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辰,朱玉双,马春林,李文伟,桑轼辙
(1.西北大学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9;2.西北大学 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3.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产能建设项目组,甘肃 庆城 745100)
木34区油藏开发技术探讨
程 辰1,2,朱玉双1,2,马春林3,李文伟3,桑轼辙3
(1.西北大学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9;2.西北大学 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3.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产能建设项目组,甘肃 庆城 745100)
马岭油田木34区延10油藏目前处于开发前期阶段,为了延长低含水采油期,需要确定与之配套的前期开发技术。采用油藏工程论证及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木34区合理井网密度为15口/km2,射孔程度应控制在20%以内,地层能量下降到原始地层压力的80% ~90%时转入注水开发较为合理,合理注水强度为2.7 t/m·d,合理采液强度为0.8 t/m·d,油井井底合理流压为3 MPa,合理生产压差控制在1.5~3 MPa,更加有针对性的挖潜油藏。
马岭油田;边底水油藏:油藏工程论证;数值模拟;开发参数
木34井区位于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为侏罗系延安组延10层位。鄂尔多斯地区延10期的沉积面貌大体上仍继承了富县期的特点,形成了广泛的低弯度河流沉积体系。研究区延10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体系[1]。
本区延10油藏为构造油藏,储层为河流相砂岩[2],构造呈现出中部高、四面较低、北东部较为平缓的鼻状隆起的特征。油水分异明显,底水分布范围涵盖整个区域,且厚度较大,油藏驱动类型为弹性水压驱动。
木34区测井解释平均孔隙度为13.38%,渗透率45.98×10-3μm2,平均单井油层厚度 10.9 m,油层中深 1 885 m,原始地层压力 16.5 MPa,饱和压力 0.973 MPa。
地层原油粘度 3.726 MPa·s,原始气油比 5.26 m3/t,地层原油密度 0.811 5 g/cm3,压缩系数 0.934 × 10-3/MPa,地层水分析资料表明,原始地层水矿化度为6 110-13 130 mg/L,pH 为 6.8 ~7.9,水型为 Na2SO4。
马岭油田木34区木 34-1,木34-02最先于 2010年 7月投产,至2011年6月,共有采油井24口,开井22口,无注水井。井口日产液水平167 t,日产油水平95.4 t,平均单井日产油水平5.2 t,综合含水33.1%,平均动液面906 m,采油速度保持在3%范围内,单井产量保持在5 t/d。
马岭油田木34区延10储层在开发过程中依靠自然产能开发。油藏饱和压力低,原始气油比低,边底水能量有限。经测算,采用自然能量开发,油藏的最终采收率不足10%。因此仅仅依靠自然能量开采,达不到油田高产的目的。
根据润湿性资料分析,延10油层为亲水性润湿。岩心敏感性试验分析结果,研究区储层为弱速敏、弱水敏、弱盐敏、弱酸敏、弱碱敏,整体呈弱敏感性,注水开发不会对储层造成明显伤害。
该区采用井距300 m的正方形井网,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其井网适应性。
一是井网的灵活性较强,初期井距较大,为后期扩边加密提供空间。且在后期可以将角井转注成为排状注水。
二是高产油井保持低含水开发。除了东南部油井受边水内推的影响导致含水上升外,内部大部分油井保持低含水开发。
该区水驱采收率的预测分别依据俞启泰,陈元千,童宪章推导出的三个经验公式,计算得出认为木34区侏罗系水驱采收率定为20%左右较为合理。
研究区原始地层压力为 6.5 MPa,饱和压力为 1.009 MPa,由于研究区自开始生产以来没有进行测压,因此利用公式估算,即:流压=(井深—动液面深)*混合密度*g。由此估算出8口有连续一年的动液面数据的井的历月流压,并得出流压的递减率。据此推测,现今边底水活跃程度从研究区中心至外缘逐渐降低。在日后部署开发方案时,注水开发应当首先考虑研究区外缘处能量急需补充的井作为注水井。
井网密度受地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原油物性、开采方式与注水方式等因素的控制,是油田开发中影响开发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大井网密度,有利于油田采收率的提高,但是从经济角度来说,过高的井网密度会由于成本过大而使经济效益缩减[3~6]。因此,确定合理的井网密度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采用两种计算办法综合确定合理井网密度。
1)满足一定采油强度的井网密度。木34地区延10油藏采用正方形反九点井网,注采井数比为1:3,储量丰度为48 × 104t/km2,含油面积为 2.6 km2,单井日产油 3 t/d,年生产时间365 d,当采油速度为2%时,计算的井网密度为15口/km2。
2)满足经济极限的井网密度。综合钻井成本1 000元/m,地面建设投资132万元/口,投资贷款利率6.39%,原油商品率0.957,油价为 $107/桶时,延 10油藏经济最佳井网密度为15.18口/km2,经济极限井网密度20.1口/km2。
考虑到长庆油田侏罗系开发的实际经验,综合研究认为木34区井网密度以15口/km2,现今井网密度约为12口/km2,可以适当进行加密。
边底水油藏的射孔程度,是开发边底水油藏的重要参数。射孔程度高易造成见水快,射孔程度低则油井产能低。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底水油藏的实际经验,油层与水层直接接触时,射孔程度应小于20%;油层与底水之间为薄泥质隔层或致密砂岩时,射孔程度小于30%;油层与底水之间有较好的大于2 m的泥岩时,射孔程度小于40%[7-9]。
木34区油藏为边底水油藏中油水层直接接触的I类油藏。边底水分布范围广,容易造成含水上升。据统计研究区28口油井的资料,平均单井油水层厚度为10.9 m,射孔厚度2 m,平均射孔程度只有19%,射孔程度位于油藏顶部,这为日后低含水开发做了铺垫。水井投注时也应该从上至下射孔,射孔程度控制在 40% 以内[10-12]。
低渗、特低渗油田具有注水开发困难、油井见效缓慢、自然能量开采递减快,采收率低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开发该油藏,提高地层能量,选择合理的注水时机十分重要。
1)通过总结历年开发经验认为,对于边底水油藏,由于早期采用天然能量开采,使得地层压力下降,若是盲目过早注水补充地层压力,则很可能造成油井暴性水淹,反而达不到油田增产的目的[13],当地层能量下降到原始地层压力的70% ~80%时,转入注水恢复地层压力开发较为合理[14]。
2)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在动态分析和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进行三种方案预测,即①地层压力保持在90%的水平时转注。②地层压力保持在80%的水平时转注。③地层压力保持在70%的水平时转注。预测十五年。由表知,在地层压力90%~80%的时候采出程度较高,因此可以预见该区块转注时机在地层压力下降到原始地层压力80%~90%的时候效果较好。
90%时转注469 213 16% 96% 41% 4 80%时转注 449 209 14% 95% 40% 2 70%时转注439 899 13% 94% 39% 1
人工注水是油藏实现“控水稳油”和高效开发的有效途径[15]。但是若盲目注水则有可能造成裂缝开启,使底水上窜。因此,探讨合理的注水强度十分必要。
1)通过注采平衡原理得出的注水井的日配注量公式:
可以得出当日采油量为4 t/d时,注水强度为2.3~3.2 t/m·d。
2)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在转注时机一致的基础上,对注水强度进行预测,即①注水强度为0.9 t/m·d②注水强度为1.8 t/m·d。③注水强度为2.7 t/m·d。④注水强度为3.6 t/m·d.预测十五年。由表2知,随着注水强度的增大,累计采油量也随之增加,但当注水强度从2.7增至3.6时,其增加幅度已经很小。从累计产油量及注水成本等方面考虑,可以预见该区块注水强度在2.7 t/m·d左右为宜。
表2 不同注水强度指标对比
对于边底水油藏,控制采液强度,有助于减缓单井含水上升速度,防止水锥的形成[16-17]。因此,确定合理的采液强度是保证稳产的重要手段。
1)通过对研究区各单井的采液强度及其含水率进行统计,可以看出研究区单井日产油量在4~10 t/d,含水率在80%以下时,其采液强度对应在0.5 ~1.5 t/m·d的范围内。
图3 采液强度与产油量关系图
图4 采液强度与含水率关系图
2)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在注水强度一致的基础上,对采液强度进行预测,即①采液强度为0.8 t/m·d.②采液强度为 1.0 t/m·d.③采液强度为 1.2 t/m·d.④采液强度为1.4 t/m·d.⑤采液强度为1.6 t/m·d。预测十五年。由表3知,高采液强度并不能达到高产出的目的,反而使含水率升高,且仅用了3年就到达80%的高含水时期。综合考虑,认为该区块合理的采液强度以0.8 t/m·d左右为宜,不宜过大。现今采液强度为0.93 t/m·d,建议控制采液强度。
表3 不同采液强度指标对比
在地层能量保持一定的条件下,合理流压能够保证油井发挥最大生产潜力,确定合理的流压是确定合理的生产压差的关键[18-19]。本次研究从两个方面探讨合理流压。
1)对于边底水油藏,流压过大,会造成生产压差不足以驱动启动压力较大的中,低渗透带油层,特别是当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的时候;流压过小,又会导致水锥的形成,加速底水的锥进[20]。根据泵口压力与最小流动压力的关系求出最小流动压力,最后得到最小流动压力与含水率关系。研究区初始含水率为30%,最终可求得最小合理流压为3.5 MPa。
2)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在采液强度一致的基础上,对井底流压进行预测,即①井底流压为1 MPa.②井底流压为3 MPa.③井底流压为5 MPa.④井底流压为 7 MPa。预测十五年。由表4知,随着井底流压的减小,累计产油量逐渐增加,但是增加幅度不大,可见井底流压研究区影响不大。综合考虑累计产油量及含水率等方面,以及研究区饱和压力低的特点,认为研究区合理流压为3 MPa。
表4 不同井底流压指标对比
油井投产初期生产压差过大会导致水锥的形成,低含水期过大的生产压差会加速底水的锥进。在中、高含水期,生产压差过小又不足以驱动启动压力较大的中、低渗透带油层,造成采油速度过低[21]。本次研究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确定生产压差。
根据最小流动喉道半径公式计算:可得生产压差3.1 MPa。根据合理压力保持水平和合理流压的关系,确定生产压差 1.4 ~2.9 MPa。
综合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可以确定研究区延10储层油层合理生产压差为1.5~3 MPa。
1)对于马岭油田侏罗系油藏,由于天然能量开采的最终采收率过低,注水开发是必要的选择,综合多种方法,将木34区侏罗系延10油藏的水驱采收率标定为20%。注水开发应当首先考虑研究区外缘处能量急需补充的井作为注水井。比较适合研究区的井网为正方形井网。井网密度为15口/km2。
2)油井投产时的射孔位置从顶至下,射孔程度应控制在20%以内。水井投注时的射孔位置从顶至下,射孔程度应控制在40%以内。
3)当地层能量下降到原始地层压力的80%~90%左右时,转入注水开发较为合理。注水强度为2.7 t/m·d,合理采液强度为0.8 t/m·d,油井井底合理流压为3 MPa,合理生产压差控制在 1.5~3 MPa。
4)2012年可通过部分井转注的方式提高采收率,对油藏采液强度较大的井,应控制生产参数,保持合理的流压。
[1]朱世全,周志平,魏红枚.马岭油田延安组延十段小层沉积相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增刊).2003,25:6 -8.
[2]陈召佑.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宁东2、3井区侏罗系延8油层组三维储集层建模[J].古地理学报.2010,12(3):346-348.
[3]裘亦楠,刘雨芬,等.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模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4]王春艳,李留仁,王卫刚,等.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化工应用.2009,28(3):40 -42.
[5]龙卫江,杨菲,韩璐,等.合理井网密度经济界限计算方法在双河油田井网调整中的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4):52-53.
[6]陶自强.利用水驱曲线计算合理井网密度[J].新疆石油地质.2008,29(6):740 -741.
[7]李香玲,郭睿,杨学东,等.苏丹1/2/4区块状强底水油藏高效开发技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2):123-126.
[8]朱圣举,张明禄,史成恩,等.底水油藏的油井产量与射孔程度及压差的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6):495-497.
[9]郭永康,王辉,唐兆俊,等.侏罗系边底水油藏开发技术探讨[J].石油化工应用.2010,29(3):83 -85.
[10]赵春虎,田干,郭国强,等.地下水数值模拟过程中的误差分析[J].地下水.2011,5(33):3 -5.
[11]张建良,苏北盆地中低渗油藏早期注水开发技术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7,14(3):51 -52.
[12]周思宾,曲建山,张书勤,特低渗油藏注水时机对开发的影响[J].断块油气田.2008,15(1):64 -65.
[13]胡蓉蓉,喻高明,杨铁梅,等.克拉玛依油田八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及转注时机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5):62-65.
[14]杨学武,周美红,王军,等,靖吴地区侏罗系边底水油藏转入注水开发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4:106 -109.
[15]肖春艳,李伟,肖淑萍,等.边底水油藏开采机理与含水上升规律[J].断块油气田.2009,16(6):68-70.
[16]韩力,石军,雷英.数模技术在薄层边底水油藏开发的应用[J].Computer Applications of Petroleum,2006,14(1):23 - 25.
[17]杨龙,王改娥,刘磊,等.新14区延9油藏中高含水期稳产对策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0,29(10):29 -32.
[18]马志鑫,高志庆,张宁,等.超低渗油藏合理生产参数技术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1,30(9):44 -47.
[19]于海妍,基于流压的泵挂深度优化设计[J].石油化工应用.2011,30(2):74 -75.
[20]金勇,唐建东,赵娟,等.边底水油藏合理生产压差优化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学报.2003,24(1):56 -58.
[21]殷桂琴,张公社,刘志军,等.底水油藏水平井临界生产压差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20(5):40 -42.
P641.4+62
B
1004-1184(2012)05-0133-03
2012-06-05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13-005),资助西北大学地质系研究生科研实验资助项目(10DZSY030)
称辰(1988-),女,陕西西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油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