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之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研究

2012-09-10 06:06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赵义王云丰葛志财
中国商论 2012年34期
关键词:赣州赣州市发展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赵义 王云丰 葛志财

当前世界经济不断调整、产业频繁转移。在此国际背景下,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沿海地区经济积累了相当雄厚的实力,而在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压力和冲击下,沿海地区正在而且将会更大规模地向内陆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同时,振奋人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12年7月,既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之际隆重出台。

在此经济形式下,在《意见》指导下,位于赣粤闽湘四省交界的赣州,必须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承接粤、闽、香港等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如何更好地把握这一机遇,则是我们下面希望探讨的问题。

1 赣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情况

截至2011年6月底,赣州市登记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共1337户,累计投资总额591882.36万美元,注册资本463571.81万美元,外方认缴442887.62万美元,户均注册资本515.13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类型主要为外商独资企业,占76.54%。投资行业主要为制造业,占57.66%,其余分布在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及房地产业等领域。外商投资主要国别(地区)来源为亚洲国家(地区),最多为香港投资,达到832户,其余主要为中国台湾、英属维京群岛、中国澳门、日本及韩国等。整体而言外商投资规模、领域呈增大趋势,其中制造业仍是赣州市外资主导产业,近些年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第一、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外资的热点。

在外资带动及内资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推动下,赣州市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

图1 赣州市2006~2010年进出口情况

以2010年为例,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630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货物出口131042万美元,增长34.6%;货物进口31980万美元,增长37.2%。主要出口国家(地区)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等。而且据赣州海关统计,2012前三季度赣州市进出口总值为24.2亿美元,增长30.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4.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9.2个百分点。其中进口3.3亿美元,增长16.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9个百分点;出口20.9亿美元,增长32.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5.3个百分点。通过上述数据可见,赣州市不断加强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联系,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赣州经济发展。

2 赣州承接产业转移情况

为了促进赣州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赣州市筹建了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并积极打造工业园区。

(1)赣粤产业承接走廊: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承接走廊涵盖了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和京九铁路、赣大高速公路两侧的带状区域,走廊内有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9个省级工业园,聚集了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食品、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产业,形成了钨、稀土、氟盐化工和脐橙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具备了集聚和吸纳产业发展要素的基本能力,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钨和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国家级基地和研发中心相继落户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内。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内设有2个海关、2个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个外汇管理局(办事处),建立了“赣粤港”直通车快速通关模式。拥有设施完善的公共保税仓及进出口货物查验场和物流中心。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发展定位为国家承接国际和粤港澳台产业梯度转移示范走廊和重要基地。

(2)香港工业园:依据赣州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重点引进钨、稀土新材料应用产品、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等产业,打造成承接粤港产业转移的“飞地”。

(3)工业园区。赣州市致力打造工业园区,促产业聚集,提升溢出效应,已建成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16个,且已才初具规模(见表1)。

3 发展外向型经济及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及不利因素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东接福建,南临广东,西靠湖南,邻近港澳,处于东南沿海地区通往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也是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对于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的产业转移,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1 有利因素

3.1.1 工业资源丰富

赣南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已发现矿产99种,已勘查探明64种。黑钨储量占世界第一,稀土储量全国第二,被称为江西矿产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即钨、铜、铀、稀土、钽铌,除铜外其余四种主要分布在赣南,境内发现的砷钇矿、黄钇矿为我国首次发现的矿物。

表1 赣州工业园区名录

3.1.2 政策支持

赣州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优势政策。国务院明确中部六省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国家商务部对赣州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将给予政策扶持。

而且随着《意见》的实施,赣州市将享受更多优惠政策。且赣州市除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的优惠政策外,还根据赣州实际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出台了《赣州市鼓励投资促进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外资参与赣州的经济发展。例如重点鼓励项目之一:鼓励参与承接产业转移赣粤走廊建设。

3.1.3 人才培养基地

赣州市内有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等七所高校,年毕业生近2万人。在校生达6.51万人,全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8.17万人。全市技工学校37所,仅赣州技师学院在校生人数超过1.2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每年2万多人。目前,全市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62家,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72家。可采取订单培训、独立培训、联合培训的方式为企业培训员工,可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供应人才。

3.1.4 充裕的土地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

赣州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裕。同样赣州拥有丰裕的低成本劳动力,赣州总人口877.04万,其中城镇人口308.72万,农村人口568.32万、农村劳动力388万人,全市有就业劳动能力人口486万,占总人口的53.33%。赣州普工工资标准:500~900元/月,技工800~1500元/月。管理人员工资标准:1000~1800元/月。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赣州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实施方案》、《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了赣州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3.1.5 区位优势

赣州区位优越,基础设施较完备。赣州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自古具有“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现在,赣州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方式齐全,距香港、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均不过5~6小时车程。

3.1.6 便捷的交通优势

(1)公路建设。赣州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1018公里,赣州市中心区通往各县(市、区)全部是二级以上公路,县至县、县到乡镇全部铺设了水泥路。目前,赣州通往广东的高速公路有2条,中心城区到广州、深圳分别要4~5个小时。赣粤高速、105国道、206国道可直达深圳、广州,中心城区至香港里程550公里。且在建和规划高速公路7条。

(2)铁路建设。京九铁路可直达深圳和广州,至深圳、广州约4~5小时。赣龙铁路可直达福建龙岩、漳州和厦门,至厦门约7~8小时。在建和规划铁路:赣州至广东韶关、赣州至郴州、向塘至瑞金、赣州至株州,赣州至深圳、赣州至厦门高速铁路也正在规划中。

(3)航空运输。赣州被国家民航总局列为全国中小城市航空通达性改善试点城市,赣州可在5小时内通达全国60多个城市。

(4)水运。赣州水运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沿海各港口,丰水季节可通航500吨,枯水季节为200吨,目前在建500吨码头两个。

且根据《意见》,将建设赣州为综合交通枢纽,可见,在未来几年,赣州市的交通枢纽优势将会逐渐展现。

3.2 不利因素

当然赣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面临很多不利因素。

3.2.1 运输成本

相较于沿海区域,外资直接投资赣州将会增加运输成本,对此赣州市政府正在积极采取对策,弥补交通成本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不利影响。例如已出台积极扶持“铁海联运”政策,通过铁海联运赣州有直达深圳、厦门、广州三个出海口。凡选择“铁海联运”模式并在本地报关的企业,每个集装箱均可享受相应的财政补贴。且随着《意见》的实施,相较沿海而增加的运输成本劣势将逐渐得到弥补。

3.2.2 人才流失

赣州市内有江西理工大学等七所高校,年毕业生近2万人。培养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人才,但这些优秀的人才毕业以后大部分都选择去沿海一带工作。赣州仍然不具备吸引、留住人才的魅力。

3.2.3 劳动力素质不高

由于赣州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来自各乡镇,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而且赣州本身产业基础不发达,尚未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劳动力。

3.2.4 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取消

随着我国对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吸引外资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尤其是看重优惠政策的中小规模外汇投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将会优化外资投资结构。

3.2.5 缺乏大型项目的足够配套能力

对于大型项目而言,要求高质量的配套能力,而这正是赣州市所缺乏的。

4 新加坡经验借鉴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其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1975年):改善基础设施,鼓励投资创业,提供金融服务,促使依靠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转变,着力“进口替代”,发展制造业、电子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外国投资设厂开始增加。第二阶段,大力引进高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值、高度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方向转化,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使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大规模引进外资创造良好条件。第三阶段(1986~1995年):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式确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降低企业所得税,引进投资、技术和专业管理人员,大力发展高技术,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地中小企业挂钩,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航运中心、炼油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中心。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以服务业、信息产业为发展重心,加速经济国际化、自由化、高科技化。

5 中国沿海等地经验

沿海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拥有多种优势,而且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1) “一乡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出口加工。(2)企业更多地面向国际市场发展,表现出较高的开放经营意向和水平,民营经济比重高,民营企业主要走的是一条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瞄准国际市场,以“小企业、大群体”的形式抱团闯天下。(3)沿海的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条,并不断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当在国际产业链某一个新的结点上具备优势后,迅速做大做强,扩展国际成长空间。

6 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建议

6.1 研究钨及稀土相关链条,吸引使用钨及稀土的相关外资企业来赣,打造钨产业集群与稀土产业集群

研究钨与稀土产业链条,据此收集整理钨与稀土相关跨国公司名录,组织人力物力分区域公关、引资。例如,已在赣州落户9年的江西东芝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东芝很多的产业和产品都涉及钨,都与钨密不可分,这正是吸引东芝投资于赣州的主因。因此应充分利用赣州的矿产资源,打造从矿山开采、分离冶炼、加工应用、出口贸易、科研开发的全行业各个环节的产业链条,不断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并且通过引进外资,提升各环节技术水平,助力开拓国际市场。

6.2 发展服务业,打造良好的投资生活氛围,吸引外资和人才

当前发达国家已把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形成了相对较健康的产业结构。而且发达完善的服务业也是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赣州应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注重传统的运输、旅游等领域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吸引外资的优良软件环境,进而也会吸引人才汇集于赣州。

6.3 打造、优化工业园,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优化赣州市已建立的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结构,在吸引优质外资的同时,鼓励赣州优质中小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对中小企业给与审批、注册、税收等方面的便利,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促中小企业发展,学习沿海“小企业、大群体”的经验,提升赣州本土产业配套能力。

6.4 保持政策的一贯性,提升行政服务能力

吸引外资落户后,一定要履行承诺,保证、优化后续服务。例如2011年外资退出现象呈上升趋势,原因之一就是原先承诺的优惠条件(如用电、用地等)得不到兑现,使企业无法正常开工建设,如此状况持续下去,将会极大损坏赣州市吸引外资的声誉。

6.5 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着眼吸引欧盟资金

“走出去,引进来”,赣州应通过各种渠道,各种交流方式让世界知道赣州,进而了解赣州。并且赣州在直接引资方面应分区域划重点着力去击破,其中欧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区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欧盟的投资在规模和资本、技术水平方面高于我国吸引外资的平均水平,高于美、日等的投资,而且欧盟在技术输出方面较美国宽松,欧盟现为我国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这说明欧盟投资在质量上更具吸引力。当前赣州吸引投资主要来源亚洲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资金规模、项目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而吸引的欧盟投资较少。因此赣州应加大对欧盟的宣传力度,吸引欧盟及欧盟在东部沿海的投资向赣州转移。

[1]赣州市政府信息公开网http://xxgk.ganzhou.gov.cn/

[2]赣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gztj.gov.cn

[3]赣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网http://www.gzwsxh.com

[4]李明,武罗明.外向型经济:湖北与沿海发达省份的比较与借鉴[M].对外经贸实务,2010(06).

[5]唐萍.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M].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

猜你喜欢
赣州赣州市发展
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
——赣州市审计局这样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老骥伏枥 为霞满天
——庆祝江西省赣州市老年大学建校30周年
赣州好朋友科技有限公司
启航
江西赣州市老年大学校歌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