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卓,张朋飞,杨秋生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环境建设是乡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地区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1],有利于提升乡镇的外在形象,扩大地方文化影响力。在当前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对乡镇景观和生态价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就景观而言,国外对景观生态评价在乡镇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较为深入,在视觉质量评价和综合评价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国内对乡镇景观生态评价的研究内容主要以景观功能评价和景观资源评价(美学质量评价、敏感度评价)为主[2]。
我国城镇化建设也多以生产和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城市建设为模板,忽略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在乡镇景观建设中,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提升其综合价值是当前乡镇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该研究以河南省卫辉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其内在景观和生态综合价值,揭示现有乡镇景观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未来村镇景观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河南省卫辉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古黄河北岸,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长约43 km,东西宽约35 km,总面积862 km2,其中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0%、18%、52%,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8.9 km2。卫辉市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县级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唐庄镇为国家级重点乡镇。根据卫辉市城市发展规划和乡镇的生产类型将乡镇分为工业型、农业型和综合型乡镇。选取唐庄镇、孙杏村镇和后河镇作为研究对象,各镇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唐庄镇、孙杏村镇及后河镇的基本情况
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为依据,将乡镇的绿化景观生态价值概括为以下4方面: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指绿化景观在人们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的美好感受;生态价值指生态平衡的维持状况;文化价值指绿化景观在体现地方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生活价值指绿化景观直接或间接带来的生活幸福感。
根据景观和生态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并在科学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思想指导下,提出评价指标的制定原则:(1)着重强化自然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2)在与研究区域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实现研究区域的城镇化、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3)尽可能通过量化指标来反映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内部功能与结构以及自身的运行特征;(4)具有前瞻性,以满足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综合以上考虑,从美学、生态、文化和生活价值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
由于景观生态学不仅强调从景观尺度描述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的现状格局、空间结构等外部特征,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功能状态、变化稳定程度等特征属性[4]。因此,在构建卫辉市景观和生态价值评价体系的时候,结合目标区域现状确定各项具体的评价指标。
2.3.1 评价指标归一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区域景观生态质量目标下包含4个准则,每个准则又包含4~5个具体的测评指标。筛选已经确定的评价指标由于属性各异,量纲不统一,不便于直接用于区域景观和生态评价,所以需要对所选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由于确定的评价指标有正、逆两种,正指标值与区域景观生态系统良性运行成正关系,数值越大则证明景观生态系统运行状况越理想,逆指标值与正指标相反。所以,归一化处理过程中要将上述两种指标分别处理,处理正指标时,可把研究区域某项指标的历史最大数值看成是目标值,历史最小数值为基准值;处理逆指标时,可把研究区域某项指标的历史最小数值看成是目标值,历史最大数值为基准值。综上所述,经过指标归一化处理的正指标值=(实际值-基准值)(/目标值-基准值),相应的逆指标值=(基准值-实际值)(/基准值-目标值)。
2.3.2 景观生态指标价值评价模型的建立由于评价区域景观生态价值要从多方面考虑,因此,需要对各因子的价值大小进行分析,在确定了反映景观生态价值的各个指标后归纳出综合指标,进而综合地评价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价值[5]。所以,综合模式法既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不同因子对总体价值的贡献,又能够兼顾专家对某些本身难以量化因子的处理意见。
研究中先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6]确定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权重并逐步建立综合指数模型:(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3)进行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4)确定各项准则的权重(W)i和具体指标的权重(Wi)j。最终使用综合指数模型作为评价研究区域景观生态价值模型:
该研究将区域景观生态价值以及每个层次的评价数值分为5个等级[7],并用连续的实数区间[0,1]表示价值高低范围,当目标价值最大时,其数值为1,目标价值最小时,其数值为0,具体价值分级如表2所示。
表2 区域景观生态价值及其评价指标分级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确定每项准则以及所辖的权重(全部通过一致性检验)。对唐庄镇、孙杏村镇和后河镇的各项指标的实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数据主要由实地调查获得,部分由唐庄镇政府、孙杏村镇政府和后河镇政府提供),结果如表3所示。
按照加权求和法,计算得到卫辉市3个乡镇景观生态的综合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唐庄镇的景观生态的综合价值为“良好”,而后河镇和孙杏村镇的景观生态综合价值则为“一般”。达到“良好”标准的唐庄镇,能够较好的开展村镇景观和生态的规划与设计,能够协调统一、妥善处理生态、生活、美学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达到“一般”标准的后河镇和孙杏村镇,在乡镇建设中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景观生态综合价值,在加强生态建设和提高居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景观美学价值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3个乡镇的景观生态综合价值大小是唐庄镇(0.603)>后河镇(0.564)>孙杏村镇(0.501),其中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相差 0.087、0.059、0.190、0.120,结果反映出各个乡镇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差距较大。因此,提升景观美学价值和发展当地特色文化是未来乡镇景观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表3 村镇景观生态价值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图1 卫辉市乡镇景观生态价值的综合评价对比
各乡镇景观的生态价值为后河镇(0.617)>唐庄镇(0.603)>孙杏村镇(0.530),其中最高的后河镇与最低的孙杏村镇相差0.087。后河镇绿化景观破碎度较小,植物种类丰富,乡土树种占有较大的比例,“乔—灌—草”构成的复合植物群落搭配合理。同时由于注重对固体废弃污染物以及污水的处理,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使绿化的生态功能得以提高和延续。孙杏村镇的绿化结构较为单一,绿化面积相对较少,植被类型相对较少,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的难度较大,生态价值相对偏低。
各乡镇景观的生活价值为后河镇(0.575)>唐庄镇(0.543)>孙杏村镇(0.516),3个乡镇都属于“一般”范畴。虽然投入了一定的精力用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对居民饮用水的水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切实保证饮用水水质。但是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不够重视,未能达到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程度。因此,各乡镇在开展绿化工作的同时应当培养公众对公共卫生、公共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步实现农村生活的现代化。
各乡镇景观的美学价值为唐庄镇(0.689)>后河镇(0.558)>孙杏村镇(0.499),最高与最低相差0.190。唐庄镇原有的植被保存完好,种类丰富,色彩鲜明多变,四季季相变化丰富。以西山森林公园为重点建设项目,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把唐庄镇西部的万亩荒山建设成为了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而孙杏村镇绿化面积相对较小,植被种类较少、布局单一,美学价值低。
各乡镇景观的文化价值为唐庄镇(0.552)>后河镇(0.461)>孙杏村镇(0.432),3个乡镇的文化价值相差较大。其中唐庄镇由于工业发达,经济水平相对较高,景观生态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将地方文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当地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如唐庄镇在绿化建设中保留了原有的景观格局,保留了原有的林地、河道、古树名木和池塘,展现了其现代与自然相结合的景观风貌和静谧和谐的地域文化。
综上所述,3个乡镇在生态价值和生活价值方面的差距较小,在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大。由此可见,在未来乡镇建设中景观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景观建设中应重视植被“乔—灌—地被—草”的搭配,绿化树种应适当选用色叶树种,提高景观的丰富性和观赏性。采用虚与实、明与暗相结合的植物造景手法达到与周边建筑景观相协调的效果。提高景观的文化价值需要充分尊重研究区域传统的景观生态格局,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结合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避免绿化景观城市化和“千镇一面”、“千景一色”的情况发生。
卫辉市提高景观生态价值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准确识别区域景观建设现状基础上,引导区域景观建设的良性发展,改善当前的生态格局,制定与其相协调的环境发展模式。(2)科学开展乡镇景观生态的规划与设计,针对不同类型乡镇建设中欠缺的生态、生活、美学和文化价值进行专项建设,促进区域的生态恢复和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区域的景观生态综合价值。(3)合理规划与控制短期行为对景观生态体系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符合景观体系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该研究以河南省卫辉市为研究对象,选择工业型、农业型和综合型3种类型乡镇,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的社会、景观生态协调发展的内涵,结果表明:各乡镇在生态价值和生活价值方面的差距较小,在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大,对研究区域内综合评价值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因子是区域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未来乡镇建设中景观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乡镇原有的景观面貌遭到前所未有的改变,传统城镇建设偏重于物质空间规划而较少考虑景观生态价值在城镇建设中的意义。乡镇环境的有序性、和谐性和科学性同样受到景观生态规划的直接影响。在乡镇景观生态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景观生态价值的创造和提升对于改善区域的景观格局状况意义重大。景观生态评价指标由定量和定性两大类型组成,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定量分析,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由景观的内在属性和欣赏者共同决定。河南省乡镇类型丰富,各地的经济、文化以及景观建设都有很大的差异。未来的景观生态评价工作可借助RS和GIS等技术,对乡镇景观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价指标则应结合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添加或者删除某些评价指标,建立适用于当地的评价指标体系。
[1]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6-79.
[2]姚玉敏,朱晓东,恽晨雁,等.苏南新农村梨花景观价值的综合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2010,(3):371-378.
[3]Costanza R,D’Arge R,De G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15):253-260.
[4]刘新卫,周华荣.基于景观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4):7-10.
[5]孟 伟.区域景观生态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7]陈治谏,陈国阶.环境影响评价的预警系统研究[J].环境科学,1992,13(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