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良好心愿,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更是把自己曾經的遗憾、对未来的期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的教育也成为家庭生活的重心。但青少年教育专家却指出,繁忙的工作与加剧的生活压力,让许多家长忽视了“家长是孩子第一老师”、父母的教养将直接关系到孩子成长质量的现实,而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小细节,却严重影响了“成长工程”。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非别人的复制品
您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望?是不是有时您会觉得,为什么郎朗能成为钢琴家,而我的孩子却只能“弹棉花”?青少年教育专家禹春老师指出,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存在攀比心理,“这就有点像是股民选股票,都希望自己手里的股票大涨,尤其是看到别人选的股票涨幅快,就盲目跟进,但有时候却是期望高、收益小,甚至可能赔本。”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长也存在“跟风心理”,禹老师总结道,“在教育上特别容易出现流行潮,出现个天才音乐家,家长们一窝蜂地都去让孩子学钢琴、识五线谱;再来一个十几岁考哈佛、剑桥的,又一窝蜂让孩子去学外语、考托福,往往不去考虑自家孩子的条件、爱好。这样的一味跟风,埋没了孩子的特点与个性,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要,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成才的道路不可复制,因此家长一定要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发挥孩子所长,让他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人。”
告诉孩子德才兼备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成绩成为家长乃至社会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禹春老师直言不讳地指出,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的重点全部放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考上好大学上,认为只有这样,前途才是光明的,而忽视了对孩子品德、情商的培养。
“高分低能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家长也清楚这样的教育是不科学,是失败的,但在大环境下,他们却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禹老师说,很多家长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不足,但是却总觉得“孩子长大后还来得及”,但是她强调,“重才轻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没有品德的人有再大的才干也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同与尊重,只会让孩子在未来的发展中处处碰壁。
别用打铁的方式“琢磨”璞玉
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会千差万别,不少家长总是在开完家长会后拿出一副“战斗脸”去面对“心惊胆战”的孩子,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成绩不好,丢脸了。这样的情况,在禹老师过去的调查中并不少见,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我说过孩子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时肯定会不一样,有快有慢,甚至同一个孩子对不同学科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而不是苛责。”很多家长会把“你怎么这么笨”、“别人都会了,就你不会”挂在嘴边,殊不知这样的无心之语却可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阴影,这些话会把孩子引入误区,让他们觉得被否定,找不到认同感,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卑,甚至产生逆反与愤怒情绪,危及到亲子关系。
禹老师建议家长不妨多发掘孩子的长处与优势,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树立自信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有可能您的孩子是块“璞玉”,经过细心雕琢会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言传身教更重于讲大道理
在家庭中,父母是支柱,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都是最直接、最深刻的,但禹老师却指出,大多数家长在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时,却忽视了对自身的要求。“这样的‘差别待遇,很容易让孩子在面对问题需要选择或者判断时出现双重标准,甚至有可能让孩子变得极端。”
很多家长习惯在孩子犯错时,摆出家长的威严去说教,但是这样的“复读机”式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疲惫感,甚至会对毫无新意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禹老师建议家长们,当要求孩子认真做事时,不妨从自身做起,认真积极工作,表现出高度负责的态度,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让孩子的被动情绪变成主动情绪
禹老师说,很多家长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儿就是孩子做什么都需要“监督”,一旦离开父母的“掌控”,所有的一切就都变了形、走了样,因此都是“操不完的心”,却还不被孩子理解。对此,她建议家长朋友要把孩子的被动化为主动,“让他们把任务变成兴趣,情绪上的转变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效率。”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好奇心重是一大特点,家长们不妨善加引导,让他们来提出问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样的情绪转化会让他们的态度也得到改变,所谓态度决定一切,积极的态度将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会避免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厌学情绪。”禹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