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耀军史文婧
结构问题制约对外贸易发展
——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结构分析
□文/姚耀军史文婧
长三角地区近十余年来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但也存在着结构层面上的突出问题
在1978至2010年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从35.23亿美元增长至10882.0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6%。伴随着进出口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长三角对外贸易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升,其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2年的13.12%跃升至2010年的36.59%。显然,从规模上看,长三角地区近十余年对外贸易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自不待言。但规模上的成就可能会掩盖结构层面上的问题,就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而言,深入分析结构层面上的问题更具实践意义。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生产要素的禀赋特征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优势的部门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在2000至2008年期间,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平均比重达到了96.68%,初级产品仅为3.32%。工业制成品内部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出口份额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份额,成为促进长三角地区工业制成品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截至2007年,长三角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达到63.36%,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成为长三角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的主要标志。在1998至2010年期间,长三角地区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36.81%增长至63.09%;高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1.99%增长至35.75%。在区域内,江苏省在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上均具有较大优势。在2010年,江苏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1883.37亿美元1268.9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了69.62%和46.91%。上海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虽低于江苏,但出口比重也达到了72.55%和46.45%。浙江省两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则远低于江苏和上海。在2010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为43.84%,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仅为8.32%,而服装、鞋类和轻纺制品仍占到了出口总额的30%,因此浙江出口商品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方式结构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两种主要方式。经验表明,加工贸易对于解决资金短缺、引进先进技术、吸收剩余劳动力等方面的作用显著,而一般贸易则在抵御市场风险、适应政策环境变化、调整产品市场分布,从而实现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方面占有优势;相较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更能够体现一个地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长三角地区总体来看,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出口额几乎保持同步增长,各占据了出口总额的近半壁江山,在2010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为46.43%,一般贸易为48.63%。
在区域内,加工贸易在上海与江苏的出口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而一般贸易在浙江出口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在1998至2010年期间,上海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分别占总出口额的平均比重为57.11%和38.12%。在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凭借其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较高的制度效率,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在苏南地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极大推动了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加工贸易成为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江苏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在1993年为36.4%,到2010年已上升至59.10%。与上海和江苏不同,浙江省的出口贸易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在1998至2010年期间,浙江加工贸易占出口额的平均比重为20.19%,一般贸易的平均比重则达到了79.16%。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有关,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这应该是一般贸易在浙江出口贸易中居主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有企业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集体、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外贸主体的利益分配出现新的变化。
在区域内,上海一直是我国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大批境外企业来沪投资,形成了一批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在1998年,上海外资企业取代国有企业而成为出口贸易的主体,其出口比重达到50.33%。进入21世纪,上海外资企业的出口比重仍不断增长,至2010年已达到69.71%。外资企业也在江苏对外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出口比重在2010年达到了71.09%。民营企业在上海和江苏外贸主体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浙江的情况却与之不同。近年来,民营企业作为浙江省开拓国际市场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贸易主体,其出口额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6.82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930.2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3.48%,占全省总出口的比重也跃升至51.55%,成为推动浙江外贸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基本保持稳定,约占总出口的1/3,而国有企业的出口比重则持续下降,从1998年的66.45%下降到了2010年的10.10%。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国内与国外资本相互协调的对外贸易格局。
入世以来,长三角地区在巩固亚、欧、北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了对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从长三角地区对各大洲的出口分布来看,亚洲一直是长三角最大的出口流向地,近10年来占出口额的平均比重超过40%,但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欧洲和北美也是长三角出口的重点区域,出口比重都在20%以上。对其他大洲的出口比重仍然较低,但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分国家和地区来看,欧盟、美国、日本、东盟和中国香港依然是长三角的主要贸易伙伴,在2010年的出口比重分别为25.50%、20.54%、8.81%、7.89%和5.98%。同时,对俄罗斯、印度、巴西以及中东国家的出口不断增加,这些新兴市场占了出口比重的约13%。尽管长三角地区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程度在不断扩大,但前五大出口市场所占份额目前仍高达68.73%,因此出口市场集中度偏高。
长三角地区近十余年来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结构也不断优化,但目前来看,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结构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出口产品仍以低端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在长三角地区,虽然工业制成品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出口产品仍以中低端的机电产品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一些高技术产品也大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特点是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也是造成该地区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会为其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易受到外部市场的冲击。同时,加工贸易产品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底端,不仅产品的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还要在生产过程中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成本。
——外资企业的强势地位挤占了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长三角地区是外资集中地,虽然外资企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三角地区的外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另外,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分布并不均衡,部分地区对于外资过于依赖,使本土经济自主发展的空间缩小,由于本土企业特别民营企业又是开发海外新兴市场的先锋,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长三角地区扩大出口市场的能力。
——出口市场过于依赖少数国家和地区,使长三角地区的外贸发展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一些国家不时提出的反倾销和设置的种种贸易壁垒,已经对长三角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了巨大挑战。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