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功利的选择往往无功无利

2012-08-30 09:00吴达
博客天下 2012年18期
关键词:刘晨热门就业率

吴达

也许是最应景儿的专业,被刘晨赶上了。这可不是好事儿:200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经济”专业毕业后,他找工作遇到了麻烦。

他是高考的成功者,却是填报志愿的牺牲品。尽管名义上从属于体育学院,但刘晨和他的同学全部按照北师大统一文化分数线录取。找工作投出简历后,他常被用人单位误会为“体育生”。

刘晨和他的大学同学,是那类可以将怨气发在失败的专业设计上的人。这个只持续了短短几年就宣告关闭的专业,是中国大学追逐社会热点设立专业的典型失败例子。

2002年之前,北师大只有“体育教育”一个体育相关专业。但是前一年北京申奥成功,让举国陷入狂热的氛围之中,“体育经济有搞头”的概念广为人知。为培养“懂体育、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北师大开设了“体育经济”这一交叉学科,并将其与“体育教育”一起打包成立了体育学院。与其情况相似的,还有诸多国内院校开设的体育管理、体育新闻专业。

如今,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4年,想象中的体育经济热并没有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有报道称,鸟巢、水立方、皮划艇赛场等专业场馆,有的荒废,有的经营不善,破败不堪。与它们相似的是那些追着热闹建立起来的专业。

刘晨报考这个专业的初衷是喜欢体育。即便在升学氛围白热化的高三,这个江苏少年还是会在反复咀嚼试题之余,在晚6点准时收看体育新闻。

他和当年1680多万中国高中生一样,很少有时间进行自我分析,总是从属于某套社会标准。

来到离家900多公里的首都上大学后,他发现理想与现实间存在落差:学校开设的60多门课程,仅是将经济学、管理学和体育学等学科机械地结合起来,并没有贯通融合。“经济学老师不明白体育,体育学的老师搞不懂经济。”

大四毕业前,刘晨进入一家足球行业的小公司,拿着一个月1000元的薪水,为一个少年足球队拉赞助,同时还要顶着被写字楼保安驱逐的压力,去CBD挨家挨户“扫楼”,向不拿正眼瞥他的白领们推销足球场地。试用期还没结束,他就离开了心仪的体育行业。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一届奥运会的举办,还不足以让体育精神的光辉照临整个中国,如今刘晨的同学几乎没人留在体育领域。由于就业率低迷,北师大目前已经停招了“体育经济”本科生。

匆忙上马的专业并不限于北师大一地。2011年,河南大学设立的“作家班”(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发言人”(依托新闻传播学专业)和“大学生艺术团”等3个专业班曾引发舆论大哗,质疑者认为其设置过于随意,不尊重学术体系和规范。主持人杨澜评论称:“如今大学的学术设置越来越像职业培训班啦。请问哪个政府部门或企业、机构会聘用大学毕业生做新闻发言人?你以为这是在培养播音员吗?”

这些揣度社会热门需求而设立的专业,往往澎湃而来,又黯然而退。《博客天下》记者查阅教育部今年2月公布的《2011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其中教育部叫停了国内19所高校的32个本科专业,并叮嘱有关高校“要按原培养方案培养至毕业,并保证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有1850个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本科专业获准自2012年开始招生,401个本科专业未获准设置。在未获准设置的专业中,金融、会计、法学及其相关专业最为常见。

每年高考过后,志愿填报季节,关于“热门专业”的话题就会大量出现。与考生及家长追逐热门的心态相反,给所谓热门专业泼冷水的大有人在。

“每当我的同事的孩子高考向我咨询的时候,我都明确的否定他们报考金融系的志愿。因为我太了解这个行当了,又多少教金融的老师真的知道金融市场是什么样的!”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曾在文章中感叹说,一届一届的学生,走的时候和来的时候一样迷茫,多的是失落和伤感。“无所作为的教育是所有我们这些被人叫做老师的人的耻辱。”

热门专业的背后,除了追逐社会热点,也往往藏着学校的隐秘经济冲动。以一度“吃香”的法学专业为例,其失业率正逐年升高。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称,某工业大学刚请来一位老师即开设法学专业。“学校为什么非要扩张专业,就是通过扩张可以争取到经费。”

但这些热门的专业并不总是为报考者带来美好未来。据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统计,近3年内法学已上升为失业率最高的10大专业之一。在2010届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就业率最低的院校为71.4%,全国平均就业率也只有86.8%,比2010届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低4.4个百分点。

为了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教育部早在8年前就有大动作展开: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三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这一做法并没有有效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就业率由学校自行统计并上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效外部监督,出于利益考虑,一些陷入就业困境的高校难免有注水和造假冲动。

而且,他认为将就业率与高校专业“生死”挂钩的做法,本身也值得商榷。“985高校、211高校这类院校,应该实施精英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如果都用就业率评价大学办学,无疑将把所有学校都变为了‘职业培训所。”

高校“热门专业”的冲动,与考生的追逐心态一起形成了如今的大学专业生态。

美国萨克福大学教师薛涌曾经在网上看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段自我介绍,大呼不解。这段介绍是:“学院拥有中国最具发展潜质的本科学生,连续几年每年都有约五分之一的全国各省市高考第一名进入光华管理学院。”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薛涌感叹说,这是母校的悲哀,是新时代的科举制。

薛涌的理由是,很难想象这样层级的美国精英高中生会到大学里学市场营销类专业。诸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美国常青藤盟校,大部分不设商务类实用专业,总体趋势恰与普通高校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

以耶鲁大学为例,过去25年间历史系一直是头号热门,占本科生的13%到15%,与经济学、政治学和英语并称四大热门专业。哈佛大学前四大热门专业则分别为社会科学(占本科生48%)、生物、英语及心理学。有近一半的普林斯顿学生聚集在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心理学和国际关系五大专业。

这位耶鲁历史系博士这样教育那些对历史课并不感冒的商学院本科生:“一个只关心自己下个月的工资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会为是否能拿到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如果你关心人类命运、社会公正,你就更可能成为领袖。你们自己想想:你们谁会选一个只关心自己的工资单的人当你们的领袖?你们更会选一个关心、理解你们的利益的人。这个领袖要理解你的利益,自然会理解许多人的利益。他不是仅仅和你交朋友,他甚至根本不认识你。但是,他研究社会,懂得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这样他才能超越自己狭隘的经验,和许许多多人建立强有力的纽带。”

薛涌反感那些被一套实用主义思想系统深入的头脑。他觉得,如果一个人老盯着“热门”、盘算着“有用”,其心灵就像一个视老板脸色行事的雇员一样唯唯诺诺。人的技能可以被雇佣,但人的心灵决不能被雇佣。“大学要培养的,就是一个能主宰你生命的心灵。”

猜你喜欢
刘晨热门就业率
Parkinsonian oscillations and their suppression by closed-loop deep brain stimulation based on fuzzy concept
Effective suppression of beta oscillation in Parkinsonian state via a noisy direct delayed feedback control scheme∗
刘晨:我将借助语言实现自我价值
来日并不方长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疯狂猜图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