姓十分艰难,疏浚所需钱粮甚多,一时不能凑齐。无奈之下,林则徐便去拜访巡抚韩文绮,商借江宁、江苏两藩库银十五万两。由于林则徐兴办工程心切,他甘冒风险,亲自写下借据,并情愿辞去布政使,专司艰苦的水利工程。
经费筹齐之后,三江一河同时兴工。由于他克己为民、敢于负责,感动了督抚官员们和百姓。几个水利老官也不顾年迈体弱,日夜跟随林则徐奔忙于工地上,勤于职守。数百里河段内人流如潮,万众争奋,疏浚工程如期完成。
是年九月,正在验收工程时,林则徐母亲病逝,他只好回乡守制。
守制的第二年岁末,地处黄、淮、运交汇处高家堰十三堡和山盱六堡发生溃决,十余州县悉被水淹。“黄强淮弱,漕艘稽阻”,直到次年三月,漕运依旧不通。朝廷为之震惊。道光帝降特旨起复守制中的林则徐,“夺情”赶赴河南督修堤工。
林则徐接旨后,日夜兼程赶到高家堰,投入抢险。林则徐身穿孝服,不加顶戴,赤脚奔走于泥泞工地,督修险工,就连河工们也看不出他是个三品大臣。工程历时近半年即告竣工。高家堰诸决完成了,而林则徐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林则徐复任江宁布政使。这年冬其父病逝,又丁忧三年。丁忧期间,林则徐仍念念不忘水利,帮助家乡整修了小西湖。
福州的小西湖凿成于西晋,湖面宽四十里,可灌田数千顷。后来由于沿湖豪富堆土入湖,扩占为田,致使湖面仅留七里之宽。林则徐不忍心“纵豪右之兼并,而致良农之坐困”,说服官吏和乡亲自筹经费修复。
经过十一个月苦战,挖取土一万五千余方,使湖水深达二至七尺,沿湖砌石岸一千二百余丈,并在湖岸种植梅树千株,保持水土,增添秀色,湖周稻田也因此恢复灌溉三千多顷。不但恢复了闽都濒于湮塞的水利工程,而且建成了著名的风景旅游区,百姓交口称赞。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他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史载他“—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
当年十月,由于林则徐政绩卓著,治水有方,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专管河南、山东的黄河、运河河务。
为了治理黄河,十一月间,林则徐不顾天寒地冻,奔走于闸河上下,对河势工情反复查勘,历时月余。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秸料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图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他“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
他在滕县发现运河清淤开工已迟,当即严令该汛员弁,“加倍添夫赶挑,以速补迟”,确保不误工期。并告诫下属:“所有挑夫,自即日起,均按日计工,以取实效;不力者,一律扣而不发。”林则徐对工程质量要求极严。在巨(野)嘉(祥)工地,他发现挑挖的河道稍偏于东岸之处,“虽量明丈尺不差,并非弊窦,但不居中挑挖,侧注一边,则靠西浅处诚恐日久积淤,河身遂窄”,影响通航。林则徐对负责该工程的主簿徐恂严加训斥,并当场摘掉他的顶戴,限令他限期改正以带罪立功。
林则徐还大力推广抛石新技术。清代河工向以秸料为主,而秸料容易腐烂,需年年拆旧换新,耗资巨大。康熙时试用在埽前抛碎石护根,效果都不错,但未普遍推开。林则徐接任河督后亲自试验,并向河工查对抛石后的实效,从而得出了“碎石之于河工有益”的结论。于是他奏明朝廷,大力推广。这是晚清河防工程的一大进步。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公任湖广总督不久,湖北监利县两年内共收堤工费6万串,但薪饭开支竟达1万余串,虚耗假报激起公愤导致聚众毁局。为了平息众怒,林公大力整顿堤工总局,规定出“局不许多设,人不许多充,用不许多开,费不许多派”的原则,既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又有利于堤工建设,终于使长江和襄河(即今之汉水)在他上任后次年安澜度汛。
在鸦片战争中,由于投降派的诬害,抗英有功的林则徐反被扣上“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他怀着满腔悲愤踏上了谪戍边陲的万里行程。
这年六月,黄河于祥符(今河南开封)三十一堡发生溃决。由于河官和地方大员抢修不力,堵口无方,致使滔滔黄流围困省城,继而使豫、皖五府二十三州县沦为泽国,哀鸿遍野,朝廷上下震动。皇帝赶派大学士王鼎亲往河南总理河务。而王鼎竭力推荐林则徐相助。皇帝遂下特令“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
林则徐于八月赶到祥符工地,随即深入决口河段查看险情,提出具体堵口方案。王鼎按照林则徐的方案,急令所有官员抓紧时间堵口。一方面组织灾民筹备秸料,一方面调集人力进占口门,动工兴筑正坝、上边坝和下边坝三道挑水坝,并开挖引河。
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林则徐像。
当时林则徐虽无一官半职,而且还是个罪臣,但他以匡世济民为己任,仍然呕心沥血日夜奔波在工地上,督促进度,监督质量。由于过度劳累,几次鼻疾复发,血流不止,又患腹泻,却始终坚持在堵口第一线。
次年二月五日,堵口合龙前夕,王鼎举办庆功宴,恭请林则徐首座。王鼎表示,一定将林则徐的这一功绩如实上奏皇帝,请留林则徐继续在河工任职。
七日上午,原宽三百零三丈的口门全部合龙,河水由引河回归故道,工地之上一片欢腾。但皇上传下圣旨:“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王鼎听旨后,泪如泉涌。所有官员无不面面相觑,众河工个个义愤填膺。而林则徐反而心怀坦荡,神色自若。他诵出“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切莫涕滂沱”,“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的诗句,告慰大家,便从容揖别上路了。
林则徐一行昼行夜宿,经洛阳,过西安,翻六盘山,涉黄河,穿河西走廊,越戈壁沙漠,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十一月初抵达伊犁。伊犁驻军将领布彦泰分派林则徐掌管粮饷处事,从而开始了他的谪戍生活。
林则徐不顾长途劳累,年老体弱,第三天一早,便出去巡查。他没料到边陲伊犁竟然是一片沃土,且气候温和,适合农业生产。他兴奋异常,当晚就给布彦泰写了一信,提出兴修水利、开发屯田的主张。布彦泰见信后十分赞赏,急奏朝廷批准,下旨林则徐即日起辅佐喀喇沙大臣全面督办屯田事务。
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从修渠引水入手,开凿了长二百四十里的伊犁河渠。当时伊犁的财力困难,对阿齐乌苏渠(后称“湟渠”)采取了捐资分段承修的办法,林则徐主动捐资承修了整个渠工最艰巨的龙口工程。他当众声明,此举并非是“希冀乞恩”,“既然在此效力,不敢置身事外,虽是一名罪臣,也要随众捐献工程”。
林则徐亲自出马,“查龙口地势,高二三丈至八九丈不等,水傍坡流,须刨挖石坎北岸系碎石陡坡;南岸坐在河流之中,必须建坝筑堤,钉桩抛石,方免冲刷之虞。应修要工渠宽三丈至七八丈不等,深五六尺至丈余不等,长六里有奇”。
“湟渠”于1844年6月兴工,历时4个月完竣。“湟渠”的开挖,使得伊犁城东的大片荒地得到开垦,当年即获得大丰收,百姓感激不尽。
“湟渠”流水淙淙,流淌至今,伊犁人民吃水不忘开渠人,他们今日仍习惯将“湟渠”称为“林公渠”。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冰天雪地之中,林则徐带领两个儿子从伊犁上路奔赴南疆开拓屯田的工作。他们历时一年,往返三万余里,“周历南八城,浚水源,辟沟渠”,“凡垦田六十八万九千七百八十亩”,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在伊拉里克(今托克逊西北),他协助少数民族大修沟渠,使高山雪水穿过沙漠,灌溉农田。为加强管理,还按渠系把耕地划分为人、寿、年、丰四区,并按地形进行编号,每号各设正户长一人,副户长二人,乡约四人,“择诚实农民充当承领。凡该号内钱粮水利等事,责成经理”。又制订《经久章程》四条,对协调农牧民关系以及维修出工等项都作了规定。
在吐鲁番盆地,林公初见坎儿井,看到坎儿井将高山融化的雪水穿行于地下引入盆地,避开了戈壁沙滩上烈日的蒸发,他为其奇妙的设计而惊异不已,视此为“不可思议之事”。林则徐高度评价坎儿井的效益。他说:“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即坎儿井)水利为之也。”于是在当地大力推广,一下子新修了六十多道,为历史上的两倍,使许多“溉田久荒”的土地变成沃壤。
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像,2009年8月29日美国纽约唐人街。 摄影/夏至/FOTOE
为感念林则徐这一功绩,群众把坎儿井改称为“林公井”,赞誉他是“吾乡之伟大人物物哉”,并树立碑刻,让世代传颂。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一月初,林则徐于查勘哈密途中,接到道光帝“赐还”的谕旨,终于结束了谪居新疆三年的生活。他在入关途中,又接到道光帝以“三品顶戴,先行署理陕甘总督”的命令。之后,林则徐又先后授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广西巡抚和钦差大臣等职。行至潮州途中,积劳成疾的林则徐,医治无效,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与世长辞了,终年六十六岁。
这年道光帝驾崩,咸丰帝即位。咸丰帝念及林则徐“平素办事认真,不避嫌怨”,便派员专往致祭,并“优诏赐恤,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故世人尊称林文忠公。陕西为他建了专祠,云南、江苏各以他入祀名宦祠。
日月更迭,沧海桑田。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抹残阳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林则徐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传世名言,一个虎门销烟抗击英军的惊世之举,一生坎坷多难却埋头治水济民的忧患之心,构筑起了一座高大巍峨的丰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林则徐不仅受到国人的崇敬,也得到世界人民的崇尚。在美国纽约寸土寸金的百老汇大街上竟然高高树立着林则徐的塑像,旁边还有林则徐广场、林则徐大道。这位将西人的鸦片烧毁的禁烟英雄竟在美国受到崇尚和敬仰。崇尚英雄,崇尚英雄们崇高精神,毕竟是一种普世价值。林公若天上有知,当可笑慰九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