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外利益:华侨华人的角色扮演:基于软实力的视角

2012-09-03 05:31:16曹云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华商华侨

曹云华,张 彦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32)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一个核心概念,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个概念都是不可回避的。随着世界经济与政治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家利益的内涵也需要不断深化发展。随着中国的不断和平发展,中国将参与到世界事务中,并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在这种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背后,中国的国家利益范畴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中国学界开始关注“中国海外利益”这个概念。总体来看,现阶段国内涉及“中国海外利益”主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中国海外利益”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第二类是对“中国海外利益”进行分类论述。在概念类论文中,学者对“中国海外利益”的概念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中国海外利益是中国国家利益的延伸,如:张曙光则认为,对中国海外利益的考察应该分成三个层次,即:核心海外利益,重要海外利益,边缘海外利益[1]。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海外利益”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利益。如:苏长和对“中国海外利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中国海外利益是指中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通过全球联系产生,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以外存在的,主要以国际合约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国家利益[2]。在对“中国海外利益”进行分类论述的文章中,学者们多从“财”和“物”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如苗迎纯、钱学文、汪段泳等人从对外投资、能源等方面对“中国海外利益”进行过论述。总而言之,现阶段,学术界对中国海外利益并未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多数研究仅集中在“财”“物”以及“海外利益内涵探讨”两个方面学术界,但还未涉及对海外利益中的“华侨华人”进行研究。

一、华侨华人与中国的海外利益

中国的侨务政策不仅会对华侨华人与所在国的关系造成影响,也会对华侨华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因此,政府和学者在谈到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时候都较为“谨慎”,换句话说,在研究中国的海外利益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华侨华人的重要作用。

然而,从历史上看,华侨华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关系的改善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将来,华侨华人将会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人力资源。中国在不断发展和崛起,海外利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应当加强华侨华人与中国海外利益的研究。

(一)华侨华人概念和内涵的深化和中国海外利益的延伸

一般而言,华侨与华人概念的区分的主要判断依据“国籍”,即:“华侨”是拥有中国国籍,而又长期在外国居住或工作的中国人,而“华人”是已经取得所在国国籍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又叫华裔,或外籍华人。这个概念的区分主要与历史上的中国移民有关,也与所在国的华人政策有关。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东南亚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应的华人政策,虽然各国政策在执行程度以及政策收效上有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将“华侨”同化成“华人”再同化成“本国人”。为保护华侨华人的利益,中国政府果断放弃了“双重国籍”政策,并鼓励华侨加入当地国籍,认同当地国。现在这些移民都已经融入了本地社会,特别是他们的后代,我们称之为“华裔”。在东南亚国家中,从第二代或第三代华人开始,已经不再把中国当作是他们的祖国,他们在居住国出生和接受教育,成为居住国公民,从小接受当地的文化教育和认同居住国为自己的祖国,对于他们而言,中国只是父辈们出生的故乡,是一个逐渐陌生和遥远的概念,他们把爱国主义的热情投放到自己的居住国。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华侨华人的概念和内涵出现新的变化。随着中国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有许多新移民开始流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许多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到外国投资;许多人到海外求学;许多工人到境外务工等。据统计,1978年,中国公民出境仅为20万人次左右,而2003年中国公民出境达2020万人次,增长近100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华侨华人3000-4000万人①庄国土教授在《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中认为,全球华侨华人总数为4000多万。另据台湾方面的统计,截至2010年底,由两岸3地移居海外的华人人口数,约为3,957万人,其中台湾侨民估计约178万人。海外华人之分布,以亚洲地区为主,占总数之七成五,其次为美洲地区,占总数之一成八;台湾侨民之分布,以美洲地区为主占六成三,其次为亚洲地区占三成三。台湾方面把海外华人定义为“系指由两岸三地移居海外之华人及其后代”,台湾方面称,其对海外华侨华人的统计方法系由台湾各驻外馆处及侨务委员会驻外人员向各侨团、侨社所搜集之最新资料,并参酌各国政府所公布有关人口统计资料估计而得。(详见台湾“行政院”主编出版《“中华民国”年鉴2010年》,“外交与侨务篇”)。,分布在151个国家。其中亚洲34个国家,美洲39个国家,欧洲25个国家,大洋洲17个国家,非洲36个国家。截至2010年底,中国留学生人数达127万名,中国留学生人数已居全世界首位。近几年来,中国留学生人数每年增长幅度在35%以上。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5739万人,海外务工人员达563万人[3]。

在传统意义上来说,这些人不属于“华侨”,因为他们不是在当地国家长期居住,这些人也不属于“华人”,因为除了部分获得当地国家国籍的人以外,其他人都还是中国的公民。但是,这些人应该属于华侨华人的后备队伍,随着条件允许,他们也许就会成为居住国的公民,或者成为华侨。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成为华侨华人。遍布全球各地的华侨华人在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和理想的同时,也为拓展中国的海外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何为海外华人创造更加有利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如何保护海外华侨华人,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研究华侨华人与中国海外利益的关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海外利益的理论内涵,也为中国侨务和外交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华侨华人研究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二)软实力、海外利益、华侨华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软实力与海外利益之间的关系。软实力是国家权力的外延,而海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外延。软实力是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随着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软实力的概念。纵观国内学者对软实力的概念定义,总体而言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认为,软实力是非物质性的力量,它是与硬实力(政治、军事、经济等)相区分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包括意识形态、文化及价值的吸引力;另一类认为,软实力是国家硬实力的延伸,是与国家硬实力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软力量。学术界对海外利益的定义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观点认为海外利益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新型利益,它指的是在国家利益范围外的利益范畴;另一类观点认为海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延伸,是国家利益范围的扩大。笔者对软实力和海外利益的看法都倾向于赞同后一种解释,即认为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延伸,海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延伸。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实现利益的手段,即国家权力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换句话说,国家利益是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的。按照这个逻辑,软实力是实现海外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海外利益是通过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的(如下图所示)。

其次,软实力与海外华人的关系。随着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参与到居住国的政治中,华人积极参政不仅有利于保障华人社区的利益,更有利于当地政府对中国外交政策和政治意图的理解,因此,他们扮演“解释者”的角色;华商一直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市场规模和经济模式将会随着华商与中国经济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而变得更具吸引力,因此他们也扮演“推广者”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汉语在世界各地成为热门的语言,并且,中国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这使更多的海外华人,甚至是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他们也扮演“传播者”的角色。因此,海外华人是中国软实力的“承载者”,是政治软实力的“解释者”,是经济软实力的“推广者”、是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者”。总而言之,海外华人是中国软实力的“承载者”,是中国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传播的“核心”力量。

笔者在《华侨华人与中国的海外利益》[4]中提出,华侨华人是中国海外利益的承载者,是中国海外利益的核心。海外利益是通过软实力来实现的,而软实力的“承载者”又是海外华人。因此,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和海外利益中的作用是一致的。

简而言之,软实力和海外利益是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的延伸,华侨华人在这个延伸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

二、华侨华人与海外利益的承载和软实力的传播

(一)华侨华人与中国政治软实力的传播中国的政治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华裔积极参与居住国的政治,另一个方面是华侨华人帮助所在国理解中国政治和政策。

首先,海外华人积极参与所在国政治。近年来,海外华人开始改变“独善其身”的观念,积极参与居住国的政治生活。华人“参政意识”不断提高,海外华人社会开始意识到,华人参政不仅可以提高华人的地位,还可以增加华人对政治事务的关注,进一步引起华裔选民投票的意愿与兴趣。更重要的是,只有挺进政界才是保证“华人利益”的根本方法。

根据由多伦多怀雅逊大学公布的报告表明[5](下表),华人最为积极参与政治。在有色族裔参政方面,华人在多伦多议会参政席位是10个,人均席位是0.44,是有色族裔参政中最为积极的一支力量。联邦政府将会增加议席人数,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华裔政客进入议会参政。华裔参政的新发展,既有利于海外华人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华人社会的团结,也有利于加强海外对中国政策和社会的理解,促进两国关系正常有序发展。

表1 多伦多有色族裔参政情况(2010年)

其次,海外华人积极参政有利于促进所在国对中国政治和政策的理解。近年来,我们追踪研究印度尼西亚实行民主改革以来华人参政的情况时发现,印尼华人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不仅有利于印尼华人在居住国地位的改善和公民权利的申张,而且有利于中印两国关系的改善。最近,我们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专门拜会了华人国会议员叶锦标先生,叶议员是印尼国会对华合作协调主席,近年来接待过许多中国领导人和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包括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等。

谈到华人参政,作为一位华人议员,叶议员有许多的亲身感受。2004年,民主党推荐他参选议员,他当时是民主党最合适的人选—华人、佛教徒,这都是当时民主党所缺乏的,民主党需要这样一位代表,叶议员的所有亲属都反对他从政,认为他从政不仅会给他带来危害,还会殃及亲人,唯有他的父亲支持他,当时他父亲问他,你为什么参政,是为了钱还是为了维护华人,他回答,是为了代表华人,是为了站出来捍卫华人的利益,为他们说话,他父亲说,好,我支持你。他便因此走上了从政的道路。他现在是第二届国会议员。

叶议员说,1998年时,他的商店被烧8家,损失惨重,他看到华人任人欺负,感到唯有参与政治,才能让华人有平等的地位,才能不受人欺压,才能享受作为一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但是,他作为一位华人议员,他自己因为参政却失去了很多,包括亲情,他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在忙,根本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亲人,几位子女对他都有意见。因为忙于政治,他的生意也无法照顾,有2家企业因此关闭。他原来是布匹商,专门从欧洲进口布匹,是印尼的总代理,因为忙于议员的事务,他在生意方面损失很大。

此外,他作为西加里曼丹选区的国会议员,他必须经常回到选区去加强与选民的联系,而西加里曼丹是选民成分最复杂的一个省,有40%的穆斯林、30%的基督徒、20%的佛教徒和其他宗教信仰者,因此,每到开斋节、圣诞节和华人农历春节,他都要花费一笔巨大的费用,去慰问选民,每个节日都可能要花费1万多美元,而这些钱都是自己掏钱的。

叶议员还谈到,他为华人做事,捍卫华人的利益经常都是默默地做,并不图名利,只想为华人多做一些事情,做人比较低调,不愿意太过张扬,他说,今后如果有更多的华人站出来竞选,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华人社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谈到与中国的关系,叶先生说,我作为印尼国会对华合作协调主席,为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两国国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方面不遗余力,两国国会领导人经常互访和交流,加深了理解,增进了友谊。叶议员也是民主党(现在的执政党)的副财政、业务和基金部秘书长,负责为民主党筹款,深得苏西洛总统的信任。

此次的印度尼西之行,我们还拜会了另一位华人国会议员李祥胜、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议会议长蔡萃媚女士和坤甸市议会议长刘建源先生,在交谈中,他们都表示,作为华人,他们对改善与发展对华关系有特别的兴趣,非常愿意为促进两国关系做更多的贡献。此次拜会印尼的许多华人政治家,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华人积极参与居住国政治生活的意义的确是非常重大而深远,作为居住国的一位公民,他们首先是代表和维护居住国的国家利益,他们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效忠对象是居住国,他们参与居住国的政治生活是尽本国公民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但是,作为华人,他们对中国又心存一分特殊的感情,有割不断的亲情和血缘关系,他们是促进居住国与中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发展居住国与中国的关系有切身的利益与感受。

(二)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软实力的传播。

首先,华商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华商是华侨华人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也是中国经济软实力的重要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商网络的成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东南亚的华商表现尤为优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商积极开展和扩大对华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引进的外资中,华人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是在最近几年,由于西方的跨国公司扩大了对华投资,海外华人资本在外资中的比重才逐步下降,但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必须纠正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经常会有一些人把海外华人在中国的投资说成是“爱国爱乡”,“支持祖国建设”,这个提法是不妥的,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他们攻击海外华人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华人并不爱居住国,而是仍然把中国当作是其祖国”。客观地说,世界上一切资本都是逐利的,那里有利润,资本就往那里流动,华人资本也不例外。我们说华商是中国经济软实力的载体,是因为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时代,华商是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促进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积极的角色,他们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全球化和区域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驱动力量,是促进中国加入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引路人。

以东南亚华商为例,笔者认为,东南亚华商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力量,他们在推动东南亚的区域化和中国-东南亚合作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所说:“这里说的东南亚华商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华商跨国经营,企业的业务向区域及至全球扩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亚华商的国际化也就是全球化和区域化。除了西方的跨国公司之外,东南亚华商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最早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家群体,一般而言,与东南亚当地民族企业家相比,华商的国际化程度较高,这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决定的:1)华商都是移民,移民的文化性格决定了华商愿意将自己的业务向外拓展,而不会把企业的经营活动局限在一个国家内;2)资本都是逐利的,那里有利润就往那里跑,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东亚各国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纷纷向外资开放各个行业,于是,东南亚华商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跨国扩张:3)中华文化圈为东南亚华商向外拓展提供了很好的人文条件,东南亚华商先是向东南亚地区,然后又向东亚地区发展,而向欧美拓展的则比较少,这应该与文化有关,在东亚地区,华商走到那里都比较容易适应,而不至于“水土不服”,许多东南亚华商也曾经向欧美拓展业务,但大都铩羽而归,主要原因也是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别。东南亚华商的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东盟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努力推动的结果。东盟早在1992年便开始组建东盟自由贸易区,到2003年已经正式建成。此外,东盟还积极推动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如新柔廖成长三角(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柔佛及印尼的廖内群岛)、湄公河流域合作计划等,这些区域与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为东南亚华商走出国门,从事跨国经营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与此同时,东南亚各国政府也大力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寻求发展机会,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做得特别成功。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提出“区域化”战略,大力提倡和鼓励本国企业到国外去发展,为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和刺激措施,对那些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给予许多的政策优惠和奖励,从此,新加坡华商在东南亚和东亚地区投资设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东南亚和中国等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投资热潮。到目前为止,新加坡一直是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缅甸和中国的主要外国投资者。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说,东南亚华商是东南亚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驱者和主要推动力量之一。”[6]418-419

其次,华商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桥梁。如今,在中国“走出去”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到外国投资,据统计,2003~2009年,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413.8亿美元,投资覆盖地区从2003年的135个增加到2009年的173个[7]187。海外投资难免会涉及跨国经营中政策、文化方面的障碍,因此,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可有效利用华商网络,可以得到有效的资讯和帮助,可以选择预期效益稳定、投资风险小的项目,减少因经验不足而遇到的挫折。在美国的华人中绝大多数具有双语优势,78.6%的华人在家说一种以上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华人利用这种语言及其他优势,穿梭于美中两国间,成为“跨国人”,不仅自身受益,也有利于美中关系的发展。

华商在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也是大有作为的。一般而言,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国际市场的认知和了解远远不如海外华商,因此,华商在这方面可以扮演引路人和中介的角色。一方面,华商可以协助中国企业到海外去投资设厂,在这方面,华商是“地主”,他们应该尽地主之谊,协助前来投资设厂的中国企业尽快熟悉和了解当地的环境,甚至还可以采取合资和合作经营的方式;另一方面,华商也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向海外市场拓展,他们可以向中国企业传授进军海外市场的经验与教训,提供咨询、情报信息、技术和销售网络等。

(三)华侨华人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

华人社团、华人媒体和华人学校被称作是海外华人社会的“华人三宝”,事实上,他们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三宝”。在提到华人学校和华文教育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及中国的孔子学院。自中国在2004年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中国的孔子学院发展迅速,截止至2010年,我国已经在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到4000万余人。随着中国孔子学院的数量增多,各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在增多。这样,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就会增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得以传播。

三、中国海外利益保护与华侨华人

(一)应该加大对华侨华人新现象的研究,更好地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

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包括: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原本不属于“华侨华人”范畴的类型,即出外旅游、务工、求学和投资的人,但是,他们一旦有条件,就有可能变成华侨或华人;“华侨华人”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新移民、海外的高端人才、华裔政治家、华裔商人等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应该加强对“华侨华人”的上述新类型和新现象的研究,拓宽“华侨华人”研究的内涵,从而为中国海外利益内涵的拓展打下基础,为中国海外华人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二)中国海外利益保护中的护侨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国际机制的研究,研究如何运用现有的国际机制,对海外华人华侨进行更加有效的保护。现有的国际机制,包括国际法、国际公约、国际惯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是维护海外华侨华人利益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我们参与的国际事务将会越来越多,在海外工作、投资移民、学习和旅游的国人将会遍及全球,我们要学习利用现有的国际机制,保护和发展我们在海外的利益,尤其是保护海外华侨华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其次,要对发达国家侨民保护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欧美国家,以及有较多侨民在海外的国家包括日本、印度等国,它们在领事和侨民保护方面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撤侨和护侨政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目的是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领事和侨民保护制度,更好地维护和拓展我国的海外利益。

再次,要对维护和拓展海外华侨华人利益的相关政策进行设计。应该对可能出现政治动荡和排华的国家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制定相应的领事和侨民保护政策。中国的投资往往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地区容易发生政治经济动荡。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外国问题的综合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那些华侨华人主要聚居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华人华侨政策的研究。因此,应对有大量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进行甄别,分析研究相关国家发生危害华侨华人利益事件的可能性,对主要的华侨华人聚居国的经济政治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并且提出应对的策略。

此外,还需完善对海外华人进行领事保护的法律界定和规范。我国在坚持单一国籍的前提下如何对华人进行领事保护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华人不具有中国国籍,他们已经是外国公民,目前,我国的领事保护对象只是华侨和在海外的中国公民而不包括华人,那么,如果再次发生诸如1998印尼排华这样的事件,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在1998年,印尼发生大规模的排华事件,大量的华人受到暴徒的袭击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时,中国政府却因为印尼华人已经是印尼公民而无法对他们施以援手和加以保护,这件事让许多海外华人感到困惑,也是今后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除此之外,中国在历次撤侨事件中,也会帮助一些处于困境的第三国国民撤离,这些都是中国领事保护法制化的一个尚待讨论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更新领事保护立法原则,将国籍原则和国家利益原则、人权原则相结合,从而为针对海外华人的领事保护提供法理依据。

总之,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会对海外华侨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也会使海外华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今后将会有更多中国人跨出国门到海外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成为跨越中国和外国的“国际人”;也将会有更多的华人参与到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当中,这些人都将是中国软实力和海外利益的承载者与核心力量。总之,研究中国的海外利益,必须研究人,包括走出国门的中国公民,已经长期在海外居住的华侨,已经成为居住国公民的华人或华裔。中国在和平发展和走向世界大国的过程中,将会催生更多的华侨华人,而越来越多和遍布全球的华侨华人又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与走向世界。

[1]张曙光.国家海外利益风险的外交管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8).

[2]苏长和.论中国海外利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8).

[3]唐昊.关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的战略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11,(6).

[4]曹云华.华侨华人与中国的海外利益[J].八桂侨刊,2008,(4).

[5]Myer Siemiatycki.The Diversity Gap:The Electoral Under- representation of Visible Minorities,Diverse City Counts research series[J].Ryerson University,2011.

[6]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0.

[7]汪段泳.中国海外利益研究年度报告(2008-200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华商华侨
夏日曼谷,一场跨越时空的华商之约
华人时刊(2023年11期)2023-07-29 06:26:46
海外华人如何欢度“中国年”?
华人时刊(2023年1期)2023-03-14 06:42:56
我的华侨老师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6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2:58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19-11-18 10:59:27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古润金的华商中国梦
《华商启示录》后创业时代 看华商如何弄潮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6
匈牙利华商误入“鞋”途的故事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