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梨喀木虱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2-08-27 04:00马艳芳张山林常承秀张永强杨学毅
植物保护 2012年5期
关键词:乌苏里木虱交尾

马艳芳, 张山林, 常承秀, 张永强, 杨学毅, 田 炜

(甘肃省临夏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临夏 731100)

乌苏里梨喀木虱生物学特性研究

马艳芳, 张山林, 常承秀, 张永强, 杨学毅, 田 炜

(甘肃省临夏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临夏 731100)

乌苏里梨喀木虱(Cacopsyllaburckhardti)是2010年在甘肃省和政县皮胎果树上发现的一个新种。本文首次报道了该害虫的为害情况、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该虫在甘肃临夏1年1代,以成虫越冬,若虫共5龄。

乌苏里梨喀木虱;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乌苏里梨喀木虱(CacopsyllaburckhardtiLuo,Li,Ma & Cai,sp.n.)属同翅目、木虱总科、木虱科。2010年在甘肃省和政县三十里铺镇皮胎果树(系蔷薇科梨属秋子梨系统的一个地方栽培品种)上首次发现,2011年,经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李法圣教授鉴定为新种[1]。此害虫以成虫、若虫刺吸皮胎果芽、叶、果及嫩枝的汁液,为害严重时,芽干瘪,不能正常萌发,叶片反卷提前脱落,若虫的排泄物常将枝条、果面沾湿,严重时引发煤污,枝条长势衰弱,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形态特征观察

从田间采集各虫态乌苏里梨喀木虱,制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特征,测量各龄若虫体长等参数,并记载描述[2]。

1.2 生物学特性观察

1.2.1 野外调查

2010-2011年3月中旬至10月下旬在和政县三十里铺镇朱家河滩选取固定的5株皮胎果树,每隔7d进行调查,分别从东、南、西、北、中5个方向剪取30cm枝条1根,记录其上乌苏里梨喀木虱的数量和虫态。

1.2.2 室内饲养

1.2.2.1 成虫寿命及产卵量

3月底采集乌苏里梨喀木虱越冬成虫和皮胎果嫩枝,置于标本盒内,枝条末端用湿润脱脂棉保湿,罩盖,每天观察其交尾情况,将交尾的木虱单独饲养,共观察11对,每隔2~3d更换皮胎果嫩枝,记载成虫存活情况,并记载皮胎果嫩枝上的产卵量。

1.2.2.2 卵历期和孵化率

取同一天内被产卵的皮胎果嫩枝,插于盛满水的广口瓶中,每日观察,记录木虱卵历期及卵孵化率。

1.2.2.3 各龄若虫历期

将同一批同一天内刚孵化的1龄若虫移至皮胎果嫩枝上,每小枝1头若虫,枝条插于盛满水的广口瓶中,共计30头,每隔3d更换皮胎果嫩枝,每日观察乌苏里梨喀木虱若虫发育情况[3]。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1.1 成虫

越夏成虫体黄绿色,腹部各节具黄褐色斑,越冬前后体深褐色,腹部各节斑由黄褐色变暗红色(图1a)。雄体长1.76~1.78mm,雌体长2.38~2.40mm。头黄色,头顶后缘中部黑褐色,两侧凹陷褐色;单眼橘黄色,复眼棕褐色;触角黄色,第3、4节端,第5节大部分和第6~10节黑色。胸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具2块黑斑;中胸前盾片、盾片具深褐色斑,小盾片黄褐色。足黄色,后足腿节背面黑褐色,端跗节褐色。翅透明,前翅端具翅刺,脉黄至黄褐色,A端斑小,向前不伸到Cu1室;后翅透明[1]。

2.1.2 卵

长0.14~0.16mm,宽0.06~0.08mm,初产淡黄色变橘黄色,纺锤形,端部尖,光滑无刻纹,以卵柄固着在寄主植物上。

2.1.3 若虫

乌苏里梨喀木虱若虫共5龄,各龄若虫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乌苏里梨喀木虱各龄若虫形态特征

1龄若虫淡黄色,2龄若虫黄色,3~5龄若虫棕色;各骨片及翅芽褐色;复眼红色;触角端节端部2/3黑色;2龄后体背出现2纵列黑斑。体呈椭圆形。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活史

表2 乌苏里梨喀木虱生活史(和政县三十里铺镇2010-2011)1)

乌苏里梨喀木虱在临夏地区1年发生1代,若虫共5龄。以成虫在树皮裂缝、落叶或杂草中越冬,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交尾(图1b),4月中旬产卵盛期,4月下旬为孵化高峰期,若虫4月中旬出现,5月上旬为盛期。成虫于5月下旬出现,6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10月下旬成虫越冬。各虫态历期见表3。

表3 乌苏里梨喀木虱各虫态历期 (临夏市2010-2011年)

2.2.2 生活习性

越冬雌虫的卵多产于萌动芽苞鳞片上(图1c)、芽鳞缝内及未展开嫩叶背面的叶脉两侧,卵散产或堆产,成虫产卵量为(217.6±22.53)粒/头,孵化率为69.83%±14.08%。

孵化后的1龄若虫多聚集在芽、嫩叶上为害,使叶片反卷扭曲,不能正常展叶(图1d);2龄后分散于叶面为害,1~2龄若虫的排出物为乳白色蜡质状黏稠物,附于肛门上似蜡丝不易脱落,常与虫体等长,3龄后陆续向叶腋内转移,排泄蜜状胶质物;4龄、5龄群聚于枝条(图1e)或幼果上(图1f)为害,大量的排泄物常将枝条、果面沾湿,招致蚂蚁觅食(图1g),严重时引发煤污,树势生长衰弱,产量受到影响。5龄老熟若虫在叶背蜕皮羽化,若虫羽化后蜕的皮常粘于叶背不易脱落。成虫羽化多在早上09:00-10:00,刚羽化的成虫栖息于叶背,静止不动,10min后,皱翅展开,经过30~60min后才开始活动,取食为害。各虫态发生期与对应的物候见表4。

图1 乌苏里梨喀木虱形态特征和为害状

表4 乌苏里梨喀木虱各虫态发生期对应的皮胎果物候(2010-2011)

当年羽化的成虫没有交尾习性,多在叶背、叶柄及嫩枝上栖息为害,成虫善跳跃,而飞翔力弱,受惊扰可作短距离飞行。刚羽化成虫黄绿色,以后体色慢慢变深,至越冬时体色变深褐色。10月以后在树皮裂缝、杂草、落叶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出蛰,成虫对温度非常敏感,当气温超过5℃以上,在树冠外围的小枝上取食并交配,多于11:00-13:00交尾,成虫有多次交尾、多次产卵的习性,交尾最长达4h,交尾后3d开始产卵,卵多产在梨树下方新抽出的嫩枝叶上,雌雄比1.18∶1。

3 小结与讨论

乌苏里梨喀木虱在临夏1年1代,以成虫越冬,若虫共5龄。根据乌苏里梨喀木虱的饲养和田间观察,成虫对黄色有趋性,且喜欢将卵产在梨树下方新抽出的嫩枝叶上。因此,在越冬代成虫盛发期,可用30cm×40cm黄色粘虫板中心距地面1.5m悬挂防治成虫;3龄以后的若虫具有明显群聚于枝条为害的习性,可用生物源农药1.8%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液、植物源农药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4 000倍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8 000倍液喷雾防治,可有效控制其危害,在无公害梨生产中可广泛推广应用。

[1]Luo Xinyu,Li Fasheng,Ma Yanfang,et al.A revision of Chinese pear psyllids(Hemiptera:Psylloidea)associated withPyrusussuriensis[J].Zootaxa,in press.

[2]贺伟生,菅广林,赵丽,等.龙爪槐木虱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5,30(3):30-31,34.

[3]池杏珍,陈连根,徐颖,等.樟个木虱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昆虫知识,2005,42(2):158-162.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ofCacopsyllaburckhardti

Ma Yanfang, Zhang Shanlin, Chang Chengxiu, Zhang Yongqiang, Yang Xueyi, Tian Wei
(LinxiaManagement&QuarantineStationofForestPestandDiseases,Gansu731100,China)

CacopsyllaburckhardtiLuo,Li,Ma &Cai is a new species onPyrusussuriensisMaxim,which was found in Hezheng County of Gansu in2010.Its damage,morphology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first reported in this paper.It occurred one generation a year in Linxia,Gansu Province,and overwintered as adult,and its nymph had five instars.

Cacopsyllaburckhardti; morpholog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 436.612.2

A

10.3969/j.issn.0529-1542.2012.05.029

2011-11-15

2012-08-17

致 谢: 乌苏里梨喀木虱承中国农业大学李法圣先生鉴定命名,彩万志教授、罗心宇同学帮助描述形态,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乌苏里木虱交尾
烟草对柑橘木虱的诱杀效果研究
“他者”与“自我”的双向互利:试析1917年前俄国南乌苏里边区朝鲜移民的“东正教化”
懂得回家“猫冬”的鱼
——乌苏里白鲑
矿物油乳剂对柑橘木虱定殖行为的影响
春到乌苏里(外一首)
气温对处女王交尾的影响
亚洲柑橘木虱带菌率的周年变化动态
柑橘黄龙病媒介木虱的发生与防治
小经验 试试看
提高中蜂处女王交尾成功率的办法