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短肢剪力墙平面模型抗震性能试验

2012-09-02 08:34朱张峰郭正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墙肢现浇剪力墙

朱张峰,郭正兴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10096南京,zzfking2210@163.com)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new precast concrete shear wall structure,NPC)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一种新的住宅结构形式,其原理即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墙、U形梁、叠合板,通过预留连接钢筋、后浇混凝土将墙、梁、板及节点拼装连成整体[1].它不仅保留了剪力墙结构建筑功能强、节省材料、抗震有利等优点,而且采用了预制拼装工艺,符合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大趋势并可实现绿色施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NPC结构中使用了较多的短肢剪力墙,而当前对预制装配式短肢剪力墙的研究国内外都很少,国外学者[2-6]进行了预应力装配的混合剪力墙结构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国内研究同样集中在预应力装配式短肢剪力墙中[7-8],而对预制装配式短肢剪力墙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因此,在节点试验已证明各种节点连接构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9-11],拟对NPC短肢剪力墙、梁及板的平面组合件进行抗震性能试验.选取试点工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2缩尺比例单跨三层平面单元制作了1个现浇模型和2个NPC模型,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通过对比对NPC模型的抗震性能作出评价.

1 试验概况

1.1 模型制作

制作1个现浇以及2个NPC单跨三层1/2缩尺比例平面模型,模型由T形墙、梁、板以及地基梁组成,编号分别为XJ1、ZP1、ZP2.3个模型的成型尺寸、构件配筋率保持一致.模型采用C30混凝土浇筑,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地基梁留足相应的Φ80锚固孔及钢绞线穿束孔.

NPC模型采用预制墙翼板、腹板、预制U形梁、预制叠合板,并于节点处预留连接钢筋,然后二次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图1(b)).其中,由于模型尺寸较小,墙体竖向连接构造较难实现,因此,本次试验未考虑墙体分段预制,制作时将整个高度上的翼缘板、腹板整体预制,安装后一次现浇翼缘板与腹板相交处混凝土.现浇及NPC模型制作详见图1.

图1 模型制作详图

1.2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方式

试验在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结构试验室进行,水平加载设备为1 000 kN液压伺服控制系统(MTS).试验时,通过地脚螺杆穿过预留孔将模型锚固于地面上,采用张拉预应力钢绞线施加轴压,钢绞线锚固端采用特制的可微转动锚具,以保证结构侧移时钢绞线不产生折角,并保持轴压恒定.为防止加载过程中模型平面外失稳,于模型两侧加钢管脚手架支撑,保证试验安全.试验加载简图见图2.

图2 试验加载简图

试验开始前,先于墙肢顶部施加设计轴压,轴压比控制为0.15,其中计算轴压比时采用实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根据混凝土材性试验,现浇及预制部分混凝土强度分别为37、38 MPa,此处取38 MPa)换算得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施加轴压为528 kN.轴压分三级加载,以便检查试验仪器是否正常工作以及轴压是否存在偏心.

待轴压稳定后,施加水平荷载,模型屈服前以力控制加载,每级循环1次,屈服后以位移控制加载,每级循环2~3次[12].试验过程中规定MTS外推时为正,内拉时为负.

2 试验结果

各模型裂缝开展及破坏过程分述如下:

1)XJ1.加载初期(荷载绝对值<27.5 kN),模型未出现裂缝,荷载和位移呈线性变化,卸载后几乎无残余变形,处于弹性阶段;到荷载绝对值等于27.5 kN加载周期,一层梁与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随着荷载增加,二、三层梁与墙连接处相继出现竖向裂缝,到荷载绝对值等于50 kN加载周期,墙肢底部出现水平裂缝,各层梁裂缝向跨中方向扩展;到荷载绝对值等于100 kN加载周期,一层梁受拉纵筋屈服,此时顶点位移为20 mm,之后进入位移加载阶段;到4Δ周期时,荷载达到峰值点,各层梁均形成塑性铰;到6Δ周期时,墙肢根部腹板混凝土压碎剥落,墙纵筋压屈,荷载下降至极限荷载的85%以下,模型宣告破坏.

2)ZP1.加载初期(荷载绝对值<27.5 kN),模型未出现裂缝,荷载和位移呈线性变化,卸载后几乎无残余变形,处于弹性阶段;到荷载值为-27.5 kN加载周期,一层梁与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随着荷载增加,二、三层梁与墙连接处相继出现竖向裂缝,到荷载绝对值等于70 kN加载周期,墙肢底部出现水平裂缝,梁端拼缝出现水平裂缝,到荷载绝对值等于116 kN加载周期,一层梁受拉纵筋屈服,此时顶点位移为18 mm,之后进入位移加载阶段;到0.5Δ周期时,墙肢腹板底部出现水平裂缝,各层梁裂缝向跨中扩展不明显,主要集中在梁端拼缝处;到4Δ周期时,荷载达到峰值点,一层梁根部混凝土出现剥落;到7Δ周期时,墙肢根部腹板混凝土压碎,墙纵筋压屈,荷载下降至极限荷载的85%以下,模型宣告破坏.

3)ZP2.加载初期(荷载绝对值<25 kN),模型未出现裂缝,荷载和位移呈线性变化,卸载后几乎无残余变形,处于弹性阶段;到荷载绝对值等于25 kN加载周期,一层梁与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随着荷载增加,二、三层梁与墙连接处相继出现竖向裂缝,到荷载绝对值等于70 kN加载周期,墙肢底部出现水平裂缝,梁端拼缝出现水平裂缝,到荷载绝对值等于90 kN加载周期,一层梁受拉纵筋屈服,此时顶点位移为18 mm,之后进入位移加载阶段;到0.5Δ周期时,墙肢腹板底部出现水平裂缝,各层梁裂缝向跨中扩展不明显,主要集中在梁端拼缝处;到4Δ周期时,荷载达到峰值点,一层梁根部混凝土出现剥落;到7Δ周期时,墙肢根部混凝土压碎,墙纵筋压屈,荷载下降至极限荷载的85%以下,模型宣告破坏.

各模型的破坏形态见图3.

图3 模型破坏形态

3 试验分析

3.1 滞回曲线、骨架曲线

各模型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见图4.

图4 模型滞回曲线、骨架曲线

对于滞回曲线,各模型具有如下共性:在开裂后至屈服前,滞回环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卸载后残余变形很小,滞回环面积较小;屈服后,滞回环呈反“S”型,面积明显增大,表明了较好的耗能能力,在同一位移级别下,后面循环与第一次循环相比,强度和加载刚度均有明显退化;达到极限承载力后,承载力下降缓慢,滞回曲线平缓下降,同时,滞回环开始出现捏缩,有向“Z”型过渡的趋势.

对于骨架曲线,各模型曲线走势基本一致,表现出相近的发展规律,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都经历了弹性、屈服、极限、破坏等几个阶段.同时,三者骨架曲线下降段都比较平缓,说明后期模型承载力下降缓慢、延性较好,有利于抗震.

3.2 加载特征点、延性系数、刚度的比较

各模型在开裂、屈服、极限3个阶段的荷载和位移值、位移延性系数以及弹性刚度列于表1.

表1 加载特征点、延性、刚度对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3个模型各加载特征点荷载、位移基本接近.NPC模型与现浇模型的位移延性系数基本相同,甚至有所提高.由于模型制作离散性,弹性刚度项ZP1和ZP2相差较大,但是相对于XJ1,两者都得到了提高.

模型在各级位移循环下的平均刚度计算可参见文献[11].各模型平均刚度退化曲线见图5.

由图5可以看出,ZP1、ZP2刚度退化曲线前期较XJ1要陡,后期与XJ1基本重合,刚度退化减缓.分析认为,位移加载阶段初期,墙、梁连接钢筋使截面刚度提高,从而使墙、梁节点刚度提高,导致NPC模型较现浇模型受力整体性更好,因此,初始刚度较高.到加载后期,由于混凝土开裂严重,且连接钢筋也已屈服,截面刚度主要由截面受压侧混凝土提供,因此,此时现浇模型与NPC模型刚度接近.

图5 刚度退化曲线比较

3.3 耗能能力

结构耗散能量的能力以一周滞回环所包围的面积来衡量[13].各模型在加载特征点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列于表2.

表2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ZP1、ZP2在各阶段的耗能能力与XJ1基本接近,随着控制荷载的增大,耗能系数呈上升趋势.由于节点区连接钢筋的耗能作用,模型屈服后甚至有所提高.

3.4 破坏机理和耗能机理

对于破坏机理,从试验过程可以看出,3个模型均是“混合铰”机制,有利于抗震.同时,相比现浇模型,NPC模型塑性铰则集中在墙、梁连接处.

对于耗能机理,三者原理相同,都是依靠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钢筋的屈服、混凝土的压碎等过程消耗能量.在加载初期,由于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结构整体弯矩与局部弯矩共同抵抗外部水平荷载,顶点侧移曲线呈弯剪型,耗能能力较好,滞回曲线呈较丰满的反“S”型;当梁逐层屈服、塑性铰充分发展后,水平荷载的继续增加主要由两墙肢单独承担,顶点侧移曲线呈剪切型,耗能能力下降,滞回曲线发生水平滑移,出现捏缩效应,呈较狭长的“Z”型.

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NPC模型与现浇模型的耗能钢筋发生了变化,现浇模型主要依靠梁上、下层纵筋消耗能量,而NPC模型依靠节点区连接钢筋消耗能量,梁纵筋没有做出太大贡献,从图6梁底纵筋与同一位置处连接钢筋应变变化可以看出,NPC模型中梁底纵筋基本处于弹性状态,没有残余应变,而连接钢筋随着位移级别增加,残余变形逐渐累积,耗散外界输入能量.选取了三模型同一节点处破坏对比照片见图7.

图6 钢筋应变对比

图7 节点破坏照片

4 结论

1)在弹性工作阶段,NPC模型较现浇模型承载能力相近,且具有足够的抗侧刚度;在弹塑性工作阶段,两者承载能力与耗能能力基本相近,NPC模型位移延性稍高,且均为“混合铰”破坏机制.总体看来,现浇模型和NPC模型表现相当.

2)由于NPC节点构造特点,造成预制墙与梁之间形成近似铰接连接,但仍能保持两侧墙肢的受力整体性,因此,对整体模型的抗震性能影响不是很大.

3)通过探索更合理的节点细部构造与设计方法,NPC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

[1]张军,侯海泉,董年才,等.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住宅结构设计及应用[J].施工技术,2009,38(5):22-24.

[2]SHEN Q,KURAMA Y.Lateral load behavior of unbonded post-tensioned hybrid coupled walls[C]//Sixth ASCCS Conference on Steel and 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Los Angeles:[s.n.],2000,22/23/24:793-800.

[3]KURAMA Y,SAUSE R,PESSIKI S,et al.Seismic response evaluation of unbonded post-tensioned precast walls[J].ACI Struct J,2002,99(5):641-651.

[4]SHEN Q,KURAMAY.Nonlinear behavior of post-tensioned hybrid coupled wall subassemblage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2002,128(10):1290-1300.

[5]KURAMA Y,SHEN Q.Post-Tensioned hybrid coupled walls under lateral load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2004,130(2):297-309.

[6]SHEN Q,KURAMAY,WELDON B.Seismic design and analytical modeling of post-tensioned hybrid coupled wall subassemblages[J].Struct Eng,2006,132(7):1030-1040.

[7]刘华.预制预应力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8]孙巍巍.后张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短肢剪力墙抗震能力及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9]刘晓楠,郭正兴,董年才,等.全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节点性能实验研究[J].江苏建筑,2010,133:21-24.

[10]陈耀钢.工业化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节点研究[J].建筑技术,2010,41(2):153-156.

[11]朱张峰,郭正兴.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45(1):69-76.

[12]JGJ101-96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3]唐九如.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墙肢现浇剪力墙
联肢剪力墙墙肢附加轴力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分析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技术应用
剪力墙结构设计应用浅析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显著屈服位移角的研究
浅谈剪力墙肢的抗震设计
连梁刚度对不等肢剪力墙刚度的影响研究
剪力墙的整体性及算例分析
预应力支架现浇连续梁施工技术
现浇连续箱梁一次性浇筑施工方案
预制装配与现浇模式住宅建造节能减排评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