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图 骆世明 王志江
小县要办大文化
文Ⅰ图 骆世明 王志江
普定在变,因为文化的驱动,把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致富的目标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紧密相结合,大胆提出“小县要办大文化”和“文化扶贫”的战略思路。普定在文化春天里,正向“全国文化先进县”目标奋进。
普定,一块神奇秀美的高原土地。
这里蕴藏厚重的历史文化、绚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民风。夜郎湖风光旖旎、云中大草原蔚为壮观、重阴山杜鹃红如火、莲花古洞千奇百怪、西路花灯争奇斗艳、屯堡风情古朴浓郁、朵贝贡茶闻名遐迩、梭筛鲜桃惹人垂涎……
普定,一颗璀璨绚丽的夜郎明珠。
文化根脉丰厚、文化人才辈出、文化繁荣发展……1997年,普定被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2008年11月,普定县马官镇以花灯艺术跻身由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行列;2010年1月,普定正式启动“四创”工作,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县”。
铁水冲龙。
普定地处黔中腹地,地域广阔、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县域面积1091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1.6万多年前,“穿洞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拉开了普定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历史文化长河,创造了灿烂多姿的穿洞文化,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汉、苗、布依、仡佬、白等十多个民族。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承和民族习惯,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交织融合,经过千百年的复杂演进,创造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
普定人的刚健,突出地表现在尚武的一面。民间好多村寨都流传“地戏”表演,表明这块土地曾受到过“屯堡文化”的深远影响。表演地戏的演员身穿武士古装,头戴雕刻精 美、栩栩如生的自制面具,吟唱《隋唐演义》、《杨家将》、《薛仁贵征西》……尚武精神随着武戏的表演和高亢的唱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还流传着地戏的一个变种——高台地戏。演出时,身着古戏装,手拿各种惟妙惟肖的武器,来回地在舞台上穿梭,身轻如燕,中途还要撒出黄烟,把整个舞台渲染得神秘而雄伟。
射驽是苗族的一种传统狩猎方式,却逐渐演变成一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民族村寨广为流传。猴场乡仙马村的射驽青年王仁爱、李贵福等苗家汉子,已经在历届民运会上取得了几十枚金、银、铜牌,从而把这项古老的技艺带出贵州、带向全国。仙马村被外界媒体称作“61块奖牌托起的村庄”。
而普定花灯,则是以爱情和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感纯真、秀美柔和的一种灯班活动。传统的唢呐曲调粗犷,芦笙舞曲阴柔如水如风,别有一番风情。
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孕育和形成了普定人雄浑阳刚、坚毅果敢的品质。如任可澄先生为蔡锷护国军起草的《讨袁战斗檄文》和他的书法可见阳刚的一面,其几十年锲而不舍主修了《贵州通志》,可见其坚韧不拔、不懈治学的精神;袁晓岑先生穿着草鞋,从马场水井湾徒步几天几夜,穿过重重大山到贵阳求学然后到昆明,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艺术道路上奋勇前行,成为一代雕塑国画大师,并创造性地推进中国花鸟画史的进程,他的国画《鹤》刚勇冲霄君临天下,国画《孔雀》则雍容典雅仪态万千;已故贵州知名作家蒙萌,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从泥水工、木匠、补鞋匠到作家的转变,完成他艺术历程的升华……如今,普定年轻的文艺群体,也正在以坚忍的毅力,在艺术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着他们的“文化苦旅”!
高台地戏。
千百年来,在普定这块古朴而又年轻的土地上,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百花齐放的局面。
近代有主持修纂《贵州通志》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任可澄,原贵州大学校长张廷修等;当代有著名花鸟画大师、雕塑大师袁晓岑,油画家、著名肖像外交大使袁熙坤,著名美学家、哲学家刘纲纪,古文献研究专家、《诗经全译》作者袁愈荌,作家蒙萌,蜡画家、全国十大民间艺术家洪福远,民间艺术家、西部花灯王徐文华,曾赴莫斯科参加原苏联国际青年艺术节的民间芦笙艺术家熊永林……
普定,是一个推崇文化的地方,决策层始终认为,“没有文化底蕴的发展是暂时的,是沙漠经济;有文化底蕴的发展才是永恒的,是绿色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文化”是普定人的精神“图腾”。“也不知什么原因,普定似乎与文化特别有缘。”著名作家、书法家戴明贤如是说。
“普定是个出思想、出嗓子、出色彩、出人文精神的地方。‘亚洲文明之灯’——穿洞是根,有了火种,就会燃烧,‘我’从穿洞来,‘我’到哪里去?普定的文化研究很深入,善于思考,富于创造,敢于正视劣根性,又能发现一种精神,于是普定人气很盛、文事很盛,工作和文事能从大处着手,有大气派,有新篇章。”一位作家如是说。
普定人的生存环境和普定人绵长的文化源流,成就了普定的人文精神代代相传。1993年,普定成立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袁晓岑先生作画祝贺,题名“冲霄”,画面上两只仙鹤奋翅向前,高翔天际,表达了先生对桑梓的厚望。刘纲纪先生的祝贺书法引用了任可澄先生的两句诗:“翩翩贤主成嘉会,高山仰止无限情。”刘先生还为《普定》文艺副刊取名为“文昌阁”,并在来信中说:“‘文昌阁’既为普定一景,又含有文运昌盛之意。我深爱家乡的‘文昌阁’,我祝家乡多出些‘文昌星’。”
作为安顺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唯一试点县,普定在2007年就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暨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县财政每年专门预算5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中共普定县委、普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构建穿洞文化谱系、打造穿洞文化品牌”的意见》等系列文件。
普定在变,因为文化的驱动,把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致富的目标与文化繁荣发展紧密相结合,大胆提出“小县要办大文化”和“文化扶贫”的战略思路。有专家说,这种“普定现象”并非历史的偶然。有了政府的“文化”战略,有了百姓的爱“文化”,这块土地越加美丽和优雅。
从1995年至今,普定投入文化建设事业的资金已经超亿元。连续12年举办各种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两次举办全国性的书画大赛,以弘扬穿洞文化为主旨,组办《穿洞文艺》、《普定》周报、《穿洞文艺》文学论坛网为主体的“一刊一报一论坛”文化平台,成为全县广大文艺爱好者进行文学笔会、文艺信息交流的阵地。设有“穿洞文艺政府奖”,投入上百万元,先后编辑出版了《高原奇事》、《肖像外交大使袁熙坤的艺术与社会活动》、《割不断的情缘》、《穿洞沧桑》、《魅力夜郎·穿洞故里篇》、《走遍夜郎故土——穿洞人故土普定》等文艺术图书。多年来,在这块多元、立体、多彩、独特的文艺阵地上,文艺作者们创作的散文、小说、诗歌、歌曲、书法、戏曲、绘画等相继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或获奖,普定文艺群体创作现象在全省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前,普定县投入300万元,进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性规划编制工作。3年多来,县级财政已投入1000多万元,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民族民间文化参加省以上大赛获得金、银、铜奖牌60余块,国家级金牌就有3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普定文化的发展,会在新的文化发展春天里,会在一种对文化图腾的精神追求中,会在一批热爱普定文化的追求者关注下,书写新的厚重与繁荣。(责任编辑/覃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