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记者 李 坤
名城遵义的“光明卫士”
——记遵义供电局城区分局报修维护中心主任申友强
文Ⅰ本刊记者 李 坤
能够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充分说明党对于我们一线工人的关心和厚爱。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重托。 ——申友强
在历史名城遵义,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就有那么一群人,开着电力抢修车在城市里穿行,身着橘红色工作服忙碌在大街小巷,精心护卫着这座城市的光明。
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遵义供电局城区供电分局报修维护中心主任申友强,就是这个被市民誉为“光明卫士”团队的带头人。作为这块红色土地上供电企业员工的优秀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企业青年成长成才“身边的榜样”、党的十八大代表的他,26年如一日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用璀璨青春践行着“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神圣使命。
申友强的办公室陈设很简单,一台电脑,一幅城区线路图,一本本已有些陈旧的工作记录,两个安全帽。这些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是他每天生活的必需用品。
尽管才40多岁,但申友强却显得比同龄人苍老了几分。黝黑的皮肤,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身朴素的工作服,一个简单的斜挎包,谈起工作,分外精神。
1986年,16岁的申友强接过父亲的背包,做起了一名普通的电力抢修员。风里来雨里去,26年里,他从没停下过自己的脚步。
热情、干练,提起申友强,遵义很多用电客户都交口称赞;服务好、行动快、周到方便,这也是很多遵义的企业和市民对电力抢修队的深刻印象。
遵义地处山区,城市里很多建筑都是依山而建,巷道错综复杂,地势高低不平,这给供电抢修工作造成很大不便。2011年,位于城区万里路果林巷的一台变压器烧坏了,由于地形原因,吊车进不去,申友强就带领队员们用绳子拴在配变箱体上,下面垫上两块木板,前面拉后面撬,一点一点的爬坡上坎,二三十人生拉硬拽,硬是将一两吨重的“铁疙瘩”拖到了安装位置。
2008年初,遵义持续3个月凝冻天气,为保住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他带着抢修队的工友几乎没日没夜的工作,就是在申友强和队友们3个月的坚守下,竟没让遵义城区22万户居民停过一次电。
他记不清楚一年来完成了多少项任务,但对城区70多条10千伏的配网线路和1000多台变压器的线路的走向和位置、名称,都烂熟于心。对于线路设备的新装、改建、迁移等,申友强会立马组织全中心人员进行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肩上扛着一份责任,放不下也舍不掉。”
“我来的这十多年里,每天都是申主任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下班回了家只要一接到抢修电话,就要马上出门,根本没什么休息。”保修维护中心的生活委员何源告诉记者。
申友强说,队员们每天的工作都是和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打交道,他必须负起责来,出了安全事故,对队员和他们的家人没法交代。
他有句口头禅,队员们熟记于心,“宁听骂声,不听哭声”。每次在抢修现场,他都会不停地交待要上电杆的队员“地线接好”、“注意”、“慢点,一步一步的来”,几乎每个队员都听过申友强这样的叮嘱。何源说:“听他说这些话,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可就是靠着申友强的这种事无巨细的精神和坚持,在他带队的这些年里,遵义城区抢修大队始终保持着重大安全事故的零记录。
队员们都称他“知心大哥”,大家对工作有了怨气,有了不满都会找他发泄,但申友强并不恼。“他们对着你发脾气肯定有原因,要是他吵你也吵,哪个来解决问题咯?我要等他们先把气消咯,再和他们好好谈。”只要大家有时间,申友强会组织大家一起聚会,话家常、聊工作,只要是和队员们在一起,申友强的话总是特别的多。
“玩命!一点都不顾及自己的身体,但对所有的队友来说,没有人不对他翘大拇指的。”配网指挥中心主任古大林这样评价他。事必躬亲,只要是涉及比较大型的故障抢修、线路巡视、检修等任务,申友强必到现场和队员们一起处理,上电杆、下地道、抬设备、搬材料,完全没有一点“老资格”的架子。大家就算是有时感觉工作太累,思想上有些情绪,但只要想起申友强,心里的“疙瘩”也就自然消了。
26年来,申友强已不记得自己在荒山野岭、在风雨雪中渡过多少不眠之夜。每当回忆起电网人的一次次抢险,申友强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他和工友们与灾魔搏斗的身影。
电力抢修工作没有周末,每逢节假,更是抢修队最忙碌的时候。申友强说,只要是干上了这份工作,就不要想着能照顾家庭了,“我干这一辈子,唯一愧对的就是我的家庭。”
17年前一个冬天的早上,他接到任务:中庄镇的线路出现故障需要及时抢修。申友强顾不上家中怀有身孕的妻子,马不停蹄赶往离市区十多公里外的中庄镇。女儿出生的时候,申友强还在电杆上抢修出现故障的10千伏线路,等到排查完毕已是下午。这时他才得知女儿出生的消息,他急急赶到医院,家人很是不理解,连医院的医生见到他都没好气的说他不负责任,“孩子出生,连个签字的都没有,还要朋友代签。”可是谁知道这时的申友强心里正紧紧地揪着疼。
现在申友强的女儿已经是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一周只能回一次家,父女俩见面的时间本就少,可却还常常是申友强晚上没下班,女儿就睡了,早上天没亮,申友强就出了门,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父女俩是长时间见不上一面。从女儿上学开始,申友强总共就去接过她三次。申友强还记得在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第一次去接她的情景,“女儿看到我和她妈一起去接她,呆了半天,后来感动得哭了……”女儿见到校门外的爸爸,竟会惊讶得蹲在地上哭了起来,说到这些,申友强的声音已经有些颤抖。
“申友强,你今天回去还能找得到家吗?”同事丁米昂的一句玩笑话,在班组里传开了。同事们问他新家是个什么样子,买了哪些家具,他啥也说不上来。由于申友强居住的房子拆迁,新房装修、置办家具,他一点都没有参与过,全依仗妻子和父母忙前跑后。直到搬家的时候,走到小区才想起家在哪里自己都还不知道,连忙提起电话问妻子新家是几单元几号。
“其实,我是个不称职的爸爸和丈夫,有了今天的成绩全靠家人的支持。”提起家人,申友强满怀愧疚地说。(责任编辑/孟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