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楼泵站渠道淤泥层处理措施探讨

2012-09-04 10:18杨国瑞姜荟锦
山东水利 2012年9期
关键词:层底粉细砂水渠

杨国瑞,姜荟锦,赵 琳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济南 250013)

邓楼泵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第12级抽水梯级泵站,位于山东省梁山县梁济运河和东平湖新湖区南大堤相交处。一期设计调水流量为100 m3/s,设计选用4台机械全调节式3100ZLQ-4型立式轴流泵,泵站总装机容量8 960 kW。

邓楼泵站场区位于汶、泗河冲洪积扇下游与黄泛冲积平原交互处。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地面高程38.20~40.86 m。在勘探深度60.0 m范围内,顶部沉积了厚度3~6 m的第四系全新统黄泛冲积堆积的砂壤土夹裂隙黏土及软黏土薄层;中上部沉积了厚度4~7 m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湖积堆积的砂壤土、淤泥层,常夹有粉砂、粉细砂薄层,局部夹淤泥质壤土层;中下部为汶、泗河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洪积堆积的壤土、砂壤土、黏土及砾质粗砂、中细砂层,底部为硬塑状黏土。其中③层淤泥(Q4al+l):淡灰棕色,软塑~流塑状态,手感光滑细腻。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层厚1.20~3.80 m,层底高程32.15~34.65 m,抗剪强度低,对泵站引、出水渠边坡稳定极为不利。

1 泵站引、出水渠地层岩性

泵站引、出水渠南起梁济运河,穿越东平湖南围堤,北入柳长河,全长901.33 m。勘察深度15.00 m内,揭露地层除表层为耕植土、壤土夹裂隙黏土薄层外,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堆积的砂壤土、粉细砂、淤泥层,全新统冲积湖积堆积的砂壤土、黏土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洪积堆积的壤土,分述如下:

素填土(Qr):层厚 3.20~7.30 m,层底高程 39.81~40.21 m。 ①层砂壤土(Q4al):层厚 1.10~2.60 m,层底高程 37.31~37.75 m。①-1 层轻壤土(Q4al):层厚 0.70~2.00 m,层底高程 37.95~39.81 m。②层粉细砂(Q4al):层厚 0.90~4.50 m,层底高程 33.57~36.85 m。③层淤泥(Q4al+l):淡灰棕色,软塑~流塑状态,手感光滑细腻。层厚1.30~2.20 m,层底高程33.41~34.65 m。④层黏土(Q4al+l):层厚 1.30~5.90 m,层底高程 27.30~30.57 m。④-1 砂壤土(Q4al+l):层厚 0.70~1.30 m,层底高程 31.25~33.95 m。⑤层壤土(Q3al+pl):该层局部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5.00 m。⑥层黏土(Q3al+pl):该层局部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1.30 m。

2 初设阶段泵站引、出水渠设计

邓楼泵站上下游分别与梁济运河、柳长河相衔接,泵站引水渠、出水渠断面设计参考梁济运河、柳长河设计断面。针对淤泥软弱层河道断面采用换填水泥土及放缓坡比(1∶4)加固处理方案。淤泥层的黏聚力、内摩擦角依据《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针对施工开挖黏性土边坡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剪(CU指标)。

初设阶段该淤泥层抗剪强度指标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CU)指标:黏聚力 c=14.22 kPa,内摩擦角 Φ=9.1°计算,①引水渠完建期边坡稳定安全系数k=2.084 0,②闸前出水渠完建期边坡稳定安全系数k=1.893 8,③闸后出水渠完建期边坡稳定安全系数k=1.923 4,设计中的引水渠、出水渠断面边坡稳定满足规范要求。

3 施工图阶段泵站引、出水渠设计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该地层年代较新,分布广,长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淤泥层底部为黏土层,顶部为粉细砂层,无临空面,排水条件极差,难以达到固结状态,且不确定因素多,稳定计算指标完全采用固结不排水指标,未能真实反映该淤泥层的实际情况,计算结果也不安全。

使用河海大学Slope计算软件进行边坡稳定分析,若该淤泥层抗剪强度指标采用不固结不排水(UU)指标进行渠道边坡稳定计算,黏聚力c=3.48 kPa,内摩擦角Φ=2.5°,采用有效应力法,因存在软弱夹层,采用推力传递法计算,计算得引水渠完建期Min-Fs3=0.772 3;闸前出水渠完建期MinFs3=0.730 4;闸后出水渠完建期MinFs3=0.760 7。由计算结果可见,边坡不满足稳定要求,需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为了慎重起见,待施工中,首先进行试验段开挖,依据试验段现状实际情况再作进一步计算分析。

4 泵站场区试验段开挖情况

2010年4月15日,对邓楼泵站主厂房基坑开挖部分③层淤泥进行了现场勘验及再次取样试验。现场发现③层淤泥(Q4al+l):淡灰棕色,软塑状态,手感光滑细腻,层厚1.70~3.00 m,该层淤泥与②层粉细砂之间,通过基坑开挖临空面向基坑内不断地渗流泥土,已经发生流土破坏,粉细砂层及淤泥层普遍发生坍塌。

对③层淤泥土现场取样再次进行试验,其力学指标见表1。

淤泥具有以下特性:1)触变性特征。即在饱水条件下当原状土受到震动以后,破坏了结构连接,降低了土的强度或使土变成稀释状态。2)流变性特征。即在剪应力作用下,土体会发生缓慢而长期的剪切变形。3)高压缩性。4)弱透水性。

表1 ③层淤泥力学指标表

依据工程实际情况,认为采用现场取样所做的直接快剪(Q)指标能更好地符合土样实际。该淤泥层抗剪强度指标采用直接快剪(Q)指标,黏聚力c=8.0 kPa,内摩擦角Φ=2.7°,使用河海大学Slope计算软件对边坡进行稳定复核,采用有效应力法、推力传递法计算,引水渠边坡稳定安全系数k=1.169 4,闸前出水渠边坡稳定安全系数k=1.084 6,闸后出水渠边坡稳定安全系数k=1.092 5。

由计算可见,引水渠、出水渠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虽大于1,但均小于1.3,不满足规范要求。泵站管理区场区需要回填土3.45 m高,填筑时需机械压实,渠道两岸场区道路有行车功能,这都是影响渠道边坡稳定的不利条件。引水渠、出水渠渠道边坡需加固处理。

5 引、出水渠淤泥层加固处理方案

淤泥层处理方案有多种,如堆载及真空预压排水固结、水泥土搅拌、砂石桩、石灰桩、劈裂注浆、高喷、软弱土置换等,综合以上加固处理方案,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选用水泥土搅拌桩、砂桩、旋喷桩及软弱土置换4种加固方案进行比选,4种加固方案工程布置如下:

1)水泥土搅拌桩:渠道两侧边坡布置搅拌桩2排,桩径0.5 m,桩距0.8 m,搅拌桩深入淤泥层底高程以下不小于0.5 m。水泥掺量为20%,水泥土抗压强度不小于2 MPa。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完成,水泥土达到相应强度后方可进行渠道开挖,开挖后淤泥层坡面20 cm换填粗砂,防止护坡结构冻胀破坏。

2)振冲砂桩:桩径0.6 m,每侧6排,桩距1.5 m,梅花形布置。

3)高压旋喷灌浆:每侧2排,桩距1.0 m。

4)水泥土换填:淤泥层分布范围(约2.5 m)内,垂直厚度800 mm范围内换填水泥土及中粗砂。4种加固方案工程量及投资比较见表2。

表2 处理方案及投资比较表

4种加固处理方案优缺点:

1)振冲砂桩:能改善淤泥层的排水条件,加速淤泥层固结,从而提高淤泥的力学指标,但需加固的范围较大,工程量及投资较大,只有上方②层粉细砂层有排水条件,固结时间长。

2)高压旋喷桩:可仅对淤泥层处高喷灌浆,以上部分只钻孔不灌浆,但旋喷桩处理不均匀,连续性差,易出现薄弱环节,且定额单价高,投资大。

3)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具有较强的抗剪强度(C>100 kPa),处理淤泥层有较成熟的技术和成功的经验,且造价低,故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湿法)进行渠道边坡处理,利用桩身抗剪,阻止土体滑动,保持边坡稳定。

4)水泥土换填:水泥土具有较强的抗剪强度(C>100 kPa),换填水泥土方案即利用水泥土较强的抗剪强度,阻止土体滑动,保持边坡稳定。该方案不仅施工简单,且投资最省。

综合以上经济与技术两个方面的比选,设计推荐换填水泥土方案。

采用水泥土换填后,水泥土黏聚力c取50 kPa,内摩擦角Φ取20°,使用Slope软件,采用有效应力法、推力传递法计算,边坡稳定满足规范要求。

6 工程加固效果

现场试验段开挖发现③层淤泥 (Q4al+l):淡灰棕色,软塑状态,手感光滑细腻,层厚1.70~3.00 m,该层淤泥与②层粉细砂之间,通过基坑开挖临空面向基坑内不断地渗流泥土,已经发生流土破坏,粉细砂层及淤泥层普遍发生坍塌。采用水泥土换填工程加固后,渠道边坡稳定及工程安全性良好,工程效果显著。

7 结论

针对邓楼泵站引、出水渠③层淤泥问题,通过现场试验段开挖,结合现场情况及各种试验指标,经综合分析判定采用的直接快剪(Q)指标,更好地代表了土样实际。通过水泥土搅拌桩、振冲砂桩、高压旋喷灌浆及水泥土换填四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最终选定的水泥土换填加固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邓楼泵站引、出水渠③层淤泥软化失稳问题,且大大节省工程投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显著,值得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层底粉细砂水渠
盾构法粉细砂渣料配制同步注浆材料及改性研究
砾石土垫层对路基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富水粉细砂岩隧道涌水涌砂处理技术研究
改性水玻璃浆液在粉细砂地层中注浆加固的应用
山东某小区地下室地面渗水现象的分析与解决
暗挖隧道粉细砂层注浆加固施工技术
冻融循环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半圆弯拉试验
输水渠防渗墙及基岩渗透系数敏感性分析
旧沥青路面加铺的力学分析
最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