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人间

2012-08-29 08:26慕容天涯
学习博览 2012年8期
关键词:铁西区高手细节

慕容天涯

看《钢的琴》,是源自对华语佳片的期盼。看《钢的琴》之后,感觉这种相遇是一种必然。

第二种类型的极致

对于电影而言,它的两种类型已然被做到了极致。代表好莱坞商业片的《变形金刚》系列走视觉冲击力路线,工业流程严谨,视觉刺激强到极限。而导演张猛这一派则与贾樟柯和顾长卫等人趋近,他们的电影走的是心路,看似镜头不动声色,却丝丝入扣,一直沉到骨子里。

所以《钢的琴》成了第二种类型的极致,对于人性与生活的反思,让整部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轻易地占据你观影后的大脑,并盘踞长达十余小时,让你时刻感觉电影情节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实际上,这部电影很像是《耳朵大有福》的群像版。在《耳朵大有福》中“范伟”是集合生活中不同人物遭遇的典型。《钢的琴》在某种程度上更进了一步,展示了一批人的生活的模样。对于电影而言,其价值中除去娱乐之外最有力的便是还原——还原生活所产生的人与影片之间的共鸣。

影片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像个破败的大舞台,由王千源扮演的离婚中年男人“桂林”像个导演而非主角。“工人阶级”们在他的指挥下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对生活的抗争和希望不动声色,就算想表达也是只言片语,很快就被行动代替,心灵手巧的价值大于夸夸其谈。与此同时,一架“钢的琴”在被夜以继日地铸造。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部电影是两极分化的。如果你对此感到陌生,电影便有着很难攻破的硬壳,那便是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描述。而如果你对此熟悉,这样的真实影像之力量则让人惊叹。片中的景致颇似王兵导演的纪录片《铁西区》,当然,那一个“铁西区”在沈阳,这一个“铁西区”在鞍山。前者随着大型工厂的倒闭、并轨、收购和买断成为回忆,如今楼盘林立,成了GDP增长的力量;后者则依旧保留着鞍钢这样的国有大厂的风范,全城的人因此几乎人人熟稔,走街串巷依然有管道在头顶交错盘踞,整个城市像个风言风语风吹沙的小世界。

无数细节累积成的真实

我喜欢《钢的琴》,只是因为它真实得“令人发指”,熟悉无比。这种真实是用无数的细节累积而成的:在棋牌社里消磨时日的男女,在歌厅里聚会的中老年人依旧会唱起的歌曲和舞动的身姿,在街边烧烤摊上毫无顾忌的三两小聚。当然,还有对工人们传神的描绘:见人便点上烟,边抽边说话;干活的时候只注重保暖抗糙,不注意形象,穿着油渍满身的工作服;还有那熟悉的铝制饭盒,以及大口大口的吞咽。再说两个让电影增色的细节:一是影片中不断出现的俄罗斯歌曲,這是个比较穿越的瞬间,那一切听起来美妙极了;二是炸掉大烟囱的那一刻,烟尘弥散开来的瞬间让人突然为这座城市的一切担惊受怕。天知道我们还要炸掉多少值得记忆的东西,它们不得不离去,然后看着千篇一律的高楼拔地而起。

在表演上,王千源不太发力却有着冷冷的幽默和难得的聪明。这是小人物特有的一种自我嘲讽。比如在造琴之前,他对于各行各业“猛人”的劝说,使尽了十八般武艺;在面对女人时的那种傻乎乎的掏心掏肺;比如在吃午饭时,面对长镜头令人喷饭的号召和发令。至于秦海璐,演绎过陈果电影的她对小人物的生活并不陌生,演技上果然交出了令观众很是满意的答卷。

《钢的琴》是典型的线性叙事结构。为此,导演张猛选择了一种聚拢而非发散的讲述方式。本以为,以挖地三尺找废钢为业的江湖大哥、自得其乐红白喜事均到场的街边小乐队主唱、开锁打架不在话下的沉默青年,甚至一事无成百事不堪的社会老油子们会是切入点,电影会随之铺开每个人的生活。没想到,编导只选择了在造琴的时候展示他们为一件事群策群力的步调,未让旁枝末节影响影片整体的节奏和进度。他们的不凡不在于自身的生活之“放”,而在于为造琴所做出的“收”——每个人都看似不变实已改变。主人公“桂林”自不必说,而那些精通铸造、木工、油漆、车工的三百六十行工人大叔们,没出状元但出了高手。这高手不只是造了能弹得响的琴,更创造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他们没太多本事,就靠自己的一双手活着,令人敬仰。最喜欢看一群爷们儿叼着烟造琴的段落。一丝不苟的他们,早年忠于职业的本分,现在忠于自己的心。他们为小丫头造琴的同时,像流行歌曲唱的那样,“每个人心中都有架钢琴”。

也许,他们造的不是琴,而是生活的味儿。

(摘编自《读者欣赏》)

猜你喜欢
铁西区高手细节
“变脸高手”等十二则
我是一个兵红色在心中
沈阳铁西区:1亿元引“高精尖缺”人才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画与话
沈阳铁西区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实证分析
做一棵不一样的树
时尚细节
高手的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