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彦锋 沈 倩
(1.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北京 100081;2.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081)
血荒指血液偏型或告急现象。“血荒之灾”目前已波及全国,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城市因为缺血影响了正常手术的开展和病人的救治。血液短缺已从过去阶段性、季节性逐步向常态性、长期性转变,并且由突发事件缺血转为临床、急诊缺血并存。区域性“血荒”也因患者涌向大城市求医问题突出。
目前全国各地血液供不应求、择期手术、患者家属“互助献血”等现象都非常突出。2012年1月2日,重庆主城日均消耗的血量在500袋到700袋之间,现有的库存量仅能维持主城医院两天的血液需求,重庆市血液中心已经启动一级预警,并呼吁市民积极献血。从2011年12月开始,南京A型血和O型血极其缺乏,一些医院已陆续接到“限血令”。血库负责人介绍,原来向血站申请多少,就会给送多少,但现在最多只给1/3的量。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的网站上,A型、O型血轻度紧缺的黄色预警信号也一直醒目地滚动着。今年国庆前期,太原市铁路局最著名的“献血哥”李天恩借助多家媒体向社会疾呼“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拯救无法重来的生命”再次将血荒问题推向人们关注的焦点。
血荒矛盾日益尖锐,从供需角度分析原因可分为两点: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国内血站的年供血量以12.6%的速度递增,但是据卫生部办公厅2011年年底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用血需求增长远高于采血量增加,平均临床用血量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增加。血荒逐渐蔓延成为常态,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反思,同时从社会每个个体的角度出发分析血荒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
血液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商品,因为其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所以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利用价格机制、供需关系对其进行调整,会引起“道德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但是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换的物品,血液必然可以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解释,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失效,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学观点解释“血荒”的出现并找出解决方法。
献血的主动权主要把握在献血者的手中,往往形成卖方市场,而社会公共用血机制是非盈利性的制度,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血液是解决血荒问题的核心问题。若将所有人看成是理性经济人,要解决血荒问题需要不停地增加支出,但是这有悖于“无偿”的原则,并不是血荒的最好出路,而且把人们看作完全理性是不客观的。因此本文旨在引入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用更贴近现实的理论——行为经济学来分析血荒问题并提出建议。
行为决策学(Behavior decision science)是西方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它是研究人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其用途广泛,不仅有助于个人做出理性的决策,更在企业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积极而显著的作用。该学科的创始人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2002年,因其开创的行为决策学对经济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丹尼尔·卡尼曼被授予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将行为决策学引入到经济学中创立了行为经济学(Behavior economics)。
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在解释实际问题时有很大的局限,因为其四个假设:相消性、传递性、占优性、不变性都有缺陷,于是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沃特斯基(Amos Tversky)通过修正提出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它假设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过程。在编辑阶段,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和参照效应(Reference effect)等起了关键作用。在评价阶段则依赖经心理学理论修正的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有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心理学研究表面人在面临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好的,所以相同的决策结果表述为损失或者获益会改变人们的风险决策偏好。
如一组实验者做选择题(McNeiletal.1982):
选择项(表述为获益)被选比例A.100人做普通手术,90人存活,一年后68人活着,5年后34人活着82%B.100人做放射治疗,全部存活,一年后77人活着,5年后23人活着18%选择项(表述为损失)被选比例A.100人做普通手术,10人死亡,一年后32人死亡,5年后66人死亡56%B.100人手术,无人死亡,一年后23人images/BZ_2_1909_731_1911_733.png死亡,5年后77人死亡44%
两种同样的选择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描述,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参照效应是指人们的偏好是不稳定的,不同的启发式往往产生不同的决策偏好。人们在不同的参照系下对事件的认知和行为选择也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如一组实验者做选择题:
选择项 被选比例A.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61%B.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59%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用下图的无差异曲线展示参照系是如何影响选项之间的选择的。
以t为维度时,x,y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以其他点为纬度时,x,y在不同的曲线上。如果没有“其他人的收入”这个参照系,所得的结果一定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这就称之为“参照依赖”。
由于人们心理中存在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即面对等同损失和收益时,对损失的不满反应比对收益的反应大。由此建立的价值函数告诉我们得与失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递减的规律。同样的价格差额在不同的原始价格下,影响作用也是不同的,即边际效益递减。下图为人们对价值的感受。
同时研究发现,受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人的心理开支账户中有独立的情感维系账户,而在收入账户里,与人情相关的收入也是非常规的收入的重要内容。这表明情感维系和人情关系在中国人的心里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一发现对中国现实管理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如在管理中,设计与情感相关的产品,营造与情感相关的奖励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宣传和管理效果。
传统的预期效应理论中决策比重是均匀分布的,但是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现实生活中决策比重是不可加的,这也是造成偏好的原因,因为人们更重视小概率机会的得失。下图为权重分布。
如一组实验者做选择题:你更愿意买哪一种彩票?(Daniel Kahneman,Amos Tversky.1986)
选择项 被选比例A.0(90%)赢45(6%)赢30(1%)输15(3%)58%B.0(90%)赢45(7%)输10(1%)输15(2%)42%
根据权重函数,还可以引入沉锚效应,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即在决策时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所占的决策比重非常大。
人们的决策具有确定性结果的趋向,在决策时人们会倾向于一个确定性的结果,即使其实际效用比其他有风险性的选择低。
将每个人作为经济人看待,无论是理性或非理性经济人,每个人都追求自身的效益最大化,这里的效益并不仅仅指实际的收入,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将经济、心理、实物、精神方面的所得都量化后的总收益。引入行为经济学后,改变的仅仅是各效益组成部分的大小、权重,经济人决策的条件是不会改变的,即净收益为正。所以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人们不愿献血的原因,在此引入成本效益理论。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人选择无偿献血的原因是做该决策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
根据调查,人们不愿献血的原因主要有四个。首先,担心献血影响健康,众所周知献血对身体状况的要求很高,人体稍有不适就不能献血,因此有些人就臆测献血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其次,担心感染疾病,因献血而得传染病的报道层出不穷,而且对受害者的影响特别大,在大众看来献血就成了一种冒险。再次很多地区无偿献血后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我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需要输血时,可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的3倍血液;公民无偿献血达1000毫升的,终身享受免费用血。部分地区,如北京市,对无偿献血者的用血补助更是达到本人献血量的5倍。但是事实上,无偿献血者及亲属真的需要用血时得先交钱再去指定地方报销,过程和规定极其繁琐,很多人也因此无法享受到应得的利益。最后,由于我国的公共献血机制不透明,信息不公开,人们无法得知血的去处、用途、是否被浪费等情况,尤其是一些关于血站的丑闻对公共用血机制岌岌可危的信誉更是雪上加霜。一系列的不确定性让人们对献血敬谢不敏。
当然目前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无偿献血,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献血可以救死扶伤,帮助他人,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同时,献血也可以给自己和家人买一份用血保险,万一以后需要用血,就可以减免费用乃至免费用血,虽然机制比较复杂,但是总算有点保障。而且现在献血待遇有所提升,不仅有直接的物质奖励,还有间接的交通券、食品券等,有的地区还提供了献血前免费健康体检等优惠。这些鼓励政策在不断地引导人们奉献爱心。
综合以上原因,可建立如下成本效益函数:
1.健康损失C1
因献血而出现健康问题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其大小受一旦出现健康问题的成本(X)和出现健康问题的概率(P)决定。因此可引入概率模型。
其中一旦出现健康问题而需花费的成本因情况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可取社会平均值,是一个确定的数。而出现健康问题的概率则与医疗水平(Z)成负相关关系,医疗卫生水平越高,出现健康问题的概率就越小。因此可建立函数如下:
2.负面报道的成本C2
负面报道对人们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们接收了一则报道的信息而形成的概念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忘记或者被其他同类型的报道所改变。一条关于血荒的负面报道让人们觉得献血的潜在成本增加的值与淡化速率(r)和时间(t)有关,淡化速率越大,时间越长,负面影响越小,因此可以引入贴现模型。
C2(Ki是第i个负面报道的影响,ti为第i个负面报道出台的时间)
如果是正面报道则将Ki记为负数即可,C2越大,成本越大。
3.其他因素ξ1
除健康损失和负面报道的影响之外,献血的成本还包括其他方面,如因献血而耗费的时间、路费、个人特殊原因等,这些随机因素所造成的损失并不是主要的影响而且很难量化,所以归并入ξ1。
1.即期效益P
即期效益是指在献血之后短期内能得到的效益,由精神和物质收益组成。精神收益是指心理上的满足,包括因帮助了他人而使自身社会责任感膨胀,因献血贡献大而获得表彰使自我虚荣心得到满足等。物质收益是指实际的满足,包括直接奖励、间接补助、健康检查等。
2.远期效益Q
远期效益是指献血之后会在长期内得到的效益。如用血补助返还指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需要输血时,可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的3倍血液,该补助的有效期是10年,期限内如有需要都能获得收益,考虑到时间问题引入贴现模型。
3.随机项ξ2
除即期和远期收益之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其他不可预计收益,这些收益所占比重不大且很难量化,所以归并入ξ2。
综合以上模型,成本效益分析的总效用(Y)可表示为:
如今因血荒而造成社会矛盾尖锐,生命无法得到保障,社会总效益损失日益严重,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改善目前的情况迫在眉睫。
由根据心理学修正的价值函数可知人们是损失厌恶的,在面对同等收益和成本时,人们都不愿改变现状。人们在做是否献血的决策时,把健康隐患作为自己的损失计入成本C1,所以即使能获得等值的各种收益,人们还是会认为“亏了”。而且根据权重函数,小概率机会的得失造成的影响更大,而出现健康问题是小概率事件,所以会更受重视。根据成本效益模型,为了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效益,即更有效地鼓励人们参与无偿献血,减少人们认为潜在的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成本效益模型,在出现健康问题所需花费的社会平均成本(X)不变的前提下,为了降低献血的健康损失C1,需要减小出现健康问题的概率(P),即尽量提高医疗卫生水平(Z)。同时根据框架效应,相同的决策结果表述为损失或者获益会改变人们的风险决策偏好。把献血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描述为损失可以增加献血者的比例。所以可以将描述献血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的方式改进如下:
选择项(表述为损失)A.不献血,100%会损失用血补助等物质收益,无法体会到奉献的满足等精神收益B.献血,98%可以获得净收益,不会有损失,2%收益无法得到满足,造成损失
据调查,人们不愿献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认为献血对身体有害,会造成安全隐患。但是针对这个问题查看官方网站或者专家解答大部分描述则都是围绕献血的益处,很少提及献血的危害。分析可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基本上源于媒体报道。
媒体宣传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为了抢夺市场吸引人们的眼球,奇闻轶事、能够引发人们关注的事情往往成为各媒体的宠儿。无偿献血作为一个矛盾尖锐的社会问题一直都是人们视线的焦点,所以关于献血的新闻都会被大量关注,因此这种新闻的淡化效率(r)会较小,而且由于献血得传染病的事件更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所以这种负面报道的力度往往很大,甚至还会存在夸大效应,周而复始,负面报道逐渐累积就会成为大众能接收到的关于献血的第一信息。根据沉锚效应,人们的思想更容易受第一印象和第一信息的支配,即这类报道的淡化速率非常小,需要很久的时间(t)才能消除。
由此看来,必须改变负面报道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掩盖事实。为了减小负面报道造成的损失C2,一方面要规范媒体宣传行业如实报道,不得选择性报道或夸大献血对人体的危害,即减小Ki的大小。另一方面则是加大正面报道的力度,即增加负数Ki的比重,将献血的好处和安全性广为传播从而改变人们关于献血的第一印象和获得的第一信息。
根据参照系理论,人们在不同的参照系下对事件的认知和行为选择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而人们所选的参照系一般为自己身边的,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利用这种心理,血站在进行采血时应该注重带动效应,在团体中采血,如学校、机关单位、公司等,由愿意献血的人带动犹豫的人。
在献血的各种激励政策中,用血补助是非常重要且确定性较强的一部分收益,如果献血者因为制度问题无法享受到该收益的话,对献血者来说就相当于损失,根据价值函数该损失对效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目前很多献血者无法实际享受到该项福利的原因包括:需要用血时得先交钱再去指定地方报销,申请过程和规定特别复杂,献血与用血地域受限制等。因此完善用血补助机制很重要,可以通过建立全国联网机制,缩短申请报销时间,消除地域限制,切实保障献血者的权益。
根据价值函数收益边际递减的性质,把等同的收益分为多次累加,总效益会更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就可以把对无偿献血的奖励分成多次发放,从而达到用相等的支出获得更高收益的目的。比如平时每个月发放营养补助,一段时间内定期的健康检查,阶段性表彰奖励等。
首先根据确定性趋势理论,人们往往在决策时会倾向于一个确定性的结果。透明化公共用血机制可以给献血行为一个确定的结果,明晰血的用途不仅可以加强人们对整个公共用血机制的信任度,更能确保献血者精神收益中社会责任感部分得到满足。同时,据研究受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与人情相关的收益是中国人心理总收益的重要内容。透明化用血机制可以让献血者知道自己帮助了他人,还可以通过该机制建立用血者和献血者之间长期的情感关系,这些都能增加献血者情感账户的收入,从而增加献血的总收益。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血荒的形势日益严峻,迫切地需要改变现状。为了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出发,以非理性经济人的心理分析献血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人们不愿献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集中于担心献血影响健康,担心感染疾病,无偿献血后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公共献血机制不透明,信息不公开等。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人们不愿献血的原因,引入成本效益理论,而一个经济人会选择无偿献血的条件即做该决策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由此建立的成本效益函数与健康损失、负面报道、即期效益、远期效益等有关。最后根据前景理论的规律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保证献血安全性;加大报道力度,尤其是正面报道;引入参照系,鼓励团体献血;完善用血补助机制,保障献血者的权益;优化奖励方式,提高总收益;透明化公共用血机制,保障精神收益等。
血荒给全社会总效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释义.
[2] 马晓华.分析称献血缺乏激励机制等因素造成国内血荒[N].第一财经日报,2010-11-04.
[3] 游荻凡.心理账户:价值函数及其应用规则[J].社科纵横,2011,(3):26.
[4] 李爱梅,凌文辁,方俐洛,肖胜.中国人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J].心理学报,2007,39(4).
[5] 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Amos Tversky,Daniel Kahneman.Rational Choice an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J].The Journal of Bussiness,1986.
[7] Amos Tversky,Daniel Kahneman.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J].Science,New Series,1981,(1):453-458.
[8] Matthew Rabin,Richard H.Thaler.Anomalies Risk Avers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pectives,winter 2001.
[9] Daniel Kaheman.Maps of Bounded Rationality:Psychology for Behavioal Economic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5).
[10] Richard H.Thaler.Saving,Fungibility,and Mental Account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