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鑫 毛玉花
(作者王鑫、毛玉花单位为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
中蜂是我国的当家蜂种,经历了数千年的人工饲养,已适应了我国广大地区,为森林、农作物的授粉及维持生物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中蜂具有适应性强、耐寒耐热、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善于利用零散蜜源等优点,山区农民利用资源优势饲养中蜂,是一条有效的致富途径。中蜂蜜,以其独有的原生态特色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青睐,许多地方中蜂蜜价位高于西方蜜蜂的2~5倍,然而目前在中蜂养殖生产业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悖于无公害蜂产品生产原则。为了使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天然优质产品保持纯天然,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笔者通过调研对问题加以分析,提出以下问题及解决思路应对策略。
场地选择较随意。不注重养蜂场地的水源及周边环境,时常见到蜂场周围有污水沟、化工厂、畜禽圈舍等污染源,对无公害蜂产品的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生产过程不注重卫生。毋庸讳言,许多生产者文化素质较低,卫生观念较差。一是个人卫生状况差,不勤洗手、衣着不卫生;二是蜂产品生产过程的卫生把关不严,用具、器皿清洗消毒不够彻底,甚至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边操作边抽烟等陋习。还有的为了抓产量,生产不成熟蜜,时间长了会发酵变质。
许多传统饲养中蜂者,采用毁巢取蜜的方法,除了蜂蜜中混入各种杂质外,在蒸煮过程中,造成蜂蜜中的营养成分破坏。
不合理用药。由于对蜂病判断不清,加之无公害产品意识淡薄,有些蜂农不按照《蜜蜂饲养兽药使用准则》施药。生产中还有不少蜂农由于担心病害的发生,有病无病盲目预防给药,这样不但使蜜蜂产生抗药性,还会造成药物残留污染产品,很多中蜂产品是通过直销的方式卖给消费者,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测。
许多蜂农没有掌握科学养蜂技术,不注重优良种蜂王的选育,管理粗放,在取蜜、喂饲、加脾、造脾、分蜂、治病等管理环节不到位,抓不住关键技术要领,掌握不住操作时机,不能够饲养强群,达不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蜂农及有关单位对养蜂生产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管。养蜂生产是农牧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养蜂生产流动性大,专业性也较强,其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较难操作,因此许多地方的动物卫生监督单位对养蜂生产不予管理,导致监管不力或监管缺失。
相关业务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蜂农基础培训,指导示范,提高蜂农的生产技能。包括指导蜂农合理用药,为蜜蜂养殖人员打下扎实科学养殖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养蜂技术研讨与交流;另外每年根据蜂场实际和出现的问题举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养蜂生产第一线中的实际困难。通过以上方法,提高蜂农科学养蜂技术水平,引导蜂农办大场、养强群,生产原生态蜂蜜,强化蜂农的无公害意识。
动物卫生监督单位应该依法对蜜蜂养殖场、蜂产品经营及加工单位进行监管,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蜂蜜)标准》对产品进行检验,对于生产环节中不合理的地方须按照有关条款进行处置。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除了对产品进行监督、检验,同时应对运输、储存环节进行监督规范。包括无公害蜂蜜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运输、混存混放,运输、储存过程中应符合蜂蜜储存条件等。
生产无公害蜂蜜的环境,应选择在背风向阳、水源清洁、农药污染少、空气清新、绿化条件好、蜜源植物丰富的地方,主要蜜源植物是野生植物最好。蜂场周围不应有有毒蜜源植物,同时应远离矿山工厂、垃圾场、畜禽养殖场、污水池等可能会对蜂蜜生产过程造成污染的场所。
蜂场工作人员应做到勤洗澡、勤洗衣,勤洗手、勤剪指甲;在蜂蜜生产过程中注意器具器皿的清洗消毒,至少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应从事蜜蜂饲养工作;摒弃一些陋习,如用旧衣服做覆布等;定期进行蜂具及蜂场环境消毒。
新法饲养可以科学卫生地生产蜂产品,可以使蜂蜜的营养成分得到完整保留。
多采用新蜂王,特别是中蜂。新王产卵旺盛,增殖快;避免过度分蜂,保持饲养强群,可有效提高蜂群抗病力;适当延长取蜜间隔时间,取成熟蜜。
不论是预防给药,还是治疗用药,均应按照《蜜蜂饲养兽药使用准则》施药;生产期间尽可能不用药,当必须用药时,要注意产品的隔离保存;患病蜂群应隔离治疗,一般要有2~3公里的隔离距离;病群用过的蜂具要进行消毒处理。
蜂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滋补品,味道甜蜜,具有滋养、润燥、解毒、美白养颜、润肠通便之功效。正因为蜂蜜具有如此的养生特性,所以对其采集生产的过程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此文较为全面的阐述了一些蜂蜜饲养以及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环节,对高品质蜂蜜的采集与生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