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玲 □王献玲 □李 彬(虞城县水务局)
虞城县位于豫东平原东部,黄河咸丰故道南侧,属淮河流域,地势低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洪涝灾害发生十分频繁。据史书记载:从东汉中平五年(188年)至1948年期间,共发生大的水灾67次(表1),建国后至今,发生大的水灾31次(表2),建国后水灾发生比建国前明显减少,这是党和政府对水利工程建设重视的结果。但是,由于在水利建设上,长期存在着“重建轻管”、“前建后损”的倾向,致使一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和损毁严重,加之缺乏必要的维修、改造资金,工程长期带病运行,致使工程效益衰减严重。随着对防洪工程措施建设的高度重视,防洪工程措施建设得到逐步改善,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处在薄弱环节,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物料储备、防汛队伍建设等状况令人堪忧,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表1 建国前虞城县历年部分水灾统计表
所谓防洪非工程措施就是指通过法令、政策、经济手段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减少洪灾损失的措施,纵观历年来的防洪实践证明,单一依靠工程措施建设防洪或单一依靠非工程措施建设防洪都很难把水利工程效益发挥到最大范围,只有把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水利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体系。因此,在做好防洪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非工程措施建设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这个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工程措施是防洪决策的基础,是指挥调度的根据。在防洪抢险中,水情、雨情、工情、灾情的变化,灾区人员的安置转移、疫情的控制等信息直接影响着防洪指挥的决策,必须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因此,信息是基础、是根据,信息是防洪指挥的耳目和尖兵;二是非工程措施是防洪抢险的有力保障。料物的储备关系到人心的稳定,抗洪的信心、决心,必须积极储备防汛抗洪料物,定期对不足部分加紧进行储备,并实行专人管理、定点存放、标号明示。因此,料物的储备是防洪抢险的坚实后盾;三是非工程措施是取得防洪抢险胜利的钢铁长城。高素质防洪队伍在大水面前临危不惧,能将传统抢险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于水情分析预报、信息传输、洪水调度、险情探测抢护等各个领域。因此防洪队伍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防洪抢险斗争的成败。
表2 建国后虞城县历年部分水灾统计表 单位:万hm2
非工程措施建设在抗洪抢险中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建设,非工程措施建设与工程措施建设是相辅相承的,但由于受种种原因的束缚,人们的防洪非工程措施意识淡薄,法律宣传和科学知识宣传不到位,非工程措施建设还不健全,存在一定的隐患和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防洪经费投资少,直接影响着防汛队伍的稳定,无形中影响着非工程措施的基础研究工作,间接制约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足,不能适应和满足现阶段防洪的需求;二是防洪常备物资严重不足,由于近年来没有发生大的洪涝灾害,人们存在一定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对防洪物资的储备不够重视,不能满足抗洪抢险的需求;三是防洪非工程措施设施不全,适应性应差,虞城县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少,不能适应当前防洪的需求;四是缺乏高素质防洪管理队伍,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防洪专业队伍业务水平整体不高,难以适应现代防洪指挥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针对虞城县防洪标准不高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想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最大防洪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洪灾损失,最大限度的发挥工程的防洪效益,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就显得日益重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构建完整的先进的防洪调度指挥系统,主要包括物料储备、防洪信息采集、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数据汇总、防洪方案决策、防汛队伍建设等。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虞城县防洪减灾体系已初具规模,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虞城县防洪减灾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在汛情、雨情、水情、工情、预测、调度等环节上的结合程度还不能满足防洪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先进的防洪指挥系统,进行准确、及时、全面的洪水预报和调度,为防洪调度正确决策、减少洪灾损失、发挥防洪工程最大效益建立牢固的基础。
只有建立、健全防洪政策法规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作用。一要根据《防洪法》、《防汛条例》和《河道管理条例》等尽快修订、完善和编制好本县区的防洪规划;二要落实石庄、王安庄两座水库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计划;三要研究洪灾损失的分担机制;四要加强水政执法力度。
由于虞城县的原有水利工程建设防洪标准偏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防汛队伍组织建设。本着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原则,组建以民兵为骨干的群众性防汛抢险队伍,对于防汛形势严峻的水库、河道、堤段,组建机动抢险队伍,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对机动抢险队伍进行必要的调整,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练,以提高防汛队伍的实战能力,保证出险时能拉得出、抢得上、守得住。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防汛抢险队伍和救灾保障体系,确保安全度汛。
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如:电视、报纸、墙体、标语、宣传车等各种宣传工具,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消除人民群众的麻痹和侥幸心理,让人民群众清醒地认识到洪灾的随时性和不可避免性,认识到单纯依靠防洪工程建设的局限性,认识到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在防洪减灾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