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应用的深入,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显现。借助信息化,高校的办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一方面从新生入学选课,到课堂教学、科研实验以及管理创新,信息化的应用,使高校管理和服务效率显著提高,也从客观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视频公开课的普及和多媒体教学、教育优质资源信息化共建共享,更进一步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条件。信息化使教师和学生的应用体验辐射到整个社会,使高水平的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高校范围内,而是更广泛地在全社会得到传播和普及,有效促进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巨大的效益,依赖于信息化建设中持续不断的投入,做信息化就要“烧钱”,是很多管理者的误区。“经费困难、建设任务重、领导和用户要求高、后期维护没完没了”更增加了信息化建设“烧钱”的恶名。因此,信息化的钱要怎么个“烧”法,一直是伴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不断被关注的命题。
教育信息化成本按照其应用水平的提升,体现出从显性向隐性增长的特征。信息化建设初期,基础建设投入,例如购买设备、添置系统软件、配置应用环境等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易于量化衡量的。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应用需求的提升,使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知识管理、信息共享等需求不断增加。成本评价体系必须改变条块分割的格局,在原有的基于院系独立建置的信息化体系基础上,做到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填平数字鸿沟,实现信息资源、数据资源与计算资源的共享。成本效益的划分也需要服从和适应这种转变,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必要的预算策略,将隐性的成本显性化,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支持和服务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大局。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推进教育信息化,需要整体地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科学地强调预算审计、技术选型,更需要适度前瞻地采用先进技术优化成本效益,精打细算、聚沙成塔地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教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可持续资金保障。
教育信息化需要大力加强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成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增强“成本”意识,坚持“效益”优先的策略。当前,很多高校已经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寻求技术创新和成本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我们将这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省钱法则”、“用钱法则”归纳、整理,分享给更多的学校,为高校信息化的应用、管理和决策提供更有力的依据,为迎接下一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高潮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