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辉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邹恒甫在微博上“指控”北大,北大纪委监察部门已经着手调查此事。然而,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北大再次成为国民与媒体关注的焦点不是因为它的学术成果、思想贡献,而是微博爆料的“丑闻”?
近年来,北大乃至我国所有高校形象下滑其实早已是事实,邹恒甫的“指控”只是压在“象牙塔”上的千万根稻草中的一根。北大、媒体以及社会恐怕都该反省:我国高校近年来形象下滑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曾几何时,高校不仅是人们获得职业进阶的重要平台,也是社会锤炼思想、培养人文精神的摇篮。一个国家“象牙塔”里的风气,往往会影响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许多高校都和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许多知名学者都是凭借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走上历史舞台。
然而,人们对科学、学术与艺术发自内心的尊重目前已慢慢被金钱与权力所解构,高校被侵蚀只不过是它们侵蚀社会的一个方面。细细回想,我们会发现,近些年来,充斥我国媒体版面的是各色商人、明星,还有侃侃而谈的明星学者。对于深耕三尺讲台的大学教师,对于默默无闻做乡野调查的学者,对于埋首书堆和试验台的研究人员,几乎都被媒体和社会忽略了。他们所代表的处于沉默状态的真理、知识、尊严,因为远离权力与金钱,自然被看做“没有新闻价值”,被已经把金钱、权力高高捧起的社会踩在脚下。
与需要有明星学者做“金字招牌”一样,高校同样也需要有许多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做学问、做研究的真学者。正是因为踏实、冷静,这样的人和思想才更能心无旁骛,真正接触社会,而不是浮在表面。过去,我们对这类人、这类思想的关注不够,但我们确实需要多留出一些给那些真学术、真思想、真学者。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曾大力宣传过陈景润、蒋筑英等知识分子的楷模,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起到很好的作用。笔者在此并非要呼吁北大或社会通过媒体树立几个好典型、好榜样。这些工作也是有价值的,但要整个中国真正尊重真知识、真学术、真科学,媒体就不应沉迷于针对高校的“猎奇”、“揭丑”式报道,而是应助力那些兢兢业业的真学者拓展社会影响,引导国民去作高质量的阅读。
要修复我国高校的形象,恐怕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重建“象牙塔”。“象牙塔”并非故步自封或不切实际,而是思想的独立。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学者有责任比普通人走得更远。今日的中国,也许需要重新认识重建“象牙塔”的重大意义———它应该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追求的圣殿,真理正义最坚固的堡垒。
如果中国社会要坚守这种“象牙塔”的信念,那么不论是高校还是媒体,只要有虫豸,就应该让它们暴露在阳光之下;如果遭遇流言与诽谤,不妨一日三省,学会在流言与诽谤中更加踏实地成长。▲(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