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霞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坪卫生院,山东淄博 255174
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临床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伴有或不伴有喘息症状,是一种广泛累及肺实质,支气管及肺血管的肺部慢性炎症[1,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由病毒、细菌感染以及过敏原诱发,常造成痰栓形成、气道堵塞、进而引起通气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治疗病情迁延易导致肺气肿、肺动脉高压以及肺源性心脏病发生[3,4]。笔者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10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217例,均符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第7版《内科学》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标准[5]。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09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44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为(55.5±6.8)岁;实验组患者108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45例,年龄为 45~71岁,平均年龄为(55.8±7.4)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呋辛钠单用治疗,1g加入100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20mL加入250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均为2周。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发热、咳嗽、咳痰、肺部体征等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
根据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拟定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级;治疗总有效例数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32例,有效57例,无效20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89例,总有效率为81.7%;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显效63例,有效38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101例,总有效率为93.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发热、咳嗽、咳痰及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分别为(3.1±1.4)、(7.2±2.5)、(9.7±3.0)、(8.6±2.1)d;实验组患者发热、咳嗽、咳痰及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分别为(1.8±0.9)、(4.8±1.3)、(5.2±1.8)、(5.7±1.8)d;实验组患者发热、咳嗽、咳痰及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发热、咳嗽、咳痰及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患者发热、咳嗽、咳痰及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比较[(d)±s]
组别 n 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对照组实验组109 108 3.1±1.4 1.8±0.9 7.2±2.5 4.8±1.3 9.7±3.0 5.2±1.8 8.6±2.1 5.7±1.8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比较(±s)
时间 白细胞计数(×109/L) 中性粒细胞(%)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3.7±3.8 8.4±2.1 13.5±3.5 7.1±1.9 90.7±4.3 81.2±3.6 90.3±4.7 69.7±4.5
慢性支气管炎多发于老年患者,因患者年龄较大,机体免疫力较低,故疲劳、降温等因素极易诱发急性发作[7,8];临床传统抗生素单用治疗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不佳[9]。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属于“哮证”、“痰饮”及“咳嗽”范畴[10],发病机制为内外邪侵,肺热痰生,肾虚气逆,久则气滞瘀阻,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痰热清注射液作为一种新型中成药,主要方剂成分为黄岑、金银花、连翘、熊胆粉及山羊角;其中黄岑清热祛湿、解毒化痰、宣肺泻火,金银花、连翘清肺化痰、利药入肺,熊胆粉祛痰镇咳、解毒平喘,而山羊角则可以解热宣肺、解痉镇咳,平肝熄风;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宣肺、祛痰平喘、解毒镇咳之功效[11-13]。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例数为89例,总有效率为81.7%;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例数为101例,总有效率为93.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热、咳嗽、咳痰及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26.
[2]王娟,王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8):90-91.
[3]瞿梅,许文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46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4):6-8.
[4]陈浩忠.浅谈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J].吉林医学,2011,32(3):558.
[5]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62.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2.
[7]张顺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3):374-375.
[8]邓剑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00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6):472-473.
[9]叶志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4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5):69-70.
[10]李超渝,傅清芳,胡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9):121-122.
[11]高益民,王忠山.对痰热清注射液临床药学初步评价[J].首都医药,2004,11(12):44-45.
[12]赫灵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54例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244-1245.
[13]张顺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3):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