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兰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本工程位于沧州火车站北端,现状为8股铁路线,2组铁路道岔,均为南北走向。拟建桥影响范围内有3组电气化接触网杆,线间铁路设备、设施及地下管线众多,均需改移或防护。拟建桥位处有一座人行通道,孔径3 m×3 m,桥体顶进时将其同步拆除。拟建桥下穿1处平交道口,宽5.5 m,桥体顶进前须将其拆除,并在车站南端头采取临时过渡措施,待桥体顶进就位后原位恢复。拟建桥下穿3处旅客站台,桥体顶进前须拆除北端部分站台,并在南端顺接临时站台,待桥体顶进就位后站台原位恢复。桥涵结构形式为9 m-16.5 m-9 m 3孔框架桥,顶进前节长25.241 m,顶进后节长45.649 m,全桥总长70.92 m,总宽38.7 m,总高8.4 m,公铁交角为85°07'30″,采用 C45 P8钢筋混凝土浇筑[1-4],框架桥平面布置见图1。
图1 框架桥平面
沧州市位于河北平原东部,渤海湾西岸,由冲积平原和冲海积、海积平原亚区组成,海拔一般为 2~15 m,地势平坦,各地层岩性特征见图2。
本桥底板位于黏土层,容许承载力为90 kPa,地下水位埋深1.0~1.7 m。
由于该工程地理位置特殊,施工场地狭小,施工制约因素较多,为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铁路线的安全运营,防止基坑开挖、降水引起铁路线及周边居民房不均匀沉降产生下沉、裂缝,基坑施工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项技术措施[5-7]。
待地下管线拆改移工作完成后,施工场地进行围挡,基坑开挖深度约7.5 m,近铁路路基侧采用1∶1.5放坡开挖,后背采用双排φ1.25 m钻孔灌注桩,桩长16 m,桩间距1.4 m,基坑两侧采用单排φ1.25 m钻孔灌注桩,桩长19.5 m,桩间距1.5 m,桩间采用网喷混凝土保持桩间土体稳定。因地质条件较差,为防止钻孔过程中串孔,施工采用隔2钻1法,桩身采用C25混凝土灌注[8-9],基坑检算结果见图3、图4。
图3 内力位移包络图
图4 地表沉降
因水泥搅拌桩具有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质量可靠、环境污染小、噪声低、适合居民密集区施工等特点,结合本工程地质特性,止水帷幕采用围护桩外设置两排深层水泥搅拌桩,桩长15.5 m,深入基坑底面以下8 m,桩径600 mm,桩间咬合200 mm,采用切割搭接法施工,使桩身之间互相咬合紧密,利用密实的桩体结构在基坑四周形成截水帷幕,阻断基坑内外水的流动,达到止水目的[8-10],基坑围护形式见图5。
图5 基坑围护平面(单位:mm)
围护桩及止水帷幕施工完成后,采用φ700 mm大口井进行基坑内降水作业,依据土壤渗透系数、潜水层厚、水位降深、抽水影响半径等参数,经计算,坑内需布设降水井35眼,井深15.5 m,使地下水位降至基坑滑板1 m以下。为防止基坑外水压过大,引起围护桩变形,在基坑外亦设置适当数量的降水井备用[4-6]。
框架桥基础持力层位于黏土层,其容许承载力仅90 kPa,不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同时为防止桥体顶进过程中铁路路基坍塌、桥体不均匀沉降、扎头等现象,确保桥体顶进过程中铁路线的安全运营和桥体顶进质量,需对桥体正面及两侧路基进行加固处理,使其地基承载力达到120 kPa。注浆固化的基本作用是胶结、填充和挤密作用。通过注浆,增大土层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值,将土层颗粒间的水分强迫挤出,使颗粒间的空隙充满浆液,增加密实度,形成复合土体,以达到改良土层特性的目的[8-10]。
根据该工程土层地质特性及工程特点,加固范围确定为轨底面以下1.5 m至框架桥底板底面以下2.5 m,沿铁路方向宽58.9 m,沿顶进方向长54.4 m。根据以往地下工程注浆施工经验,加固黏土或粉质黏土层宜选用无收缩注浆液,本工程采用二重管无收缩WSS工法进行超前注浆。
图6 防护桩、抗移桩及支撑桩平面布置(单位:mm)
防护桩在桥体就位位置四角和桥体两侧线间设置,桩径1.25 m,桩长分别为6.0、10.0 m和16.0 m,共计72根。其作用是防止桥涵顶进过程中路基侧塌,服务于线路加固系统,桥体外侧的工字钢横梁置于防护桩上,形成硬支点。
支撑桩在4道与京沪上行、京沪下行与3、7道外侧设置,桩径1.25 m,桩长7.0 m,3道共计27根。其作用是服务于线路加固系统,为桥体范围内的工字钢横梁支点,防止工字钢悬空长度过长,挠度过大。
抗移桩在 7道外侧设置,桩径 1.25 m,桩长12.0 m,共计10根。其作用是服务于线路加固系统,为工字钢横梁硬支点,防止顶进过程中工字钢横梁带动铁路线横移[4-6]。防护桩、抗移桩及支撑桩平面布置见图6。
为不影响线路加固体系的实施,须拆除沧州火车站1、2、3站台北端头,并在站台南端头搭建临时站台解决旅客上下车问题。临时站台采用钢结构,临时站台长度分别为36.5、28.8、27.1 m,宽度均为1.88 m,两侧主梁为 I14型钢,梁间用 I12型钢连接,间距1.0 m,焊接成整体,主排架下面设可移动碗扣脚手支架,每组支架间距不大于5.0 m,支架上下设槽托,对支架高度进行微调,主排架上铺设50 mm厚板材,临时站台与既有站台高度相同,临时站台结构见图7。
图7 临时站台结构(单位:mm)
每座临时站台中部设置操作平台,采用围挡围护,长15.0 m,宽4.0 m,平台距站台边2.0 m,用脚手架搭建平台并设拉锚。风镐破碎既有站台混凝土硬面或拆除地面砖并下挖一定深度,使主排架摆放后顶面与既有站台顶面平齐。在列车间隔期间,拆除既有站台帽石,将拼装好的临时站台6.0 m一段人工抬至既有站台边缘,随即将每段连接成为整体。临时站台内侧每6.0 m设置1道拉锚,防止临时站台外倾。待桥体顶进就位后,利用列车间隔,分段迅速拆除临时站台,恢复站台原貌。
桥体顶进就位后,随着线路加固系统横梁工字钢的拆除,同步砌筑站台两侧片石挡墙。将站台土方由线路外侧人工运至站台内,用打夯机分层夯填站台中部土体,分层厚0.2 m。待站台中部土体夯实后,再将线路外侧土体人工运至其上,在站台中部预存边侧土方。利用较大列车间隔,分段安装帽石和夯填边侧土体。期间如遇来车,需搭设临时板材引导旅客上下车。待站台面平整后,随即铺设站台地面砖。
该桥采用中继间顶进法施工,全桥顶程77.1 m,前节最大顶力75 380 kN,后节最大顶力139 400 kN。中继间处配备3 200 kN顶镐46台,后背配备5 000 kN顶镐46台。中继间法顶进施工的关键环节是前后节高程和方向的控制,本工程采取了以下几项技术措施[4-6]。
(1)在中继间预留镐窝位置,前节底板预埋1.5 m长、20 mm厚钢板,后节底板预留20 mm深凹槽,便于前后节插入。
(2)在中继间接缝处,箱体外四周设置20 mm厚、1 m宽护套钢板,以防止周围土体进入桥内。为防止顶进扎头,在桥体前端混凝土侧刃角支座处加设钢刃角。
(3)就位后拆除中继间护套钢板及顶进设备,粘结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棒,镐窝处恢复主体底板钢筋并浇筑混凝土。
(4)顶进期间铁路线路采用扣轨纵横梁加固体系,限速45 km/h,且必须利用列车运行间隔进行顶进,加强监控量测,每顶一镐观测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造成更大的偏差。顶进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执行四不顶制度,即:列车通过时不顶,后背倾斜或严重变形时不顶,顶柱发现扭曲时不顶,顶进超过偏差且无措施时不顶。
桥位处既有人行通道孔径为3 m×3 m,总高3.9 m,总宽3.8 m,轴线长60.09 m,其平面位置与拟建桥有交叉,拟建桥顶进过程中,须同步拆除该人行通道。
通道拆除采用混凝土切割工艺,沿轴线方向,每1.0 m作为一个切割工作循环。顶板采用绳锯切割,墙体与底板采用碟锯切割,如通道在拟建桥内部,底板可用破碎炮破除。
施作南侧线间防护桩时,在通道内南边墙钻3道斜孔,锚入钢筋至防护桩内,以防止通道拆除过程中剩余墙体向桥内倾覆。
(1)慢行点(45 km/h)前,在通道边墙切割线位置用水钻钻穿绳孔,孔径0.05 m,穿绳孔位置见图8。
图8 穿绳孔位置(单位:mm)
(2)慢行点(45 km/h)后,即线路加固期间,在通道内安装2台碟锯机同时切割墙体。
(3)线路加固完成后,清除通道顶板上的石砟,在横梁工字钢下垫好枕木支墩,在通道内安装2台绳锯机同时切割顶板。
(4)随拟建桥顶进进尺,用破碎炮分段分步破除通道底板与墙体连接处混凝土,使墙体和顶板滑落。
(1)慢行点(45 km/h)前,在通道顶板切割线位置用水钻钻穿绳孔,孔径0.05 m,穿绳孔位置见图9。
图9 穿绳孔位置(单位:mm)
(2)慢行点(45 km/h)后,即线路加固期间,在通道内安装2台碟锯机同时切割边墙和底板。
(3)线路加固完成后,加固体系支撑于线间防护桩和支撑桩上,用绳锯切割地道桥顶板,使之落地,待墙体拆除后拴钢丝绳用挖掘机将顶板拉出通道。
目前下穿铁路咽喉区的顶进框架桥工程日趋增多,本文以沧州市维明路下穿沧州火车站工程为例,针对该类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工艺,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供类似工程借鉴。
(1)位于市区内的框架桥基坑受地理位置的制约,大多施工场地狭小,地面建(构)筑物较多,基坑开挖及降水势必存在安全隐患。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制定出一套安全的基坑围护、降水、止水方案。
(2)地层加固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营的安全及桥涵的顶进质量,应根据土层地质特性及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注浆加固材料,确定合理的注浆参数。
(3)中继间顶进桥涵是本工程又一关键工序,施工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使顶进前后节桥体高程及方向保持一致,并应加强监控量测,确保中继间法桥涵顶进施工的工程质量。
(4)不同的既有桥结构形式、不同的铁路现状,其拆除方案也是大相径庭,设计人员要与施工单位、铁路各部门密切配合,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套对既有线干扰最小,又经济合理、便于施工的“拆旧顶新”方案。
(5)下穿铁路咽喉区的框架桥往往涉及到众多铁路设备、设施的拆除、改移及防护工程,要求设计人员认真做好现场踏勘工作,制定详细、周密的拆改移方案,确保铁路线的正常运营,确保上下车旅客、施工人员及机具的安全。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Z203—2008 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02.1—2005 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02.4—2005 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02.5—2005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建设[2009]226号,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6]铁道部办公厅.铁办[2008]190号 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规定[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7]北京铁路局.京铁师[2008]435号 营业线施工及安全管理实施细则[S].北京:北京铁路局,2008.
[8]高玉兰.软塑淤泥地层中继间顶进框架桥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11(8).
[9]地基处理手册编写委员会.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0]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桥梁地基和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