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 李为民
原发性肺肉瘤(primary pulmonary sarcoma, PPS)非常少见,国外文献报告PPS占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1%-4%[1,2],国内报告为0.7%-3.6%[3,4],多数为个案报告。本研究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6年-2011年经病理证实的19例PP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以加深对本病的了解,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
1996年-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有19例患者经病理确诊为PPS,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性别比1.7:1;年龄1岁-68岁,其中41岁-68岁者占57.9%,平均年龄41岁。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检查的总结,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入院诊断、出院诊断、肿瘤部位、形状、大小、肿瘤边缘情况、内部是否有空洞、钙化、增强扫描是否强化、有无胸腔积液以及其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和治疗方法,同时对其中17例进行了随访。
2.1 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其中咳嗽13例(68.4%)、咳痰10例(52.6%)、咯血7例(36.8%)、发热3例(15.8%)、胸痛5例(26.3%)、呼吸困难8例(42.1%),2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均为体检时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10.5%),1例为声音嘶哑(5.3%)。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的症状都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变化,并非固定不变。
2.2 影像学表现 19例患者均行胸部CT增强扫描。影像学检查(表1)示病变部位:左肺12例(63.2%),右肺7例(36.8%);病灶形状:17例为包块影,2例为斑片影;病灶大小:肿瘤直径≤5 cm者5例(26.3%),肿瘤直径>5 cm且≤10 cm者8例(42.1%),4例患者肿瘤巨大(肿瘤直径>10 cm)占21.1%;病灶边缘:6例病灶边缘清楚(31.6%),13例病灶边缘模糊(68.4%),其中8例见毛刺征(42.1%);4例病灶内部可见空洞(21.1%),2例病灶可见钙化(10.5%);6例患者有胸腔积液(31.6%);CT增强扫描:9例患者其病灶有强化(47.4%),均为病灶不均匀强化。
2.3 病理学类型 经病理学检查证实19例原发性肺肉瘤中滑膜肉瘤5例(26.3%),平滑肌肉瘤4例(21.1%),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15.8%),胸膜肺母细胞瘤2例(10.5%),横纹肌肉瘤2例(10.5%),纤维肉瘤1例(5.3%),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5.3%),软骨肉瘤1例(5.3%)。
2.4 免疫组化检测 本研究中19例患者有18例行免疫组化染色,另有1例肺软骨肉瘤未做免疫组化直接行石蜡切片以进行组织学诊断。18例患者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11例/16例,阴性率为68.8%;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9例/13例,阴性率为69.2%;波形蛋白(vimentin, Vim)(+)11例/11例,阳性率为100%;结蛋白(desmin, Des)(+)7例/16例,阳性率为43.8%;S-100蛋白(S-100 protein, S-100)(-)16例/17例,阴性率为94.1%;平滑肌抗原(smooth muscle antigen, SMA)(-)8例/11例,阴性率为72.7%。
表1 患者基本情况及影像学表现Tab 1 Basic information and imaging findings of the patients
5例滑膜肉瘤中Vim阳性率100%(3/3),EMA阳性率、CK阳性率、S-100阴性率均为80%(4/5),Des阴性率和CD99阳性率为100%(4/4),2例检出SS18基因易位。
4例平滑肌肉瘤中Vim阳性率(2/2)、Des阳性率(3/3)、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uscle specific actin, MSA)阳性率(2/2)、SMA阳性率(3/3)、S-100阴性率(4/4)均为100%,CK阳性率为50%(1/2)。
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Vim阳性率、EMA阴性率、CK阴性率、S-100阴性率、Des阴性率100%、SMA阴性率均为100%(3/3)。
2例胸膜肺母细胞瘤中Vim阳性率100%(1/1),EMA阴性率、CK阴性率、 Des阳性率均为100%(2/2);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 1例为(+),1例为部分(+)。
2例横纹肌肉瘤中Des阳性率、Myogenin阳性率、CK阴性率均为100%(2/2)。
1例纤维肉瘤中Vim(+)、S100(-)、SMA(-)、Des(-)、CD34(-)、EMA(-)、CD56(+)、CK(-)、CD5(-)、CD2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CD20(-)。
1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中Vim(+)、Des(-)、Myogenin(-)、CK(-)、EMA(-)、S-100(-)、CD68(-)、NSE(+)。
2.5 入院诊断 入院时仅有1例患者在门诊经纤维支气管镜病检明确诊断,15例患者入院诊断均怀疑是肺癌(占78.9%),1例患者诊断为肺脓肿,1例患者诊断为肺大疱,1例患者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
2.6 治疗 1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9.4%),其中11例行淋巴结清扫术,除1例因肿瘤太大仅行部分切除术,其余均为根治性手术。术后4例患者接受化疗,1例接受放疗;1例行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1例经皮肺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后放弃治疗要求出院。
2.7 随访 19例原发性肺肉瘤患者中随访17例,失访2例,随访率89.5%(表2)。17例患者中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除1例目前术后生存7个月,其余16例均死亡:死于呼吸衰竭6例,死于严重咯血1例,死于远处脏器转移3例(1例全身转移,1例脑转移,1例左侧肾上腺转移),死于胸内转移4例(2例胸膜转移,2例对侧肺部转移),死于肿瘤复发2例(手术切除并且术后症状改善2个月以上在支气管残端又发现性质相同的肿瘤)。生存期≤1年者7例(41.2%),生存期≤3年者12例(70.6%),生存期≤5年者14例(82.4%),生存期超过5年者2例(11.8%)。
PPS是一种极少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肺实质、支气管壁、血管壁和支气管软骨等处的间叶组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17岁-67岁,尤其以41岁-46岁居多,多见于青壮年,发病年龄较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年轻,易误诊为肺癌或纵隔良性疾病。男性多于女性,但两性发病率差异不如肺癌明显,文献报告为1.2:1-1.7:1[2]。本研究中19例PPS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1.4岁,男女比为1.7:1,与文献一致。
从组织学上通常将PPS归类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和纤维肉瘤等。文献[1,5]报道最多的是平滑肌肉瘤,其次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004年WHO[6]将PPS分为血管肉瘤、胸膜肺母细胞瘤、滑膜肉瘤、肺动脉肉瘤、肺静脉肉瘤等。本研究中滑膜肉瘤最多见,其次为平滑肌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文献报道不一致。
PPS的临床症状与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及生长速度有关,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痰中带血及胸痛,部分患者无症状。本研究中2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为体检时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均为周围型肿瘤且直径<5 cm,与文献相符。周围型PPS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出现症状时肿瘤多已很大,而中央型肿瘤患者症状出现较早。当肿瘤增大压迫或侵袭支气管,则会引起严重的咳嗽、咳痰或咯血,肿瘤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本研究中肿瘤累及肺门区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均较周围型的患者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可能因病例数较小,且临床症状同时受肿瘤性质、大小等因素影响所致。
PPS通常首先由影像学检查所发现,其胸部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分叶状类圆形肿块影,密度多均匀,少数病例有毛刺征,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偶有跨叶生长,可侵袭周围组织。PPS以周围型为主,直径较大,一般>5 cm,甚至可占据整个肺叶[7]。本研究中2例胸膜肺母细胞瘤患者,其病灶几乎占据一侧胸腔。肺肉瘤表面常有包膜或假包膜形成,肿块中央常见低密度坏死灶,多可见钙化[8]。增强扫描后病变多呈不均匀强化,肺癌常表现瘤体均匀强化或瘤体内点线状、斑片状强化,据此可作鉴别。PPS极少累及淋巴结,肿瘤靠近胸膜者,常累及脏层胸膜,出现胸腔积液[9]。中央型PPS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表现为肺门区支气管内结节或周围肿块,向腔内外生长,生长缓慢,常有阻塞性炎症及阻塞性肺不张,易与肺癌混淆[10]。本研究中11例为周围型(57.9%),8例为中央型(42.1%),9例患者CT增强扫描病灶呈现不均匀强化,瘤周多可见到不规则厚片状或环形强化,中央区域强化不明显,出现液化坏死者可见低密度影,出现钙化灶则呈高密度影。
表2 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诊断、治疗方式及生存期Tab 2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survival time of the patients
PPS的确诊主要依靠细胞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PPS很少侵犯支气管上皮,故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较低。中央型肺肉瘤经纤维支气管镜多可见支气管受压、变窄,其内可见新生物,触之易出血,但纤维支气管镜活检通常因取得组织较少而诊断困难。经皮肺穿刺适用于周围型肺肉瘤,但也常因取得坏死组织或组织较少细胞学检查易被误诊为肺癌。因PPS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少见,故电视纵隔镜检查意义不大。Janssen等[2]认为胸腔镜手术除可取活检外还可观察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对诊断有帮助且可避免诊断性开胸手术。PPS的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PPS实质呈鱼肉状,切面常见出血、坏死。本研究中手术切除的PPS肿瘤组织大多质脆,触之易出血,剖开包块,切面似鱼肉样,部分肿瘤内部有大量坏死组织,呈豆渣样,与文献相符。由于在光镜下PPS易与肉瘤样癌、癌肉瘤相混淆,因此相关标记物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排除上皮来源可能及间叶成分的确定[11,12]。肺肉瘤免疫组化一般表现为Vim(+)、Des(+)、CK(-)、EMA(-)、S-100蛋白(-)。Vim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间叶细胞中,是一种良好的间叶来源肿瘤标记物,多用于肉瘤与癌的鉴别,与CK一起应用可以区分绝大多数上皮和间叶来源的肿瘤;Des是肌源性分化的特异性标记物;CK和EMA是上皮相关标记物,但在滑膜肉瘤中也有表达;SS18基因易位是滑膜肉瘤的特异性分子标记[13]。本研究中Vim阳性率100%,Des阳性率43.8%(肌源性肺肉瘤中Des阳性率100%),CK阴性率68.8%,EMA阴性率69.2%, S-100阴性率94.1%,与文献相符。
PPS呈膨胀性生长,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表面常有包膜或假包膜形成,因此手术切除率较高,首选根治性手术,并根据具体情况行淋巴结清扫术、胸导管结扎术及胸膜粘连松解术。相对手术禁忌症为:①癌症晚期,全身广泛转移,多器官功能衰竭者;②凝血功能障碍、有严重出血倾向者;③全身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经完全切除者生存率明显高于放疗和未经治疗者[12],但在手术方式的选上择尚存分歧。Trassard等[14]认为PPS局部切除或肺段切除同根治性切除效果相同,但一般因肿瘤较大不宜行局部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Halyard等[15]认为本病有局部复发倾向,行根治性切除更为可靠。PPS淋巴结转移较少见,对于是否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Bacha等[16]对3例PPS侵犯肺动、静脉或心房者,在体外循环下切除肿瘤取得了较好效果。亦有报道[17]对部分恶性程度较高的肺肉瘤进行术前化疗。一般认为放疗对PPS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化疗效果不理想。高度恶性的肺肉瘤预后不良,可尝试给予辅助治疗。有明显外侵等无法彻底切除并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可以考虑术后放、化疗。PPS对单纯放疗或化疗敏感性不高,目前尚无标准化疗方案,多参照非小细胞肺癌。本研究中17例PPS患者不同治疗方式(根治性切除、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放疗或化疗、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部分切除术)的预后差异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89),考虑其原因主要为病例数较少以及预后受肿瘤组织学类型、部位、大小、患者体质等多因素影响,需大量病例其差异才能达到统计学意义。
PPS的预后文献报道不一。有报道[15]认为PPS恶性程度较低、病程进展较肺癌缓慢,生存期较肺癌长,5年生存率为45%左右。国内有文献[18]报道认为其预后较肺癌差,大部分患者术后2年内多因为远处脏器转移而死亡[19]。影响PPS预后的因素有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恶性程度、大小、部位、切除是否彻底及有无远处转移[20]。PPS的预后分析必须考虑其组织学类型,Janssen等[2]报道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肺滑膜肉瘤、肺平滑肌肉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0%、50%和60%。肿瘤直径>5 cm者预后不良[21]。本研究中预后较文献报道差,可能由于未能早期发现,诊断时肿瘤已较大或已远处转移以及切除不完全所致。
综上,PPS非常少见,单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易误诊,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尤其是免疫组化。PPS首选手术治疗,可辅以化疗和放疗,预后差,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熟悉本病的诊断,尽早手术并完全切除病灶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