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彪,符娟,符健,蔡笃运,黄春新,林锋,贾杰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海口570311)
2006-2010年我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监测
吴彪,符娟,符健,蔡笃运,黄春新,林锋,贾杰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海口570311)
目的分析2006-2010年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1 722株和肺炎克雷伯菌872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迁情况。方法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鉴定并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结果2006-2010年从临床送检的标本中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 722株和肺炎克雷伯菌872株,两种细菌对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特别是3代头孢菌素产生相当程度的耐药性,仅对美洛培南敏感性较好。结论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止医院感染。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监测;超广谱β-内酰氨酶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菌,又是重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耐药性的变迁和现状倍受人们的关注。为了解我院产ESBLs菌的发生率和耐药性特点,以控制产ESBLs菌的传播和流行,我们对2006-2010年从临床各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ESBLs检测,并分析其耐药性变迁状态,现报道如下:
1.1 菌株来源2006-2010年我院临床各类临床标本(包括痰、尿、血、胆汁、脓液、腹水、粪便等)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 722株和肺炎克雷伯菌872株(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标准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ATCC 35218(ESBLs产生株)和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ESBLs产生株)。
1.2 药物敏感试验遵循2001年NCCLS标准[1],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药敏分析及ESBLs检测,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药敏试剂均为法国BioMerieux公司产品。ESBLs菌株的确证采用双纸片法,抗菌药物纸片为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10 μg)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10 μg)。
1.3 统计学方法用WHONET5.4软件对患者首次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及统计。
2.1 2006-2010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2006-2010年我院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总的分离率相对稳定,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波动于10%~12%之间,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波动于3%~7%之间,在2009年、2010年后者的分离率有上升趋势,见表1。
2.2 2006-2010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产酶率2006-2010年我院分离的1 722株大肠埃希菌和87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4.4%和29.0%,近3年来(2008年、2009年、2010年)ESBLs的检出率较2006年、2007年有下降趋势,见表2。
表1 2006-2010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
表2 2006-2010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产酶率
2.3 大肠埃希菌2006-2010年的耐药性变迁大肠埃希氏菌2006-2010年对3代头孢菌素及左氧氟沙星等药物的耐药率大多都在50%以上,已失去临床应用价值,3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剂及阿米卡星耐药性也逐年增加,但稳定于20%以下,临床尚可应用,唯碳青霉烯类美洛培南敏感性仍高,见表3。
表3 大肠埃希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2.4 肺炎克雷伯菌2006-2010年的耐药性变迁肺炎克雷伯菌2006-2010年对3代头孢菌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较高,已失去临床应用价值,对3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及阿米卡星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碳青霉烯类美洛培南尚属敏感,见表4。
表4 肺炎克雷伯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社区和院内感染的重要细菌,本研究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在5年内保持相对稳定,分离率分别为11.1%和5.6%。
本调查表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等药物耐药率较高,可能与细菌产生ESBLs有关。ESBLs是丝氨酸蛋白酶的衍生物,存在于细菌中,是细菌染色体外的蛋白质,主要由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属产生[2]。ESBLs不仅能分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而且能分解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这些抗菌药物失去抗菌活性,但它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故应用3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尚有一定疗效。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质粒不仅携带ESBLs耐药基因,同时具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基因,不但可导致ESBLs在细菌间的传播,还可导致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在细菌间的交叉耐药[3-4],产生多重耐药菌株,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给感染的临床治疗带来更大困难。
我院近5年来在分离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44.4%和29.0%,与陈梅莉等[5]的报道(47.6%和20.1%)相近,明显高于姚兴伟等[6]的检测结果(15.6%和8.5%),低于Mohnarin 2009年度报告:中南地区细菌耐药监测[7]的报道(60.9%和46.8%)。出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各地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数量及用药习惯不同有关。ESBLs菌株的产生和流行与临床上大量使用广谱β-内酰胺抗菌药物特别是3、4代头孢菌素密切相关,同时住院患者间的交叉感染、长期住院也是获得ESBLs感染的危险因素。
既往临床上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多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近年来其耐药率有增高趋势。本调查表明我院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已维持在40%~60%,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自2006年的19.1%增至2010年的34.0%,耐药率上升尤为明显。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严重,归结于20多年来,广泛使用该抗菌药物的结果。其次,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存在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质粒传播,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多。现在氟喹诺酮类对治疗产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已失去价值。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属高效、广谱抗菌药物,被认为适用于治疗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本调查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高度耐药;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形成这种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菌株携带了不同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其中,阿米卡星经过结构改造、对修饰酶具有一定稳定性有关,因此其耐药率远低于庆大霉素[8]。
目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产ESBLs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治疗产ESBLs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我院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但耐药率分别由2006年的1.3%和0.0%上升至2010年的3.2%和0.6%,这可能由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造成其耐药菌株逐渐产生,其主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了碳青霉烯酶;而临床常规药敏试验方法,无法将其检测出来[9]。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临床不适当地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是导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高耐药率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尽可能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同时,应该积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医院感染,做好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用药,以减少ESBLs阳性菌和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播散。
[1]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J].NCCLS,2001,21 (1):40-45.
[2]张玲,黄留玉.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6):897-900.
[3]王忠永,李响新,吕美艳,等.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分型及耐药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 (16):2361-2364.
[4]Jacoby GA,Han P.Detection of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 in clinical isolates ofKlebsiella pneumoniaeandEscherichia coli[J]. J Cli Microbiol,1996,34(4):908-911.
[5]陈梅莉,马友正.临床分离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986-987.
[6]姚兴伟,李慧萍,杨曦明.153株大肠埃希菌和84株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0,28(4):318.
[7]李丽,田磊,张蓓,等.Mohnarin 2009年度报告:中南地区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7):533-539.
[8]张淑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2(16):299-301.
[9]孙景勇,倪语星.Mohnarin 2008年度报告:华东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35(7):503-507.
Drug resistance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ol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6 to 2010.
WU Biao,FU Juan,FU Jian,CAI Du-yun,HUANG Chun-xin,LIN Feng,JIA Jie.People's Hospital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570311,Hainan,CHINA
ObjectiveTo monitor the drug resistance of 1 722 stains ofEscherichia coli(E.coli)and 872 stains ofKlebsiella pneumoniaeisol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6 to 2010.MethodsStrains ofE.coliandKlebsiella pneumoniaewere identified by VITEK-32 Automatic Microbial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zed by drug-susceptibility testing.Then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WHONET5.4 software.ResultsFrom 2006 to 2010,the 1 722 stains ofE.coliand 872 stains ofKlebsiella pneumoniaeisolated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most commonly used antimicrobial drugs,especially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ephalosporin drugs.They were found to be highly susceptible to meropenem.ConclusionThe drug resistance ofE.coliandKlebsiella pneumoniaefrom hospital infection is very serious.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pathogens.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should be used reasonab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usceptibility tests.
Escherichia coli;Klebsiella pneumoniae;Drug resistance;Monitoring;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
R378
A
1003—6350(2012)18—012—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2.18.005
2011-04-11)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0123)
吴彪(1976—),海南省海口市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E-mail:wubiaoh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