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2012-09-08 03:58郑祖艳秦海峰王玲姝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煎剂气血疗程

郑祖艳,秦海峰,王玲姝△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针刺和中药煎剂相结合治疗。针刺取穴:太白、公孙、冲阳、丰隆。用1.5寸华佗牌毫针,太白穴直刺0.5 ~0.8寸;公孙穴直刺0.6 ~1.2 寸;冲阳穴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丰隆穴直刺1~1.5寸。留针40 min,运用补法,2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中药煎剂选用归脾汤加减,药用:黄芪20 g,白术15 g,当归、白芍各20 g,茯苓、酸枣仁各15 g,天麻20 g,甘草10 g。若兼见湿盛,可酌加薏苡仁20 g,泽泻15 g;若血虚较甚,可加阿胶10 g,紫河车粉10 g(冲服);若兼见气虚,可重用黄芪,防风、浮小麦各15 g。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口服中药煎剂(归脾汤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相关的标准:痊愈:眩晕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可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症状减轻,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眩晕无改善或加重。

3.2 统计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版本,临床疗效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眩晕病位在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多由情志不遂、年高肾虚、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瘀血内阻等原因所致。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可发为眩晕[5],宜补益气血、调养脾胃。

针刺取穴采用远治作用为取穴的原则,以原络配穴为主,太白、冲阳皆属脾胃经的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5];公孙、丰隆皆属脾胃经的络穴,《针经指南》载:“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活”[6]。原络配穴,主治表里两经病变,可使经脉气血流畅,改善血液循环。中药煎剂治疗以归脾汤加减为主,方中黄芪、白术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当归、白芍有补血活血的作用;天麻有祛风通络的作用;酸枣仁有养心益肝安神的作用;茯苓有健脾宁心的作用;甘草有补气健脾的作用。针刺和中药煎剂合用,共同达到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健运脾胃的作用。通过3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针刺与中药配合能显著改善血液循环,值得临床推广。

[1] 华忠建.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66

[2] 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9

[3] 周媛.针药结合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84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2

[5]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298

[6]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6-47

猜你喜欢
煎剂气血疗程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住院患者无差错中药煎剂发放流程及其应用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自拟中药煎剂对糖尿病足模型大鼠的影响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芪蓟肾康加味煎剂对AngⅡ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MMP-2、TIMP-2的影响
影响中药煎剂质量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