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臻
要考虑网络与信息化环境软硬件配合的效益,在时间上应综合考虑信息化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效益,考虑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周期的长短带来的影响,而不应局限于某一阶段局部的、静态的效益。
近年来,高校I T设备逐步进入成熟和稳定期。高校I T建设已经向简单、易用、普适、深化和创新应用等方向发展。I T设备的建设也更加偏重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无线网络环境,以及I D C机房等公共资源建设等方面。I T设备选型更加注重整体效益和绿色环保的理念。但不同学校信息化水平和办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通过技术选型,使I T设备和方案实现效益最大化也不完全一样。
首先,I T设备选型和技术方案要考虑技术效益和学校效益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纯从技术上考虑,还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处理好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目标之间的关系。因为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学校办学目标,即满足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需要,这才是最终的效益评价标准。因此,从这个层面对信息网络建设的效益提出科学评价方法,综合兼顾先进性、前瞻性与学校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处理好学校信息化整体需求和局部需求之间的关系,尽可能整合校内各个单位的I T设备需求。目前,高校内各个院系都存在很多相似的I T需求,然而人们重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校资源,没有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益。在2008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各个院系和职能部处几乎都有自己的网站服务器,全校有超过100台二级单位主页服务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服务器采购和运维的成本。而实施服务器虚拟化和集中托管、共享模式后,院系拥有的独立主页服务器只有13台,这不仅节省了学校的建设资金,也节省了各个院系为服务器提供的环境空间。
最后要考虑I T设备的系统性效益。要用网络信息的整体观来看待效益,要考虑网络与信息化环境的软硬件配合的效益。在时间上综合考虑信息化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效益,考虑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周期的长短带来的影响,而不应局限于某一阶段局部的、静态的效益。
高校信息化必须跟随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选择和应用主流技术是获得技术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但并不能一味追求最新技术和高指标,也不能因为新产品和技术价格高,而不尝试使用新的解决方案进行更新换代,而是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同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兼容性问题。兼容性是确保新购设备与系统的可用性,避免设备与系统不能融入现有信息网络环境而造成浪费。兼容性不仅体现在技术设计上,还体现在使用操作与维护的一致性上,这样在设备可互连性、技术支持、价格,以及操作人员培训成本等方面都更有效益优势。2.可扩展问题。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应用都需要一个过程。为了让投入达到最佳效益,一些设备和项目需要分阶段建设,因此设备和系统的选择应预留一定的扩展能力。3.配套成本问题。信息化项目都是系统工程,任何设备和系统的运行和效益的发挥都涉及到各种因素,引入新技术和设备时,往往容易忽略运行环境和人员是否配套或是否具备运行条件。事实上,新技术设备与系统都对现有环境带来新的影响,新技术设备一般需要配套辅助设备和更多的熟练技术操作管理人员。因此,在选型设备和系统时,应该考虑到选型带来的配套环境与人员条件的成本。
树立“绿色IT” 考虑节能指标。高校IT建设设备的类型和耗电需求也非常类似。如何在技术选型中考虑电耗指标是提高效益的关键问题。
高校信息化近年来逐步走向集中化、专业化管理,I T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受到云计算和“云服务”新模式的影响。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I T建设的成本,其多样性、聚合效应、虚拟化和经济性提高了现有I T系统和服务的效率、利用率和灵活性。
高校从几个方面逐步实现“云化”:
1. 建立基于云服务模式的I T 基础设施,尤其是I D C机房、计算和存储资源。
2. 建立基于云服务模式的电子校务应用(如O A)、网络教学应用及科研学术软件。
3. 建立基于云服务模式的数字资源服务,尤其是学习资源和科研学术资源。
在过去两年中,北京师范大学也在尝试逐渐建立基于校园云服务的I T建设和服务模式。学校建设了服务器虚拟化共享平台,提供给校内各单位虚拟化服务共享空间,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I T建设和运维成本。同时还建设“云存储”项目,提供给全校师生大容量的网络磁盘在线存储服务,通过云存储实现视频、音频、图片、文档等数字资源的上传、下载、分类、共享的在线存储方式。开发基于云存储的科研、教学资源共享应用,开展了基于云服务模式的网络教学应用和教学资源共享的尝试。自主研发建成的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整合了多所师范院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观摩课案例资源等,使各院校教学资源得以开放共享,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教学、实践活动得到一体化支持。通过资源共享,节约了各院校建设资源的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根据中国联通公司的通报,该公司2009年I D C机房电费支出超过5亿元,其中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的电力消耗占总能耗的50%,机房制冷电力能耗占40%,UPS等电源设备占10%。高校I T建设设备的类型和耗电需求也非常类似。如何在技术选型中考虑电耗指标是提高效益的关键问题。
在数据中心的总拥有成本(TCO) 中,电力使用成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通过合理地设计网络关键物理基础设施,以及精心设计I T 架构,可以大幅降低数据中心的电能消耗。在IDC机房建设过程中,需要适度规划NCPI,使用模块化、可扩充的电源和冷却架构冗余系统的节约空间更大。选用更高效的空调架构,面向排式安装的冷却体系,在高密度情况下具有更高的效率,空气通路越短,风扇能耗越少。在U P S建设中要坚持“边成长边投资”的原则,并考虑U P S自身的损耗问题。同时在机房的环境建设中还需要考虑更加高效的地板布局,安装节能的照明实施,适当安装挡板,降低服务器入口温度等措施来实现绿色节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降低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成本。
在选择校园I T设备和方案时,不仅考虑价格,还需要考虑设备和系统运行所带来的相关成本,例如维护、条件支撑、人员培训、电力费用,以及每年一度的服务许可费用等。新设备与系统可通过良好的管理来延长设备服务的周期,保护用户对设备的投资,减少在资金投入方面的浪费,对现有设备充分挖潜。设备本身的可靠性和可管理性对I T运维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
设备与系统的可靠性极大地影响了运行与维护方面的成本。设备与系统部署后,即进入维护阶段,开始产生维护成本。如果为了降低购买成本而选用可靠性低的设备,就会导致各类维修和运行更多的成本支出,其结果是降低设备选型的整体效益,甚至得不偿失。因而,要求设备与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是运维成本因素中需要考虑的重要一点。
在可管理性方面,系统可管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运行资金成本和业务质量。因此,所有的设备与系统都要具有可管理性,需要配套简便实用的自动管理系统,可对业务、变更、运行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和管理。这才能以较低成本和较少人员的投入来维持系统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