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范 松
“黔腹滇喉”前记
文Ⅰ范 松
美国著名学者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指出:“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就已萌动。”
在被称为“黔腹滇喉”的安顺,这种“文明的萌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万年前。
安顺以北2 6公里的普定县城郊,在一座孤山的山腰上有个石灰岩溶洞,因洞口南北对穿而得名“穿洞”。1979年以来,这里出土了人类完整头骨两件,各类石器两万余件,磨光骨器一千多件,还发现了1.8万件、十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多处用火遗迹——这说明,早在1.6万年前,古“穿洞人”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
同一遗址出土两件远古人类头骨,至今国内尚无二例;出土骨器总数居全国之冠,超过全国其他地区同期发现总和的30倍——穿洞,以璀璨夺目的考古发现,赢得了“亚洲文明之灯”的美誉。
如果说穿洞文化是安顺旧石器时代最典型的代表,那么比它稍晚一些,距今1.3万年左右的平坝飞虎山遗址,则是安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一个重要代表。
在飞虎山遗址出土的3480多件文物中,大量磨制石斧、石箭头、石纺轮和骨角器的出现,说明这时的安顺人对石器和骨器的加工,已经有了精细的磨制工艺。而陶片和陶纺轮的出土,则反映出五六千年前安顺地区制陶和纺织的最初形式。
最让人惊喜的是,这里还出土了贵州最早的彩陶——陶片上那些带状的红彩,述说着数千年前古安顺人对装饰美学的追逐,同时也是安顺出现彩陶工艺的有力论证。
作为贵州省最早设立县治的地区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安顺地区就已成为古牂牁国的北部中心,称夜郎邑。战国初期,安顺是夜郎国属地。秦统一六国后,安顺被划入象郡北部地域。
到了汉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牂牁郡下辖17个县,其中夜郎县的治所就在今安顺一带,辖地包含今安顺市城区、平坝、清镇、六枝、关岭、镇宁、紫云、普定等县(市)。此时的夜郎县,已进入青铜时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锄、犁、钁、戈、矛、镞、鼓、羊角钮钟等为数众多的青铜器。
汉武帝时,随着“募豪民,田南夷”政策的实施和西南夷道的打通,一大批汉族移民定居安顺,这里与外界有了较为频繁的商业往来,人们开始告别以往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使用起半两钱和五铢钱等通用货币。
谈到安顺的汉代记忆,不能不提安顺城南6公里的宁谷遗址。宁谷遗址由120座汉墓、1处陶窑遗址和1处居住遗址构成,是中国少有的“三位一体”汉代遗址,曾出土著名的“长乐未央”瓦当。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土的大量陶器、铜器、铁器,木牍、木楔和木枋等建筑构体,为数颇多的绳纹瓦、筒瓦和车轮纹瓦当和云纹瓦当等,说明当时安顺的建筑规格、建造工艺、生产规模等,均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与此同时,在清镇、平坝的数十座汉墓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铁器、漆器、杂件(包括银器、铁币、料石器等)。这些器物的精美程度及其生产、加工所必须经过的诸多工序,反映出当时安顺已经有了工官管理的工场,且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分工也相当细致。
有学者据此分析,汉代的牂牁郡虽然地跨滇黔,管辖范围辽阔,郡太守的驻地却很可能在安顺一带。
魏晋之际,安顺属诸葛亮所设七郡中牂牁郡之夜郎县。南中之战后,济火获蜀汉政权封罗殿国主,今安顺地区都在其治下。
隋朝时,今安顺一带为东爨势力占据,一直到唐贞观四年(630)设置望江县,安顺才从东爨势力控制下摆脱出来,划归望江县管辖,隶属琰州。唐中期以后,封乌蛮普里部别帅为普宁郡王,治所就在今安顺杨武乡杨武大寨。
宋时在普里部治地置普宁州,隶绍庆府。元朝建立后,普里、普东两部归附,元政府以其地置普定府,治所仍在杨武。其后一段时期,安顺的隶属关系一再改变,先隶云南省曲靖宣慰司,后隶四川行省、湖广行省,又还隶曲靖宣慰司。
元至正十一年(1351)置普定县,同时设置安顺州,州治设在今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当时的安顺州、普定县辖地,均在今安顺市西秀区境内。
明王朝建立以后,元朝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拥重兵继续盘踞云南,成为明政府完成国家统一的最大障碍。要攻打云南,必先稳定贵州政局,为此,明政府在贵州各军事要冲设立卫所驻军。
明初在贵州境内设置的14卫中,普定卫的治所即在今安顺市城区。之后,又设平坝卫于今平坝县城。目的只有一个,将黔中腹地牢牢握在手中,扼住元朝残余势力的咽喉。
洪武十四年(1381)十二月,明征南将军傅友德统率大军由湖广,经辰州、沅州进入黔境,首先攻占安顺一线。不久,整个云南被明军占领。
在征讨云南的过程中,安顺的军事战略地位凸显。于是,在贵州尚未建省的情况下,有了将普安、普定、乌撒等土府及安顺、镇宁、永宁等州划规云南行省管辖的决定;有了明安陆侯吴复于洪武十四年(1381)在安顺(时为阿达卜寨)的筑城之举;更有了洪武十五年(1382),先于贵州建省31年,在安顺设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等举措。
就在大军进攻云南的同一年年底,明政府在安顺大举筑城,历时三月竣工。经过历次修建后,安顺成为令人瞩目的黔中重镇。清人许缵曾的《滇行纪程》记述安顺城时描述道:“环市宫室皆壮丽宏敞。人家以白石为墙,石片为瓦。”“提督驻此,以镇盘江。……明初设军民指挥使司,以襟带三州。”可见,当时的安顺已成为黔中地区贸易、交通的中心。
明政府将此时的安顺城,定为普定卫城,建制上先是升格为军民指挥使司,后又改置安顺府,隶属于云南行省。
明万历年间出任贵州巡抚的郭子章在其所著的《黔记》一书中,曾直截了当地断言:贵州“盖本非都会之地”,“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处”。朝廷其所以在此建省,目的在于“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
按照郭子章的观点,明初的抚绥贵州,建省设治,都是为了平定云南,打通云贵之路,利于军旅往来。素为“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因此成为明初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大开发中,除省城贵阳外,最为明统治者关注的重要城镇,并由此步入全新的历史时期。(作者单位:贵州省文物局 责任编辑/任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